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998期:盆腔内陈旧性血吸虫卵结节

 影像吧 2018-12-05

盆腔内陈旧性血吸虫卵结节

【病史摘要】

女,66岁。间歇性血便2个月余,无明显畏寒发热、食欲缺乏、消瘦,门诊直肠镜显示直肠黏膜下多发隆起性小结节。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图B)示盆腔内一大小约4.5cm×5.3c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光滑, 病灶内可见条形、斑点状钙化,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后(图C、图D)病变无明显强化。两侧髂窝无肿大淋巴结,所见骨质及肠管未见异常。

【影像征象分析】

女性盆腔内有钙化的软组织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初步诊断作如下考虑。

1.畸胎瘤好发于女性盆腔,常见钙化,可以不强化,这些特点与本例基本符合。但畸胎瘤常见有脂肪,组织成分多样,病灶密度很不均匀,除非是囊性畸胎瘤,可表现为无脂肪、密度均匀的囊性病灶。

2.结核球腹腔内结核球较少见,其影像表现可类似本例病灶,即球形病灶伴钙化,增强可有轻度或无明显强化。但腹腔结核球易伴周围脂肪及网膜增厚、粘连,腹水征等。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腹膜后,常伴有钙化,增强后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少数可无明显强化,此病不可完全排除。

4.间质瘤好发于胃肠道及肠系膜附近,罕见钙化。增强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且病灶多与肠道或肠道浆膜或系膜有一定的关系。本例的发病位置及影像表现均不符合此病。

5.淋巴瘤好发于小肠肠管及腹膜后,罕见钙化,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故此病可不考虑。

影像诊断:盆腔占位性病变,考虑畸胎瘤或结核球可能。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大网膜下缘可及一直径约5cm的肿块,质硬,腹膜反折以上及反折处可见多个散在结节病灶。

病理诊断:(盆腔内)陈旧性血吸虫卵结节。

【讨论及误诊分析】

血吸虫病在我国上世纪曾大范围流行,但随着血吸虫病预防工作的积极开展,近年来血吸虫病患者越来越少,甚至局部地区已基本消失。因此,部分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也渐渐陌生。

据报道,血吸虫病有如下临床特点: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从4天至10年不等;就诊时主诉鲜血便 34.4%,黏液脓血便32.8%,大便次数增多19.7%,68.9%患者有腹泻症状,腹泻与便秘交替6.5%,黑粪4.9%,肠梗阻1.6%,伴腹痛者45.9%,查体可扪及腹部肿块者13.1%。血吸虫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成虫和虫卵,尤其是虫卵,成虫产生的虫卵可沿肠系膜静脉的血液流向肝内,常常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肠系膜区虫卵结节。据统计有50%的虫卵沉积在结肠壁黏膜和黏膜下层微血管内,23%进入肝内,16%自大便排出,10%在小肠壁内。成虫一般都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常常引起肠壁的溃疡。肠道最易累及部位为直肠85.2%,左半结肠60.6%(其中乙状结肠49.2%,降结肠、脾曲13.1%),横结肠中段1.6%,右半结肠11.4%。

血吸虫病的影像学常表现为:由于血吸虫虫卵是以肝门为中心呈放射状沿肝血窦分布,肝在CT上表现出地图样钙化带,肝硬化,甚至可诱发肝癌,门脉高压较早出现,脾大,部分病例可见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钙化;成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系统,导致结肠和直肠的静脉回流受阻,结肠和直肠壁表现出弥漫性增厚,甚至肉芽肿或溃疡的形成,常伴有肠壁的钙化,部分患者还可能诱发肠癌;CT增强扫描,活动期病灶可以强化,陈旧性的肉芽肿结节往往不强化。

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平时工作中对于血吸虫病例遇见甚少,对其认识不足;在检查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如扫描范围未包括肝脾及门静脉,未能全面的显示本例血吸虫病的病变范围;肠道内的阳性造影剂与肠壁的钙化很难区分,造成了部分影像信息的遗漏。总之,慢性血吸虫病造成腹部脏器损伤以肝脏及结肠损害为主,当疑诊血吸虫病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影像表现,充分认识肝内干线型钙化、 肠壁弥漫性增厚和(或)钙化,以及肠壁或肠系膜肉芽肿结节、钙化的特点和相互联系,以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