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宰姓

 liuhuirong 2018-12-05



宰(Zǎi)宰姓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周公孔曾经在周朝任太宰,人称宰孔,其后世子孙就以“宰”作为了姓氏。此外,在周朝太宰是掌管王家内外事务的官,太宰又称宰父,其后世子孙大都以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宰父氏和宰氏,后来宰父氏也改为宰氏,这样就形成了宰姓的另外一支。宰予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也是孔子的弟子。宰应文,明朝人,大孝子,因父母去世,就将父母形象刻成木人,像对待活人一样尊重他们。

宰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殷商王朝官吏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是殷商时期就设有的官称,最初是对厨师的称谓,后逐渐晋升为负责家事和家奴,属于奴隶主贵族的臣仆。

到了西周王朝时期,“宰”成为王公贵族家务事的总管,直接听命于王后,后来逐渐晋级为在君王左右参与政务,到了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均有设置,后来甚至在卿、大夫家中皆设有,多称“太宰”、“家宰”等。例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就是卫国大夫孔俚的家宰,因为孔俚属于季氏家族,因此子路的官称就是“季氏宰”。

在宰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宰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夫,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个官名,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分有各类职责。总领宰父的最高长官就是太宰,或称宰父,太宰的副手称为“左宰”或“宰辅”。

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王朝担任太宰(宰父、宰辅、宰甫),亦被称为宰孔,因称宰周公。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宰父氏、宰甫氏。在古代,“父”、“甫”二字通假。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宰予,仲尼弟子。”在史籍《姓解》中也记载:“周卿士宰孔之后……当时周天子的太宰的后裔之中,也有以宰为姓的。”

在宰夫、太宰(宰父)、左宰、宰辅(宰甫)等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宰父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宰氏,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就是宰父氏的后裔,世代相传至今。但宰父氏(宰甫氏)这一复姓至今仍有。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人,亦称宰官,是两周时期一方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邑宰,战国时期以后的县令。

起初,宰人的职责是负责掌管礼书(札书),并接待各级来宾,后来逐渐演变为负责主持公室内务,成为后来宰夫中的一种,常被外派为一邑之长官。

例如,孔子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就是武城宰(今山东费县),后来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嘉许。”

在宰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士,也是两周时期所设置的官称,负责管理王朝的事务,与宰夫不同的是,宰士仅只管理王家内外事务,不涉及宫外。宰士例归宰相辖制。后来在王朝最高行政机构饿司徒府中,也设有专职宰士。

在宰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士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辠,亦称宰罪,原来是周王朝分设在各邑监狱中办事的官吏,类如今天的典狱长。“辠”,就是罪人、犯人。

著名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宰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实际上就是监督罪犯服役的执法官吏,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刑官之一。在后来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辠”字与古“皇”字相似,因此改“宰辠”为“宰罪”。

在宰辠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末期的宰衡,属于以官爵尊号为氏。

宰衡,是西汉末期独特的一种官称,是汉平帝刘衎授予大司马、安汉公王莽的官爵尊号。

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臣子通过篡位当皇帝的先河。

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历十五年灭亡。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砍掉脑袋又被割去舌头的皇帝。

新莽王朝灭亡后,王莽一族被残酷屠戮,其族人分散四处迁逃,其中有以王莽尊号为姓氏者,改王氏为宰氏、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宰氏,源出蒙古族蔑里乞部族,先祖为元朝时期担任宰相的蔑里乞·马扎儿台。

明朝初期,蔑里乞·马扎儿台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姓,称宰氏,以躲避兵乱灾祸,后信奉伊斯兰教而融入回回民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的威宁县黑石镇、草海镇中塘村一带。

得姓始祖

宰孔(宰周公)、宰予、王莽、蔑里乞·马扎儿台。

迁徙分布

宰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在今河南、湖北、山东等均有分布。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孔子的门下产生了很多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个叫宰予的弟子,后来做了临淄宰。他是孔子门下的四科十圣之一,后来在宋朝时期被封为临淄公,其后裔子孙因以“临淄”为堂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