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恭达:书之墨法,妙在用水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8-12-06

篆之布白,一为字中布白,二为逐字布白,均应重一“虚”字。时下习篆,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古人有“文章书画,皆须于空处着眼”的精辟论述。以虚观实,以实见虚,无笔墨处寻求境界,绝不能单一以表面形态美去理解篆书空白的美学意义。往往大、小篆作品中整齐匀净与天然散乱所计之白是两种意义上的美感和充实。故习篆同样得遵循密处塞满天地,疏处极其空旷的原则,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皆连;以背为向,连处皆断。

篆贵虚静。老子曰“知白守黑”,写实显动易,留虚深静难。人不知虚人未熟,画不知虚画难成。佛家云“真空不空,妙有不有”。写虚时,要寓实于虚,轻中见重,重中见轻,干笔不枯,湿笔不烂,浓淡见骨,虽拙亦巧,真力弥漫。书篆要重“天机”,不到变化处就不见妙。然篆不自正入,便不能变出。由法备神完进而法外求法,这是最难的。古人云“极饰反素”,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故书篆应虚实并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处,此乃虚实兼到之谓也。

言恭达:书之墨法,妙在用水

金文 集散氏盘铭文联 138cm×34cm×2 释文:道用淮南子 史为司马师

言恭达:书之墨法,妙在用水

小篆 自作诗《善行天下赞》180cm×97cm

释文:无限大爱胜三阳,化雨东风播梓乡。

莫叹春归花委地,慈情应共海天长。

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成功的篆书作品,随书写者感情的起伏,同样要求其墨彩在燥润之间呈现千变万化,产生无穷韵味。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书之燥锋,渴笔也。古人用笔之妙,无有不干湿互用者。善用墨,非易事。淡能沉厚,浓不板滞,枯不浮涩,湿不漫漶,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水墨融交,神情并茂,高手也!宾虹老论用墨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说,腴润而苍劲,历来不易,此乃对立之统一。 今注重“墨分五彩”之书作精妙的不是太多,尤其是篆作,常人很少注意精心用墨。林散老、沙曼老均是用墨高手,我辈要精心取法。用墨之法,我数年探索书之各体墨法,不尽相同,应按作者胸之成竹分施技能。一般笔内含水不宜太多,这样用笔则苍,行笔涩重不浮滑,同时将笔内水分慢慢挤出,用笔则润。不入此道者用墨漫漶,漂浮纸上,浮烟涨墨,骨力全失,此实大病。

书之墨法,妙在用水。蘸墨先后,大有讲究,或先蘸墨,后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后水再墨,或先水后墨再水,技法多样,尽在墨法微妙处。然书与画一样,若笔笔用墨多变,忽淡忽浓,水墨突兀,整幅则“花”且“乱”,破坏整体感,失去大效果。八大山人之高,就是能将极强的整体效果与极细微的点画变化统一起来,使画面显得和谐紧凑,有节奏,浑然一体,书篆何不是此理? 书篆最好用大笔写小字,善用浓墨,以显力度,然浓不凝滞,笔实墨沉。近年我喜在用笔上以行草意写大篆,在用墨上大胆使用宿墨、涨墨,以清水包宿墨之法书写大篆,加强了线与面的对比,丰富了笔姿、韵致,增强了险劲、起伏、动静的律动感和焦渴、燥润诸墨韵含蕴浑晕、变幻微妙的流动美。

言恭达:书之墨法,妙在用水

甲骨文联 138cm×21cm×2 释文:花亦不知春去处 酒中唯见月归来

言恭达:书之墨法,妙在用水

大篆 书道千秋 182cm×44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