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秘传:八方治百病 “甲、田、申、由”四类守方性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留言精彩者,在中医学苑微店购买图书可获赠优惠券,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道医秘传:八方治百病  

 “甲、田、申、由”四类守方性

导   读

中医传承自古就在民间,陈治生曾得一尊丹溪之学的老医秘传,把病理产物归结为八个字“虚、实、寒、温、痰、湿、瘀、浊”,并以八大主方为治,然后把方剂归类为“甲、田、申、由”四大类,以守方性。

心痛门

心痛证,有几般,

唇舌之上红花斑,

痛时止,得食安,

第一虫证乌梅丸。

乌梅丸,有细辛,

干姜黄连共黄芩,

附子柏,当归身,

桂枝川椒为丸吞。

古人把心痛分为“心口痛”和“真心痛”,心口痛者,今之胃痛是也,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乃今时之心绞痛也。然丹道医家认为这两个病有其关联性,曰:“治胃必治心,治心必治胃。”此节是因有寄生虫而引起的胃痛,进一步则蛔厥证,虫得酸则安,方用仲师乌梅丸,寒热并用,酸苦并用,是一能祛大病的方子,仲师将其列入厥阴门,厥阴证的好多病处理不好是要阴阳离决而死人的,因此是一张举足轻重的方子。

陈治生

心痛证,因忧气,

怒气伤肝或脾胃,

或游走,或拱立,

香苏饮子仙方秘。

香苏饮,有威灵,

甘草紫苏香附陈,

元胡牵,结茯苓,

管教服后病自轻。

此今时之肝胃不和之症也。用逍遥散亦可,我家传血龟和气龟方:白马尿50克,红糖50克,吴萸15克,研细开水服。治症栏曰:“龟在肚内叫,晚上在肚子里走动,痛不可忍。”丹道医家非常重视的一本书《串雅内外编》曰“人间龟病不堪言,腹内生成硬似砖,自死僵蚕白马尿,不过时时刻软如棉”。这些个药品都是古代淳于意留下的禁方,用的药有白马尿,牛屎,马踏千脚泥!用的时候是不让病人知道是何物,病好了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这就叫禁方,不准到处传扬,不是说禁止用,禁止用了,疾病用什么治疗?

陈治生

禁方不知处,使用请询问医生!

心痛证,瘀血作,

一阵痛来如刀割,

或有块,或有坨,

失笑散儿是妙药。

失笑散,药不多,

五灵酒炒蒲黄和,

研细末,调醋喝,

化坚消痞起沉疴。

瘀血所作之心口痛和当今之心绞痛,失笑散都能用,只要认准为瘀血即可,瘀血者,病理产物。有一老医他尊丹溪之学,把病理产物归结为八个字“虚、实、寒、温、痰、湿、瘀、浊”,然后,他就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八个方子治百病,用了一辈子,从四十岁用到八十岁,一直医名显赫!他死之前,因为其后代都不行医,就传给了我,他说就这么八句话吧,你用笔记一记,“柴胡桂枝汤——补虚第一方。大黄承气汤——祛实第一方。附子理中汤——祛寒第一方。麻杏石甘汤——温病第一方。芡实理痰汤——祛痰第一方。越婢加术汤——祛湿第一方。血府逐瘀汤——逐瘀第一方。藿香正气散——祛浊第一方。”另外他就又补充了一下“田、甲、申、由”四类方。他说:有此四类,方性皆尽!都以丹田为中心,就像罗盘是地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中心的“天池”。“田”字头的方性都守中宫,如理中汤,四君子汤。“甲”字头的方性都往下走,如三承气汤。“申”字头的方性能上能下,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由”字头的方性都往上走,如补中益气汤。你看!这学医靠悟性,他这么几句话把他一生的东西都说完了,所以说中医复杂吧也复杂,说简单吧也简单,像佛法,有四万八千法门,不管你从哪一个门子进去都会见道。

陈治生

八方治百病

补虚第一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去皮一两半(6克) 芍药一两半(6克) 黄芩一两半(6克) 人参一两半(6克) 甘草炙一两(3克) 半夏洗二合半(7克) 大枣六枚(3枚) 生姜切一两半(6克) 柴胡四两(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祛实第一方——大黄承气汤

大承气汤

【方药】大黄酒洗四两(12克) 厚朴去皮,炙八两(15克) 枳实5枚(12克) 芒硝三合(9克)

【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原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0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17)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解说】本方为寒下的代表方剂。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但重点是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为里实热证。其运用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症及苔黄、脉实为依据。方用大黄通实,芒硝润燥,枳实消痞,厚朴除满,共奏“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功。煎煮时,应先煎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以增强泄下作用。

(大黄承气汤,未见原方,窃思之,祛实第一非大承气莫属,且方中有大黄,应是此方。)

祛寒第一方——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方药】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功用】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方义】小儿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睡时露睛。命门火衰,阳不温散,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表现。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人参微寒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

