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踏雪寻梅0202 2018-12-07

(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估计数))

2)以其境过清(凄清

3)不可久居(停留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二)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柳宗元 ______(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岸势/犬牙差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4分)

答: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2006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三)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

1)水尤清冽 尤:_尤其(格外)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大约(大概)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 清:___凄清(冷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如鸣佩环,心乐之

答: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_潭中景物(水、石、树、鱼)_,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___的特点。(4分)

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答: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四)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1)以其境过清   因为  (2)乃记之而去   离开  (3)窥谷忘反  返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水的特点: []清澈(或:清) []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

(1)水尤清洌 洌:寒冷                 (2)佁然不动 佁:愣住

(3)西折纤秀长曲 西:向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走到……尽头

2.翻译下列句子。(4)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

【答案】

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六)【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日光下  澈:穿透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⑶疾趋:快走                       ⑷山行之极观也:景象(景观)                 

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⑴凌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分),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⑵数步,闻疾雷声,心悸。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1分),心里很害怕(1分)

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⑴《小石潭记》:            

⑵《观第五泄记》:  伟(奇〉          

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滴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观第五泄记》

【参考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七)【山东省青岛市】(7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2分)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也不认为快)。

 

 

(八)【四川省眉山市】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

⑵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