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昵称61041135 2018-12-06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的交流互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

1 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前提。有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才能想去交流,乐于交流,学生就能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吗?学生们会觉得任务很简单,轻易的完成。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能将教室的实际长度在本上画出来吗?学生肯定不能做到。教师向学生讲解“太大,太小”的图形画起来有问题,可以用比例尺解决这一问题。比例尺不是三角尺、直尺。大家搜集到比例尺的素材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吧。教师将这一话题抛给学生,学生就会兴奋的拿出事先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因为学生自己准备得充分,他们有和同学们交流表达欲望,这样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再如教学《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教师播放动画“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高高兴兴的在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这时,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这几个立体图形小朋友也来了,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印下了自己的脚印。”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小朋友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脚印?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学生相互交流。

2 教师有目的的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引导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后,要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掌握,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如果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不加以引导,学生的交流可能会走向偏颇。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有位老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组学习活动:他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发一副扑克牌,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认识数的大小概念。可结果却非常糟:整个教室乱哄哄一片,有个组的学生正在为由谁来记录而争吵,另一个小组中的学生正在争抢扑克牌,而另一组的学生正在争座位……这位老师的结论是:他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学习,她无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谈不上交流。其实教师只要对学生加以指导,情况就会不一样:教师将学生分组后,要求大家进行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此时,教师在一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交流。过了几分钟后,出现了学生大声说话,还包括学生偏离学习任务的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走到表现最好的小组边说:“我发现这一小组的合作有许多优点,他们交流是一个一个说,不说的同学听得很认真,还会表扬说得好的同学,也会帮助同学……希望其他的小组也是这样的,请大家继续讨论。”在表扬以后的几分钟里,所有的小组都会更加投入到小组交流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