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的兰州记忆

 耕夫的图书馆 2018-12-05


我为何如此热爱这座城市


算起来,我在兰州生活了整整50个年头。


1963年,我从甘肃定西的一个小县城岷县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8月底,我来到兰州大学报到。那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后的第一年,宿舍楼下雨水槽有烧过火的痕迹。高年级同学说,那是学生用铝饭盒煮菜叶留下的。当时兰大有3000多名学生,也是甘肃第一、西北第二什么的。


学生大部分很穷,平常不出校门,只有星期天约上一两个同学登山。夏天我们每周登一次皋兰山。这座山相对高度500多米,年轻人上下一回大约3个小时,我们从火车站附近的山脚下抄小路向上攀。在山顶,常常会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从龙尾山那边走过来,估计有80来岁了吧。后来一打听,原来他是赫赫有名的原兰州二中校长赵元贞先生。赵先生1879年生,曾去美国留学,取得矿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兴办教育,兰州二中的前身志果中学就是他创办的,1963年时已是84岁高龄。兰州人崇敬有为之士,赵先生成了人们的榜样。



那时候海拔2129米高的皋兰山顶有个三台阁。没有阁,只有一个土圈子,长着两三棵歪脖子树。据说,那是解放战争中马步芳修的碉堡。其实,历史上这里的确有阁,是明代第一代肃王朱瑛1399年所建,原名魁星阁,有清一代修整两次,辛亥革命后修补一次,1924年被人拆毁。今天的三台阁是1983年由兰州市政府重建的。


出兰大向东,到处是农田,向北是雁滩,几乎全是菜地果园。当时兰州以瓜果城自豪,最有名的是白兰瓜。白兰瓜原名华莱士,是一位美国人的名字。1943年,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博士,邀请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罗德明博士来兰州帮助研究解决干旱问题。罗德明认为兰州很适宜种植甜瓜,并答应回国后捎一些“蜜露”瓜种,在兰州试种。次年元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访华途径兰州时,亲自将罗德明捎的“蜜露”瓜种子交给张心一。1954年,经张心一组织,“蜜露”在兰州地区的砂田里试种成功,因种子系华莱士携来兰州,故将此瓜起名“华莱士”,以示纪念。1956年,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先生,取此瓜纯白而产于兰州之意,提议更名为“白兰瓜”。兰州瓜果摊子一律以深蓝色土布垫底,上面的水果显得格外鲜艳精神。


兰州是一个移民城市。据说兰州1949年8月26日解放时,只有8万人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这里成了大西北工业发展的重点,引进了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中国科学院几所分院也落户兰州,加上支援边疆,工人、商人、技术人员、科学家、教育人员蜂拥而至,使得兰州的科技人才比例一度名列全国前茅。20世纪60年代初期,兰州市发展到将近100万人口。你走到街上,很少听得到兰州话。兰州话是一种颇为幽默的方言。兰州人把说普通话叫“拐地一口京兰腔”,水均益说的就是那种。



1968年我大学毕业,在解放军农场、农村锻炼3年后,于1971年回到兰州,被分配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在出版社一坐40年,有30年在做杂志。要说我做得最费心的一件事,就是办《读者》杂志。1980年,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曹克己提出办刊物,让我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也是68届的郑元绪两人创办一份杂志。1981年5月,《读者文摘》问世,她就是今天的《读者》,经过30多年三代编辑不懈的努力,这份默默无闻的杂志居然发展到发行量排名大众类期刊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用20世纪80年代初来过兰州的余秋雨的话说,在龙尾山下,黄河之滨,几个无名有为之士,居然办出了一份世界有名的好杂志。龙尾山就是皋兰山的西麓。古人将皋兰山看作一条龙,东边像龙头,叫龙首山 ;西边像龙尾,叫龙尾山。出版社就坐落在龙尾山下。那时候到外地出差,同行们必然要提出一个命题 :为什么中国最大的杂志不出在北京、上海,却偏偏出在偏僻的大西北兰州?后来这个命题被称为“《读者》现象”。我的回答是:“你们不了解兰州,更不了解甘肃,欢迎来这里看看。”



20世纪90年代,我往往骄傲于兰州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不缺水不缺电不堵车 ;现在除了不堵车这一条,其他照旧,且有进步。堵车嘛,用兰州人的话说,那纯粹是烧的,明明知道兰州城两山夹一水,地面狭窄,还要买车。“姊妹们,咱有钱,不买车的是籽仔子。”且用兰州话说一下,试试那种感觉。


2012年我退休了,闲暇下来,有时也在想,我为何如此热爱这座城市?


第一,我在这里安身立命。办成了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人说兰州有三张名片 :黄河、《读者》、牛肉面,其中一张名片里有我的劳动。


第二,兰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兰州现有30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方言、不同面孔的人为着不尽相同的人生目的,用着不尽相同的劳动方式,和谐地生活在一块儿。节假日,他们悠闲地躺在黄河两岸的茶摊子上的马扎子里,看着滚滚黄河向东流去,显示出自己人生的安详大度。有北京朋友来兰州,我们请他在河边游船上喝大扎大扎的啤酒。他说,那种感觉在北京没有过。



第三,兰州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


2000年兰州市政府建设黄河风情线,东西40公里,10年后看,此举壮哉。如果一个外地人初次来兰州旅游,他一定会被风情线上的地标吸引。百年中山桥的沧桑、黄河母亲雕塑的柔美、白塔山入夜的水墨丹青、兰山夜眺的银盘泄珠,还有一年四季的风筝客,他们用 LED 灯装饰了兰州美丽的天空。


第四,兰州气候宜人。


这里夏天最高温度只有30来摄氏度,而且只有那么几天 ;冬天最低温度只有零下20来摄氏度,也只有几天。夏天凉风习习,冬天房间其暖融融,在中国能有几个大中型城市可比?


第五,兰州有牛肉面。


一个兰州人出远门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吃上一碗牛肉面。牛肉面是什么?是老家兰州的味道,是西北人的味道 :敦厚、鲜明、豪爽、泼辣。



第 N,这里有朋友、同事、亲戚、家人。


人一辈子生存,最重要的环境即在于此,就像鱼与水,种子与土壤,空气与呼吸,阳光与生命。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这些条件越优厚,就越幸福。


这就是我爱兰州的理由。


本文选自

《人文甘肃》

《人文甘肃》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507-3

定价: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