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读宁波:大数据初解宁波城市空间体系现状 丨城市数据派首发

 hdzwzhejiang 2018-12-05

最专业的城市大数据实操课程

报名倒计时2天,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导 读


本文作者:

宁波市规划局 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

倪敏东、祝明明、阚长城、徐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波市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化发展,2015年《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出了“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突出了宁波三湾的战略价值。2018年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出“一主两副多中心、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市域理想空间格局,宁波在目前三江口-东部新城“双中心”结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化城市格局,强化市域南北城市的地位,并逐步实现从三江时代到三湾时代跨越,以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格局。



     近期,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对宁波市现阶段空间体系特征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运用百度慧眼空间大数据平台、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电子地图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城市形态和城市活力等角度研究宁波市当前的城市空间体系特征。



1 城市形态:城市建成环境的演变与特征

1.1 基于夜间灯光影像的城市形态比较分析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包括DMSP/OLS数据和NPPVIIRS数据,反映了公共和商业灯光的使用情况,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情况、人口和工业的发展状况。实验室运用美国NASA夜间灯光影像,观察宁波1996年至2017年的夜间灯光强度时空演变,进而初步判断宁波城市建成区域的扩展情况。


     对比显示,宁波的中心城与市域北部互动较为明显,余姚-慈溪区域是发展最快的区域,三江片与镇海-北仑片区逐渐形成带状连绵。而市域南部相对独立,奉化区、宁海县、象山县城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但相对独立。而随着城市功能向三湾延伸,梅山、春晓等滨海区域近十年也发展迅速。



1.2 基于POI的城市内部空间体系分析


     除了城市建设区空间范围的变化,城市设施的数量反映出城市建成区的发育完善度。借助百度慧眼平台,实验室通过挖掘宁波近20万个的兴趣点[1](POI)。同样的城市区域,POI点的数量、涵盖种类、数量及等级可以量化城市建成区的完善程度,服务能级,进而可以体现该区域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


     实验室初步分析了宁波市域的POI分布与集聚情况。宁波市三江片与镇海-北仑片区具备连片发展开发的条件和现实基础。奉化区行政区划调整不久,城市形态相对独立,融入主城区发展仍需进一步引导。市域北部组团,余姚和慈溪依托卫星镇、杭州湾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城市有一定的蔓延发展态势,与中心城在空间上也有较强联系,但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的北部副城区还缺少强核心引导统筹发展。而市域南部组团,宁海县的主要发展方向沿沈海高速向南北扩展,未来也将随着甬台温复线高速的带动扩展发展区域。


宁波市域设施空间分布热力图



2 城市活力:城市人的集聚与活动特征

2.1 职住空间:动态与平衡

    

     职住空间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住关系一直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百度地图慧眼识别的宁波常住人口与工作人口分布数据,经过可视化效果处理得出居民的职住空间分布。已有发现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居住指数为0.45,就业指数为0.47,城区范围内总体职住较为平衡[2]。


     人口总量动态变化,根据宁波市统计局2017年宁波市常住人口数为880.5万人。通过百度大数据识别的2018年7月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82.5万人,工作人口为373.3万人,伴随的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城市人口数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最近两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宁波市常住人口变化最大的时间为春节时期,大量的外来人口回家乡过年,导致宁波市居住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都锐减。从工作人口和居住人口的对比来看,工作人口的变化波动程度比居住人口的波动程度更大。对比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主要大都市和省会城市,都存在这种城市人口数量季节性变化的趋势。


     人口分布多中心化,本研究从全市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宁波市域整体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特征。宁波市居住中心和次中心分布于就业中心和次中心分布基本吻合,职住空间特征较为平衡。基本遵循以主城区为主中心,余姚-慈溪地区、镇海-北仑片区为次中心,奉化、宁海、象山、春晓等地为节点的多中心分散化分布。主城区居住中心与就业中心存在较为明显的错位发展。居住人口在中心城核心区呈现团块状的发展,在中心城边缘区呈点状布局。中心城区就业人口高值区主要在东部新城和南部商务区方向。


宁波市人口动态变化过程(以2016年10月为基点)


百度慧眼城市实时人口监测平台



2.2 居民出行


(1)通勤与休闲

     总体看来节假日与工作日居民出行的总体格局差异较小,但在节假日时,象山、宁海、东钱湖等地区与其它地区的联系明显较工作日增强,这也与它们旅游业较为发达、成熟的情况相符。


