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装简史:中国风从留仙裙到旗袍每件都那么美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05
核心提示:先秦时期,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汉朝,女性不穿裤子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那个年代,黑色是经典流行色,宽大的衣袖也许不适合你干活,但显得端庄大气。

秦汉服

魏晋服饰

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南北朝服饰

隋朝服饰

唐朝中前期服饰

唐朝服饰

慢束罗裙半露胸——唐朝女性开放装束穿戴也分场合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带来社会观点,服饰风尚的开放,这是毋庸置疑的。大概因为开放、开明、开化,后人便一股脑的把开化服饰都挪到唐朝,以爆乳装、露乳装作为唐朝女性服饰的代表,实在是曲解了唐朝的女服。

唐朝前期妇女服装,主要有裙、衫、帔子三种,下身束裙。“上穿小袖短襦,下著谨慎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之。以后数百年间,虽屡经变化,但始终保持这个基本样式。”露乳的裙,为束胸、曳地大幅长裙,领口之低、胸部之袒露,实为当今妇女常服所不及。但是唐朝女性袒露服饰,也是在特定场合下穿戴的,例如在宫廷、在闺房,并不是走在大街小巷都穿着袒胸装、露乳装,毕竟唐朝社会仍然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阶段,汉民族的礼仪、制度对服饰仍然具有约束作用。

我们今天看到的反映唐朝女性开放服饰的绘画《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其实所反映的还是特定的环境——宫廷。即便是宫中贵妃、夫人游春,也依然是经过净场的出行,不会与社会民众混杂。而且,这些绘画是由宫廷御用画家所画,表现的是形式,并不一定是生活的100%写真,其中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生活中贵妇人出行的服饰,自然要端正、庄严、华贵,又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展露肌肤?艺术所表现的意境,与现实的真实,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贵妇、宫女确实会有袒胸的服饰,但是并不一定要在踏青郊游时穿戴。同样,在唐诗中有若干记录女性服饰袒露、裸露的诗句,以笔者陋见,也是在特定场合下,针对特定人物的艺术描述。

游戏之笔,秘戏之作,袒露何妨?裸露更美,“长留白雪占胸前”更具诱惑魅力。五代的《花间集》,其香艳诗专说女性的睡态、仪容、慵懒、骄姿、媚态,显然就是情人之间的秘戏,穿什么,不穿什么,都无所谓。回头看唐朝的袒露装,其实也属于自我的表现,隐秘的比例更大。笔者不否认唐朝确实有**服,袒露装,也可以说唐朝不以裸露为丑,但是绝对不是张艺谋电影中表现的那样,肆意以暴露胸乳来吸引男子的眼光,让社会来意淫。

盛唐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有云:

细西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谢偃《乐府新歌应教》)

差重锦之华衣,侯终歌而薄袒。(沈亚之《柘枝舞赋》)

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薛能《柘枝词》)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妓小饮戏赠》)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崔珏《有赠》)

这里需要指出的,这种袒领装,依然是在特定场合下穿戴的,并不是一个露乳的娘们随意在大街上这样袒露,招摇过市。后人以为唐诗中有这样的记录,就说明唐朝女性如何不知廉耻,在大街上袒胸展露,根本就是无解,唐朝社会有风情,但是并不露乳。后人的这样误解,实在是亵渎了开明社会,开放风气的唐朝。闺房秘戏,从来就是个人的隐私,并没有危害社会,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是他们的自由,社会无权干涉,后人也无权评判。我们不能把个人的隐私,趣味倾向,作为社会公开化的一次时代潮流,并以此作为批评的依据。

唐朝中晚期服饰

到了中唐,也曾出现了“绮罗纤镂见肌肤”的服装,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微风掠过过,轻纱飘扬,恰似烟云缭绕,薄雾漂浮,美不胜收,这种服装一直流传到五代。从传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薄纱服饰依然是贵族女性的专利,在宫中流行,在上层社会流行,并没有普及到民间。这样高档的薄、透功能的面料,因为工艺考究,价格昂贵,无法为社会底层人民所能承受,生活的压力,工作的需要,也让他们不可,不需要用这样的面料来制作服饰。“轻纱蔽体”的面料、服饰,只能为贵族、宫中女性服务。这也佐证了露乳服、袒胸装有特定的穿着群体,特定的穿着场合,并不是社会普及的服饰。

唐朝以肥为美,女性追求体态的丰腴,由于身材的丰硕,服装渐趋宽大,外来服饰轻纱衬映出肌肤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为社会所倾倒,渐渐融入唐朝妇女服饰设计之中,女服以纱罗作衣料成了惯用的技法,更是唐朝妇女服饰的显著特点。丰硕的体格,传递出健康向上的情调,迸发出青春激扬的活力,唐朝妇女身上流露出来的和硕之美,丰腴之态,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妇女形象的光彩之页,服饰的华彩之作。

【作者简介】黄强,字不息,南京人。长期从事新闻、出版、研究工作。黄强先生是当今中国服饰史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先后出版《中国服饰画史》、《中国内衣史》、《衣仪百年》等著作。

宋朝服饰

元朝服饰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民国初期服饰

民国一二十年代服饰

民国三四十年代服饰

民国四十-六十年代服饰

现代服饰

中国服饰变迁简史

先秦时期,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汉朝,女性不穿裤子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那个年代,黑色是经典流行色,宽大的衣袖也许不适合你干活,但显得端庄大气。

魏晋南北朝,以风流人物著称的魏晋南北朝,女性服饰比较浪漫。飘逸的长裙是贵族女士们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

