分享

书人书事 | 呼兰河畔闻书香——记萧红研究之家白执君、白铭波父子

 星河岁月 2018-12-05

【人物简介】

白执君,65岁,大学文化。现任呼兰萧红研究会会长。发表新闻稿1400余篇,曾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出版《萧红研究》和《大潮中的浪花》《重走萧红路见闻》等著作。白执君的名字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白铭波,41岁,白执君之子,大学毕业,现任职呼兰区文联副秘书长、《呼兰报》主编。发表文章600多篇,曾获三等奖和优秀创意奖。


研究萧红文化的起因


白执君的家庭是黑龙江“书香之家”。白执君退休后仍然坚持和儿子白铭波读书学习,相同的兴趣和志向让父子俩不断地写作,大力宣传报道家乡呼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坚持传承萧红文化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要说白执君阅读研究萧红文化,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外掀起的“萧红热”的冲击下开始的。当时,国内外的研究不仅提高了萧红在黑土地上的知名度,更是深深触及了萧红的家乡党政领导和热爱萧红的家乡人民的深厚情感。正像白志军在《萧红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我常想,外乡人在研究萧红上已经硕果累累,而作为萧红的家乡人却坐享其成,这能对得起萧红吗?”所以白执君再也坐不住了,他要拿起笔来研究萧红文化现象,他要重走萧红路,在全国打造萧红文化,打造萧红精神,向国内外传播萧红文学艺术体现的萧红文化的精髓。“鉴于这种原因,几年来我对萧红的身世和她成功的秘诀进行了多方的探讨,也曾略有收获。”白执君先生在《萧红研究》中如是说。

白执君一家人合影

白执君(右四)、王秀珍(左四)、白铭波(右一)、白青汉(右二)、孙晓华(左三)


白铭波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也热爱写作和研究萧红文化。多年来为省市新闻单位撰写了大量文章,累计发表文章600多篇,文字达20多万。从2008年起,还创办了《呼兰萧红研究》专刊,编辑了《图说萧红与呼兰》画册,用图片语言的形式推动萧红研究的深入发展,印证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的重要场景。这部画册利用萧红家乡得天独厚的资源填补了萧红研究中的空白,在萧红研究领域是一种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坚持阅读研究萧红文化重走萧红路


重走萧红路,打造萧红精神,这是呼兰作家白执君先生30年一直坚持做的事情。随着各个方面研究萧红文化的深入,高潮不断迭起,“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作品和单线条的研究,开始纵横深入地综合探讨”。这时的白执君准备好行囊上路了,开始了重走萧红路的漫漫征途。白执君从学生时代起就热爱文学写作,注重阅读学习,连续14年订阅报刊,坚持46年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存有日记32本、读书笔记10本,累计发表120万字的文章,收藏编辑剪报10大本,写作投稿的文章曾在省市获奖36次,其中《张相学带头嘴啃硬骨头》一文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他读书学习的事迹和成果也被选入14种典籍。

正像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唐飚先生说的:“当我读到白执君这部文集《重走萧红路见闻》时,在我心中出现的就是‘执着’和‘勤奋’两个词。”30余年,正是“执着”“勤奋”使得白执君先生在“重走萧红路”上越走越远,而离萧红精神却越来越近了。“白执君研究萧红很痴迷”,这是唐飚先生对“重走萧红路”写出一路“见闻”的白执君的评语。的确,在我采访白执君的时候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在回答我采访的问题时,白执君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倾注了对萧红精神的无限深情。说起“重走萧红路”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并且拿出他一路拍摄的照片给我看,从坐在路边吃饭,躺在车站的长椅上休息,再到列车上孜孜不倦地阅读书籍,不难看出,“重走萧红路”沿途发生的故事正是他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完美的追求!白执君先生这样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习是乐趣,是享受,是打发时间的最佳形式,是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漫漫旅途只有影子陪伴,说孤寂也是孤寂;颠簸的列车一本书不离视线,说享受也是享受,也是乐趣。或许只有一个胸怀坦荡,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才能视孤独为乐趣,视辛苦为享受。这就是白执君先生的人生态度,就是一个平凡的追梦人不平凡的情怀。功夫不负付出时间和敢于求索的人,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30年的付出,白执君、白铭波父子俩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合计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2000多篇,出版书籍4本,获得各种奖项40多次。尤其是2011530日,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第二次学习型家庭评选中,白执君、白铭波父子俩荣获了“学习型之家”称号,被誉为“萧红研究之家”。父子俩执着学习和研究萧红文化的事迹被省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这既是对白执君“学习型家庭”的肯定,也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对引领全市人民阅读学习活动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通过阅读学习,白执君的家庭成员深刻体会到,“学习能找到医疗精神不惑的药方,能找到生活中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也许就是白执君退休后和家人快乐阅读的源泉。

