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我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木子东的宝藏 2018-12-0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我经常对孩子说得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不清静就不能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目标,而进行长期刻苦学习。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人,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就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平淡中才能显出生活的滋味。家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和睦,家风家教好,孩子就能健康阳光的成长,反之,孩子在成长中就要多走许多弯路。

常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在生产队中当过几年队长,那个时候正值土地集中制,划归各个生产队,还没有包产到户,每年所收的粮食,一等粮要上交国家,二等粮和三等粮才能按人口进行分配,每个人每天的口粮根本不能填饱肚子,因为需要按劳分配,根据你每月所挣工分的多少进行分配,不管是谁都要下地干活才能挣工分分粮食。作为一名生产队长,父亲要在村民完成工作时进行核算工分,夜晚还要照看打完的粮食,赶上收成不好的时候,交完粮剩余不多,各家各户分到的粮食就少,当时爷爷家有六个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特别能吃,经常吃不饱,那个时候亲戚朋友看到就和父亲说,你作为一名队长,平时干活时多记点工分,晚上看农场时再拿点粮食回来呗。父亲却严厉的说到:“要想吃饱,就凭自己力气去挣,不能下地干活的就多挖些野菜,多做些菜团子,也可以充饥,咱绝不能多占公家一丝一毫的好处,今天想着偷一点,明天想着多占一点,看见好的都想拿回家,将来怎么教育子女呢!”老一辈人实实在在、不偷不摸、不抢不占,做人就要做得敞敞亮亮,什么时候都不能让人在背地里说咱。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么些年,没有占公家一丝便宜,没有一个村民说他记得工分不准,他从来都是做事有板有眼。

慢慢的我长大了,父亲也慢慢老了,但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还是一点一点的耳渲目染着我。村里的电费都是电工代收的,然后统一交到镇里的农电所。有一次,父亲去交电费,因为不是整数,找回来的零钱因当时忙着干活也没有仔细的数,就揣到了口袋里,等晚上回家,说起交电费的事,才把找回来的零钱拿出来,一数才发现多找了十元钱,那时我还小,就说:“多给了钱还不好。”父亲立马瞪了我一眼,说:“不是咱的钱咱不能要,不能占人家这点小便宜,咱村电工为咱着想,不能办了好事还让人家搭上十元钱啊!”于是父亲连饭也没吃,连忙把钱送回去了。

还有一次,村里进行土地确权,我家有一块地给多算了半分地,父亲马上找到村长,重新查验、核算,别人都说他:“多给算点不好吗,人家想多算还捞不着呢?”父亲却说:“那可不行,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咱不能多占,得按规矩办。”

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凸显了我的父亲,虽说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文化也不高,但是思想觉悟高,我家的家风唯“身正”二字,才能彰显父亲那最朴素最平凡的言行。

而今,我也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儿子,正是这种家风影响着我,也“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影响着孩子,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小孩子不听话呀,惯的,今天他偷了一块砖呀,小事,明天他把墙扒呀,胆大。”做了错事,如果家长纵容,娇惯,就会让孩子养成肆意妄为的性格,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家风像一面镜子,平时要多照镜子,多正正衣冠,家风好,才能照清自己,辐射他人。每个家庭的家风也各有千秋,其中不乏传为典范的:孟母“断机教子”,岳母“精忠报国”,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家风浑,则社风浊。所以,古语有云:“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排在第一位,良好的家风是齐家之根本,家家都有好的风气,那社会民风就正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个好的家风应该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价值的缩影,良好的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家风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