     节假日更能吸引人流的区域是中心城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节假日流入和工作日流入之差最大的是南门街道,南门街道是宁波站所在街道,作为宁波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站,节假日流入远大于工作日流入。月湖街道和鼓楼街道是中心城核心区的重要旅游休闲地和商业购物中心,节假日能吸引较多的人口来游玩、购物。而浒山街道、锦屏街道等为周边县区的核心街道,承担着局部商业购物中心的职能,节假日也会承担更多的人流。具有类似特征的地区还包括宁波的溪口、杭州湾湿地、前童古镇、象山影视城等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工作日更能吸引人流的主要区域是中心城边缘区和镇海-北仑片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就业吸引力大于商业、旅游吸引力,主要为商务区、工业区等就业职位密度高的区域。排名第一的是天一广场所在的江厦街道,由于受天一广场影响,江厦街道的节假日人口流入量已经较大,但由于该街道内密集的商务、办公大楼,能够吸引大量工作人口,导致和节假日人口流入的净值仍然很大。百丈街道、中河街道、福明街道、梅墟街道等均为鄞州中心区、高新区的核心街道,也有着较强的就业吸引力。北仑的霞浦、小港街道,由于受工业园区影响,因此也有着不错的就业吸引力。




(2)出行与交通

     居民的出行行为和方式选择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息息相关,通过对出行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的联系便捷程度,分析城市不同地区功能之间的现状空间密切关系。


     2小时交通圈覆盖90%以上区域,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测算居民到市中心的便捷程度可以用等时圈表达。运用百度地图API的路径规划功能,以宁波市中心天一广场为终点,查询宁波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到天一广场的行车时间,制作交通等时圈地图。1小时以内到达天一广场可以覆盖30.7%的区域,2小时可以覆盖92.7%的区域。在绕城高速及其以西的慈城片区可以在45分钟之内到达市中心,覆盖了全市11.25%面积的区域。180分钟内可以覆盖99.6%的区域,少数岛屿和沿海地区,交通可达性较差。春晓、梅山作为宁波未来自贸区发展的重点片区,其交通可达性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还处于一小时以上的交通圈范围内,需要建设连通主城区至春晓的快速路。


     城市中心区和高等级公路集聚了较多出行人口。从居民日常出行密度分布来看,宁波市中心城区聚集了最多的出行人口,其次是镇海-北仑片区和余姚-慈溪主城区聚集较多的人口,奉化、宁海、象山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路上奔波,特别是高等级的公路, 如杭州湾环线高速、沈海高速、甬金高速、甬台温复线高速、宁波绕城高速等路段。杭州湾环线高速、深海高速和329国道是沟通宁波中心城区与余慈地区的几条大动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路段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承担了较大的交通运量,如①连接北仑与春晓山的将军山隧道路段,②连接宁波中心城与瞻岐镇的宝瞻线,③连接宁海-长街镇的 215省道和422县道,④连接梁弄镇-大岚镇-四名山镇的213省道,⑤连接横溪镇-莼湖镇-西店镇-宁海北互通的310县道(002县道)-下莼线-315县道,⑥连接象山县城与石浦镇的215省道-506县道,⑦连接观海卫镇至三七市镇的222县道。



3. 结论


     芒福德认为“郊区太密了没有好处”,我们不希望城市的活动占满宁波的空间,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城市空间结构。针对本次探索性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地物分布、市民的活动特征等数据,重点分析宁波的城市空间体系现状特征。而从本次分析可以看出,宁波的整体空间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从夜间灯光影像的历年演变、电子地图POI、居民出行密度、百度慧眼识别的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等多方面分析,都发现余姚、慈溪、杭州湾地区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活力,是宁波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有机会结合宁波前湾新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湾区新核心城区。而宁波市域南部两县生态良好,空间上也较为独立,为后续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未来,基于宁波新战略规划的要求,为实现“一主两副多中心、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市域理想空间格局,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应进一步向北集聚发展要素,精准布局前湾新区空间,精确落位前湾核心区及高铁站点。在北部地区强化与杭州湾大湾区的整合,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慈溪客运中心和规划中的沪嘉甬跨杭州湾铁路、城际铁路综合枢纽,给宁波市域北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设宁波的“全球大湾区核心门户、生态创新活力之城”。同时在宁波市域东部、象山港北部地区,统筹与舟山的产业互动,通过甬舟铁路等交通要素打通产业大通道,构建甬舟核心区的产业金三角,高标准谋划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舟山港产业集群,以港带动城市进一步转型升级。在城市南部地区(包括象山港南段与三门湾区域),严格保护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有序引导城市精明发展,高品质的谋划建设宜居宜游的南部副城区。


     除城市人群的集聚分析,研究中暂时缺乏经济数据的叠合分析,无法发现城市运行背后的效益问题,从而找寻高效的城市产业(制造业)核心。而从人口的变动周期性来看,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随节假日变化的周期人口变化特征,其多中心化分布也非常明显,因而基于特定人群集聚特征的公共设施供给有待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因而这些内容有待实验室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