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视角数学教育

 未来决定现在 2018-12-06

2016-06-27 王汝娴 湖南长沙同升湖初中部​​

2016年6月20日(周一)上午9:0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导、高级研究员王德生老师在学校多功能报告厅开展了题为“真善美——多视角数学学习方法探讨”的学术讲座。我校高一高二学生以及初中部数学自主研究学院的学生踊跃参加了这次活动,同时很多感兴趣的老师也聆听了讲座。上午8点50分,学生们井然有序的走入会场,并以最快的速度就坐。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人的是初中部数学自主研究学院的优秀学员向怡缙同学,向同学以幽默的话语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王教授矫健地走上了讲台,用英语问候同升湖的教师与学生,我们也不失同升湖国际学校的风范,向教授热情地问好,部分学生更是以娴熟的英文回应王教授。​

本次学术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开数学的真善美;

第二部分,寻找教学的真善美;

第三部分,享受数学的真善美。​

第一环节,王教授以诙谐的话语、生动的图片,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之美,在实践中体验算法之奇,开启数学的魅力旅程。一开始,王教授向大家阐释了数学的多视角。他说多视角不等于多元化,多视角的基础是谦卑,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采纳对方的对的部分,发展成一新的角度去认识,丰富自己的认识,而多元化的基础是妥协。接着,王教授为大家展出了“2+2=4”的基本公式,并用苹果举例,来验证这一基本事实,为的是让大家明白,数学并不是抽象的虚拟的,而是真实的存在;再次,王教授引入中国的《道德经》,来揭示数学的善;最后,王教授用平面图、立体图以及ax2+bxy+cy2+d x+ey+f=0等公式来展示了数学的美,并借用《泰坦尼克号》抒发了数学的美也同样是“自由、平安和爱”。​

紧接着,王教授讲述数学教与学的真善美。首先,作为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当做学习的机器,“填鸭式”塞给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当然毫无美感可言;其次,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并用“知识树图”形象比喻,知识好比树叶,如果不能构建成树,迟早会枯死。零散的知识只能短时间记忆,而系统的知识不仅能长时记忆,并且也有利于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同时,数学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它与哲学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用“对比、变化、与分布或处境”三个视角来发掘数学的真。数学不仅是一门严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同时也充满着“善”,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我们都应明确数学学习的动机、目标与规范,爱数学、促进生命的成长、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王教授还从伦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数学的奥妙,知觉体验多样性、统一性以及分布和谐性。那么当我们体验到数学的变化时,就能处变不惊了。​

在讲座的最后,王教授为求知心切的同升学子现场解疑。进入提问环节,大家都非常积极踊跃,初中部数学自主研究学院的院长邓晓龙同学,获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邓同学的第一个问题是,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那么数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王教授想了想回答道: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数学问题,数学是美的,是用来传递美的。同时,王教授告诉我们,21世纪里学习=对知识的“理解”,王教授说道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的”学习,我们要自己发展经济“产品”新知识。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当前的灌输式教育怎样传递数学的真善美?王教授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与回忆知识,让学生自己创造知识,而不是重复与模仿训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第一个问题之后,高中部的同学也开启了疯狂提问模式,其中最后一个同学提问道,1+1/2-1/3/+1/4/-1/5+1/6……无限循环答案是多少,王教授首先提示该同学发现规律,当该同学陷入思维死穴希望教授直接提供答案时,王教授以身作则,提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算法操作与规律总结,去寻找数学答案,获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

这次学术讲座,不只是一次领略数学“真善美”的过程,它更是一次教学的心灵洗礼,让在场的师生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教学不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学生观摩教师的表演,而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发掘学生潜能,形成知识框架。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创造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真、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