重走萧红路获得了成功,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从心路历程到思想上的成长都获得了丰收,丰富了人生。白执君说:“八千里中华大地寻旧址,五十个日夜奔走觅遗踪。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对黑土地的深情,全面梳理萧红文史资料,沿途宣传萧红、建设萧红精神,在她的百年诞辰之际,献上家乡人的一片心意,我感到这是对萧红最好的纪念。人生应有理想,晚年更应该有志向。重走萧红路是我晚年的理想,它照亮了我晚年的人生。”白执君不顾亲人的劝阻,孤身一人自费重走萧红路。起点是萧红故居广场,终点在广州,途经10个城市,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神圣的使命。重走萧红路结束了,白执君笑了,笑得那么快乐,那么灿烂;他的家人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享受;我听后也笑了,笑得深情笑得凝重: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坚持阅读研究萧红是一项生活的主题


白执君说:“不是井里没有水,是挖得不够深度;不是成功来得慢,是放弃得太快。”从1980年开始一晃30多年过去了,阅读萧红的书籍,研究萧红文化,已经成了白执君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主题内容。研究萧红文化首先就要知道萧红文化的根在哪里。于是白执君利用业余时间,骑自行车穿梭在城乡之间,开始在呼兰周边地域寻找佐证萧红文化之根的材料。在呼兰区孟家乡西营村找到了萧红的亲戚——三姨姜玉凤,知道了萧红的生母是姜家的长女姜玉兰,并且寻到了一张萧红小时候和母亲姜玉兰的合影;在呼兰镇胜利街找到了《呼兰河传》中“周三奶奶”的重孙子,知道了“周三奶奶”的生活原型是谁在利民镇玉田村见到了“西院老杨太太”的后人在永兴村仓下打听到了“王豆芽子”的住处,还搞清了“老厨子”和“冯歪嘴子”的原型和去向。于是他拿起笔写了《萧红左邻右舍今昔谈》,既生动又有说服力。有了这些在萧红家乡挖掘的宝贵资料,有了重走萧红路上发现的萧红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和遗迹,又搜集整理了中外研究萧红的文章,汇集了百家观点,到了让阅读、研究结出果实的时候了。白执君有了出书的想法。出书要花钱,开始家人不理解,这是公益事业,怎么能自费出书呢?白执君就给家人解释自费出书的必要性和出书的意义。亲人们同意了,支持出书。于是《萧红研究》和《重走萧红路见闻》相继出版了,为呼兰区,为哈尔滨市,为黑龙江省打造了一张萧红文化名片,也为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和推动萧红文化的影响彰显了积极的生命力。

儿子白铭波成了“书香之家”“萧红研究之家”的文化传承人,并且更加勤于积累、更新知识和开展社会活动。2011年,“萧红百年影像——萧红研究之家白氏父子珍藏影像展”在兆麟街123号展馆隆重开幕。这次冰城纪念萧红百年诞辰活动是白执君学习型家庭的一大亮点。也代表家乡文学艺术工作者对萧红百年诞辰表达了一份崇敬之心。由于白执君“学习型家庭”坚持阅读,勤奋学习,研究萧红文化在新形势下取得了新的进展。白执君挖的井够深,井里的水清澈见底,他自己品味是甘甜的,读者品味也是甘甜的。并且深深地滋养了龙江大地文萃葱茏,滋养了呼兰河畔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得萧红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阅读之风吹得呼兰河畔柳绿花红。白执君说到也做到了。


三代人接力传承萧红文化


白执君家庭是呼兰区典型的书香之家,父一辈,子一辈,孙一辈,三代人传承书香之气,传播萧红文化是这个家庭的主要特点。这个充满浓烈书香的家庭收藏了萧红传记及萧红研究方面的书刊达100多种。白执君累计发表萧红研究专题文章51篇。孙子白青汉也热爱读书,曾获得大庆市高中作文比赛优秀奖。一个学习型家庭书香四溢,飘逸在呼兰河两岸,其和谐,其守道,其友善而合家共读其乐融融。

“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要想腾飞且爬行。”这是白执君先生为孙子白青汉题的词。他非常清楚地告诫后辈,要脚踏实地地行走,要认认真真地做人,不要浮躁,要厚积薄发。白执君就是这样引导儿子白铭波走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现在又在引领孙子白青汉热爱阅读,传承萧红文化。但不知白青汉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将萧红文化研究传承、传播下去。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见到白执君的孙子白青汉,小伙子精明帅气,是在读大学生。我想他一定能够将父辈研究萧红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好学善记是孔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有知识的印迹,需要牢记和回忆,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加以发展和传承。阅读给这个呼兰河畔的家庭增添了新鲜的生活元素,但愿萧红文化和精神能够引导他们的人生之路健康祥和,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书香之气越来越浓,越来越和谐稳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