温病第一方——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药】麻黄去节四两(5~12克)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10克) 甘草炙二两(6克) 石膏碎,绵裹半斤(24~30克)

【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解说】本证为表邪已解,热壅于肺,肺气闭郁所致。其特征是既不属太阳表证,又不属阳明里证,唯肺热气壅为急,故喘息为其主要见证。用麻杏甘膏汤在于清宣肺热,而非发汗解表或直清阳明里热。本方麻黄配石膏,且石膏大麻黄一倍以上,则使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热凉肺而相得益彰,自无助热伤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则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则清中有补,且能缓急护心。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连苦寒沉降,则反碍肺气之宣;如不用麻黄轻宣辛开,则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无宣开之药,则必无济于事也。故治疗肺热作喘时,切不可见汗出而畏投麻黄,亦不可见气喘而弃去石膏。反此,必不能获宏效也。临床上,凡肺热气壅之证,皆可放胆使用本方,不可拘其喘息之一证。

祛痰第一方——芡实理痰汤

理痰汤

【方药】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炒,捣)三钱,柏子仁(炒,捣)二钱,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敛肺定喘。

【主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满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方义】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用脂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也。

【加减化裁】

此方若治痫风,或加朱砂,或加生铁落,或用磨刀水煎药,皆可。

(当为张锡纯之理痰汤)

祛湿第一方——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汤

【方药】麻黄六两(18克) 石膏半斤(24克) 生姜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白术四两(12克) 大枣十五枚(5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五)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十五)

【解说】里水,指四水之一“皮水”。本篇第一条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其水之成,乃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失职,水湿泛滥于肌肤而成。临床以面目、肌肤水肿、小便不利为主症。至于其“脉浮”、“脉沉”,当视病情而论。初病,邪在表,其脉多浮;病进,水气盛,其脉多沉。对于皮水,治从太阴,以宣肺行水,健脾利湿为法,宜越婢加术汤。方用越婢汤宣肺行水,加白术以健脾渗利水湿。今多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逐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药】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当归三钱(9g),生地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5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ー钱(3g)。

【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傍晚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再加桔梗、牛膝而成。为治疗瘀阻胸中,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的方剂。“血府”系指胸中而言。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所以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傍晚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出现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应以活血化为瘀主,兼以行气止痛。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

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売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与

当归配伍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的配伍特点是既行血分瘀

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亦即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同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部刺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因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

2.后世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多种血瘀气滞证。若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元胡、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肿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3.现常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附方】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组成及用法:赤芍一钱(3g),川芎一钱(3g),桃仁泥二钱(6g),红花三钱(9g),老葱三根(6g),生姜三钱(9g),大枣七个(5g),麝香五厘(0.15g),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煮沸二次,临睡服。功用:活血通窍。主治:头面瘀血证。症见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及用法:炒五灵脂二钱(6g),当归三钱(9g),川芎二钱(6g),桃仁泥三钱(9g),丹皮二钱(6g),赤芍二钱(6g),乌药二线(6g),延胡索一钱(3g),甘草三钱(9g),香附一钱半(5g),红花三钱(9g),枳壳一钱(5g)。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血证。症见胁下有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卧则腹坠。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及用法:炒小茴香七粒(1.5g),炒干姜二分(3g),

延胡索一钱(3g),没药一钱(3g),当归三钱(9g),川芎一钱(3g),官桂一钱(3g),赤芍二钱(6g),蒲黄三钱(9g),炒五灵脂二钱(6g)。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瘀血证。症见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痠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

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及用法:秦艽一钱(3g),川芎二钱(6g),桃仁三钱(9g),红花三钱(9g),甘草二钱(6g),羌活一钱(3g),没药一钱(6g),当归三(9g),妙五灵脂二钱(6g),香附一钱(3g),牛膝三钱(9g),地龙二线(6g)。水煎服。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瘀阻经络证。症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祛浊第一方——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苦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12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亦可作丸剂,称“藿香正气丸”,每次6-9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现有新制剂藿香正气水,服用方便,每次5-10ml,一日2-3次,温开水兑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或缓。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致营卫不和,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湿浊中阻,胃升降反作,清浊不分,则霍乱吐泻,脘闷食少,腹胀腹痛。舌脉情况,亦显系表寒里湿之征。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兼以和中理气。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既能外解表邪,又能内化湿浊,为君药。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解表化湿,为臣药。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

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姜、枣煎服,能调和脾胃与营卫,共为使药。请药合用,可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

【运用】

1.本方是解表和中,芳香化湿以治霍乱吐泻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夏秋季表寒里湿者。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见寒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辟秽化浊、快气畅中以治之。

2.若风寒表证较重,加荆芥、防风、香薷以辛温解表;中焦湿浊较重,加佩兰,并将白术易为苍术以芳香化浊;食少纳呆明显,加神曲、麦芽以健胃消食。

3.现多用于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胃,风寒外感者。

森林中的小书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