隋唐时期,微胖界女性的福音。披帛是当时的潮服,看上去像只搭了一半的披肩。唐朝贵家女出门佩戴一层皂纱,将自已从头到尾遮起来,人过留影,引来无数富家子弟侧目。

宋元时期,宋朝,受程朱理学影响,这个年代的女子以理性美为准绳,概括起来,可用窄、瘦、长、奇来形容。此时此刻,及地长裙已经不流行了,裙长不及地,可以露出你的脚。元朝汉族女子服饰和宋朝差不多,基本可以通用。

明朝,衣服上开始出现纽扣,以金属或玉制成,既有复杂的雕刻,也有圆形简约的小清新风格。

清朝,满族女子常穿长袍配马甲马褂。

民国,旗袍是王道。上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在民间走红,在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后,下摆缩短,腰身收紧。

资料来源:重庆晚报,原文有增减。

历朝历代服饰的来历和特点

上古时期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夏商周时期

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是以「天子」的冕服为中心,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根据古典的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则在继承夏、商制度下变革发展,影响后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秦汉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男子服饰——袍: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著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祛。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裳。这时期袍服的样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

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裳。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

直裾,又称詹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是襌衣的变式,不作为正式礼服,但适用于其它场合。

女子服饰——深衣: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著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

襦裙: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 这种糯裙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以后穿著的人虽一度减少,但从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言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逐渐为民间仿效。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男子服饰——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

女子服饰——对襟和长裙: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初建,服饰承袭前代。

唐朝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腰带有銙(带扣版;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艳丽多彩;注重梳妆打扮。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

男子服饰——官服:唐朝皇帝的服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包括礼帽和礼服。礼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

群臣服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圆领袍衫:唐朝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端。

麻衣:即白袍,是唐朝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唐朝新科进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着是相当粗糙和简单的,勉强遮体御寒而已。 唐朝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唐朝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唐朝船夫,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着草鞋或麻鞋。

女子服饰——襦裙、衫、帔:唐朝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

幂篱: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

长裙:盛唐以后,女衫衣袖日趋宽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还有鸡心领、袒领。袒领,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艳丽,纹饰变化很多。从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妇女裙色有红、紫、黄、绿等,最流行的是红色裙。

百鸟裙:用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

花笼裙: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

云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

宋朝时期

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级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饰与唐朝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

男子服饰——官服: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

平民服饰:北宋汴梁人的衣着:卖药、卖卦的,都具冠带,士、农、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来角带,有的不戴帽子,行业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

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

辽金元时期

辽代——辽代服制辽太租在北方称帝时,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后晋领土以后,受汉族影响,创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饰,汉族官吏仍穿汉服。

干亨年间服制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辽兴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由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穿红袄。辽代规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级官吏、平民百姓私戴违法,这点和唐宋时期大不相同。

金代——男子服饰:金代男子的普通衣着是——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袍,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靴。金代服饰最大特点是采取环境保护色,即衣着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金人进入黄河流域之后,吸取了宋代服饰仪仗特点。有典礼时,都采取汉服制度,服衮冕,戴通天冠,着绛纱袍。公服有三种颜色:五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七品服绯色,八品、九品服绿色,公服下加襕。百官常服多为盘领、窄袖,胸间或肩袖饰以金饰花纹,有春水秋山景物,衣襟较短,便于骑马。

女子服饰:金代女服以詹裙为主。它多为黑紫色,上面绣全枝花,周身有六个褶子。上衣为团衫,黑紫色或绀色,直领,左衽,前拂地,后曳地尺余,用红黄带,双垂在前。金代女服较为宽大,显得格外潇洒。

元代——元代男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着襕褛。

蒙古族入关以后,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还引进了汉族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元代官吏实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贵臣佩虎斗金牌,次为素金牌,再次为银牌。

元统一中国后地域空前辽阔,在交际过程中,服饰技术进一步交流。元代丝绸特点是缕金织物大量应用。纱、罗、绞、縠,无不加金。元人把这种金光闪闪的织金锦叫「纳石失」,意即波斯金锦,它是最华贵的衣料。质孙衣,又叫一色衣,上衣连下裳,衣式紧窄,下裳较短,有精粗之分。据说,元代统治者每年举行十三次大朝会,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祝酒。

元代衣着的用料,精粗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明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其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

女子服饰: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这种袍比较宽大上,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品成。

明朝时期

朱元璋贯彻他「复汉官之威仪」的主张,下诏将元代遗留的辫发、椎髻、胡帽、男子的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参照周汉,取法唐宋,对服饰制度做了大规模调整。这套服制先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算基本确定。永乐、嘉靖时又做了些更改,使各项规定更加具体。明代首创的补子不但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织绣技术的高超。

男子服饰——官服:明代官服恢复唐制,但较唐朝的「品色衣」等级差别更加明显。这与朱元璋获取政权后,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关。官服中的冕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于祭祀或朝会等大典时服用。

女子服饰——明代命妇冠服分礼服与常服两种。皇后礼服用于受册、谒庙、朝会等大典。皇后常服除凤冠外,尚有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永乐时,衣服改用黄色大衫,深青霞帔,上饰珠玉等各种饰物。另有袄子、鞠衣、缘裙等,颜色、质料、花纹等都有规定。明代授有封号官员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其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祀等大典。主要有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等。

清朝时期

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王朝后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至光绪时期,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学习。留学生到国外,即剪掉了辫发,开始着西装。以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了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男子服饰——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

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袖口平大,长可掩足。贵族妇女用团龙、团蟒,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边。衣领较低,后渐加高。长袍初极宽大,后腰身渐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

汉族女服——汉族妇女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也有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各式各样,颇为美观。清后期,又流行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篷,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自民国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装逐步演化为现在的服装样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