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华一梦黄泥gang|老无锡商业街之三

 无奈静思 2018-12-05


说过北塘商市的繁华,就要说说南门商市的兴旺了。今人一说南门的繁荣,开口闭口都是说到南长街,旧时却不是这样认为的,说起南门的繁华,第一个轮到的地方,要数那个电脑打不出字来的黄泥gang(土字旁右边半个降,意为水中高出的陆地)。本文今天就重点来说说它(文中gang用“降”字替代)。

几乎和北塘一样,无锡南城门外也早在明朝就形成了繁华的商市,但后来却遭遇了不幸,原因是那个抢掠无锡人民的可恨的倭寇。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 倭寇打到无锡,无锡城门坚守,关得死死的,倭寇攻不下,只好在城外的北塘、南塘抢掠,杀人放火,把南北两个繁荣的商市给焚毁了,后来到明末清初才开始又兴盛起来。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又开始乱了,但战斗主要在无锡北面打,因此北塘一带又毁于战火之中,这样商市中心一度又转而南移到南塘。在这一轮战乱中,南塘商市虽然也被战火殃及,但相对而言损失较小,反而是发展起来了。黄泥降的商市是由丝市、米市的发展,带动其它各业,而形成繁荣商业街的。后来北塘商市恢复元气,因为航运方便,像米市等重要行业又回去了,但与南部产地紧密结合的丝市、酒酱酿造业、砖瓦建材市场等,就仍留在黄泥降地区发展。



无锡的蚕丝生产技术,是由湖州越过太湖传播而来的,所以从湖州来锡的缫丝女工俗称“湖丝阿姐”。无锡清代时西南各乡桑树遍植,誉为蚕丝之乡。黄泥降是无锡土丝行的集散地,大量收购农民所缫土丝,再销往杭嘉湖和苏州等地,也有少量销往本地塘头制作丝线等。清光绪年间由薛氏为首联合各丝行,向无锡县衙申请,刻石立碑于谈渡桥南堍。规定不得于北堍再设丝行。1904年,周舜卿在周新镇开办裕昌丝厂,1909年薛氏开锦记丝厂于西门外仓浜里,1910年许稻荪开办振艺丝厂在清名桥南下塘,从此农民直接售茧,不再缫土丝。随着南门外丝厂相继开设,1929年又为了交通便利,改建了老扶桥(南新桥)和新建通扬桥,开辟了南新路和通扬路,人力车可直通南乡。交通便利进一步促进了南门商市的繁荣。

丝市以外,黄泥降米行也有10多家,主有添泰祥、杜源茂、陈恒益、万盛、永源裕、许聚成、张裕昌、瑞昌、泰隆等。供应西南各乡农民及沿湖渔民、南门外工厂工人的日常所需,所以黄泥降米市与北塘米市的性质并不相同。其经营方式多数是向市场购进稻谷或糙粳加工,经营批发和门市业务。当时南乡糯米色白质糯,出酒量高,黄泥降米行专收专销,供酿酒坊制酒,也是其一项经营特色。米行还兼营麦、蚕豆、糠(分青糠和粉糠)等饲料,春小麦上市时给面粉厂代收小麦。这时是米行的旺季。饲料、肥料除米行兼营外,另有专做饲料、肥料生意的,当时有昇记、殷宝大、万兴昌、福记经营面粉、麸皮、豆饼,销售给南乡养猪户。

酒酱业是黄泥降商业街的又一特色。自产黄酒(叫淡作)酱油(叫咸作)的称槽坊。向槽坊批来作门市出售的叫串酒店。主要是自产自销黄酒、酱油、端午节甜酒、辣花、腐乳等,兼营的品种有豆油、麻油、菜油、煤油、小清油、洋河大曲、高梁烧酒等。经营上以批发为主,面向本城,兼及西南各乡。谢源豫、张泰和、陶东升南号、过长兴等店号较为有名。其中除谢源豫因经营不善倒闭转让给张泰和外,其余3家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合并为无锡酱品厂。槽坊的批发,除销售本市外,还销到西南各乡小店,主要靠班船运输。凡在本市经销的,近则由出店老大肩挑送去,远则用本店船只送去不另取送力。

黄泥降还有一个特色是经营建筑材料的行业比较集中。木行有彝升春、彝昌隆、源丰慎、福大(专做棺材)、福成、保兴祥等8家。砖瓦石灰有刘裕茂、张椿林等的砖瓦石灰行。竹行也很兴盛,邵万裕竹行从宜兴山里订购毛竹,制成竹筏经河道运来,并收购南乡沿太湖的芦苇制品芦菲等销售。制作竹器、藤器的店有5家,还有专做各类筛匾的朱聚兴筛匾店。

在丝市、米市、酒酱业、建材业的带动下,黄泥降可以说是百业兴旺。山地南货店有王恒泰、万裕、祥茂等,实行专卖的官盐栈由汪姓盐商世代相传,持有清朝官府发给的红批。肉店有魏顺记,蔬菜副食品店有陈鸿昌、徐源泰、邵万盛等,服务性行业有南新楼、安乐园、胜泉园、聚贤社、隆顺园、龙泉园等,面饭馆有许聚兴、祥记、永新德记等,茶食糖果店有天禄、森泰和、高立生、大兴昌等。其它各类当铺、银楼、铜作、衣庄、铁铺、白铁店、锡作、油麻店、陶瓷店、花铺、纸马店、炮仗店、鱼行、鸡鸭铺、豆制品、油面筋店、饴糖坊、理发店、燃料店、柴行、烟店、香店等有上百家,专哺鸡、鸭、鹅的有名的谢源茂哺坊也在这里。

黄泥降一带开业的医生也很多,中西医诊所有10多家,著名的中医外科诸竹生就在此开业。此外还有中医内科王叔雅、朱砚香、赵再华(兼西医),针炎推拿许阿仁、周养真、陆伯和、华国桢,疗科周维卿,西医蒋继业、过自立、王济勋等。还有永生西药店,乾元堂、卫生堂、良生堂3家中药店。



黄泥降的兴盛,主要靠水、陆两路,陆路由南、北、中三桥过西菰渎桥(耕读桥)经谈渡桥而达本街,菰渎桥曾于清咸丰十年毁,后又建木桥,清光绪六年赵启、王世钊集资重建石桥,因菰渎与“孤独”谐音,娶亲花轿过桥不吉利,故改名耕读桥。当时西新桥尚未建筑,所以是西南各乡的交通要道。后来又有了通扬桥、南新桥。水路有西南乡的班船由菰渎港入黄泥降,最多时每天有18班次。轮船停泊在南新路的,有宜兴、溧阳的隔日班,南方泉的早、中对开班,沿途使黄泥降市面更加繁荣。



1937年,蠡桥建成,西南乡民从陆路可直达西门棚下街,多数航船也停泊到西门棚下街。接着开源路又通了公共汽车。与此同时,附近的南长街商业也日益兴隆起来了,这样,黄泥降的地位就下降了,不再是交通要道。加上日军侵占无锡,市面更加萧条,日见败落,除了和薛家弄交叉的十字路口一段,还有一些店铺继续经营外,其它就逐渐衰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