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人萧谈《兰花鉴赏与选育新种的''三眼''简易法》 | 兰花交流

 wushaohe 2018-12-07
楚人萧认为:国兰鉴赏以及引种兰花正格新花关键看'三眼'。第一眼看兰花的'协调性';第二眼看兰花的'一致性';第三眼看兰花的'异同性'!……兰花的鉴赏是有'规矩'而无'定法'的。也就是说鉴赏兰花之美有一定标准,但无具体的'格式'方法,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一眼

十年的引种经验告诉我自己:鉴赏的'第一眼':协调性,可用一把尺子,即用'矩阵法'去度量花苓的轴对称性。其实方法很筒单,就是画三个'圆'……第一个圆(又称'内圆')以'两捧一舌'内侧的喉管为定点中心画圆,中宫内侧似'正圆'为优、似'椭圆'为次、似'尖弧圆'为劣(意指不规则的圆)。同理,再以'两捧一舌'外侧画第二个圆(又称'中圆')、以外三瓣外侧画第三个圆(又称'外圆')……答案基本上就有了。这三个圆依次可检测每朵花的'中宫'是否圆润、两捧与舌是否端正、外三瓣是否对称?如果这三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则无疑是协调的、完美的。反之,则是有瑕疵的或不完美的……

这是早年楚人萧为[灵巧荷]所写的赏析一文[摘录]……此荷花品内外轮极为自然和谐,浑然一体;飘逸花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外三瓣细收根大放角呈荷形,瓣端有尖锋,边缘微向内卷,且外三瓣自然前倾呈拱抱状,叶鞘较厚并紧抱叶柄,瓣质厚糯,萼片像灵巧梅一样,似柔带刚,极具“骨力”却不失飘逸动感;肩平,蚌壳捧,大刘海舌、肉厚、短小且舌上红斑艳丽。花守极好,中宫滚圆,唇瓣圆整紧挺不卷,蕊柱小巧精致,神清韵足,端庄秀美。

从美学原理鉴赏此花:花瓣从圆心均等“一分为三”,向外向前发散扩张,其花瓣顶端点(主瓣)正好与两侧顶端点(两个副瓣)连接成一个有平衡对称之感的正三角形,稳如“泰山”——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亦是爱兰赏兰之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以此画圆恰似一个大圆,正好与楚楚动人的中宫小圆遥相呼应,和和美美,美美与共。从正格瓣型花的“形、色、姿、韵、神、香”等诸要素,严格地定义此荷:美在翠绿,好在端正;玄在瓣端,巧在拱抱;外分内合,形断意连;外松内紧,里外相应;难在圆润,重在飘逸;珍在细腻,贵在灵气;稳中有变,变中藏稳,真正达到了一种多变且平衡的极佳美感姿态和非凡气质——飘逸而不失稳重高贵,端庄而不失轻盈秀美,淡雅而不失华丽性感,幽香而不失馨远清醇。

如果通过三个圆(内、中、外)检测,判定花朵的捧、舌、瓣三者之间不够协调……如一个硬捧'拳着'、一个软捧'飞着',舌短且不吐或舌长且反卷无度;主瓣飞或副瓣扭且落等等,都是不协调的,遇到这样的花也就没必要继续审视下去了。本微信中,是楚人萧收藏的几个下山蕙兰,有兴趣的话可用三个圆分别对应检测一下,看它是否符合协调性的轴对称?国兰鉴赏的'协调性',其本质与兰花的'意象'与'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信息的形象”意象可以通过抽象来升华达到更有深度的意象,这是人类大脑做出的信息处理的智能活动。通俗的讲:这里的'意'是指主观,即人的思考与看法,而'象'则是指客观,即物的形象与神韵。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具体的讲,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第二眼

十年的引种经验告诉我自己,鉴赏兰花的'第二眼':一致性,主要看'一上一下'和'一前一后'。

所谓看'一上一下',意思是指奇花主要看底花开品优劣 、瓣型花主要看顶花开品优劣。养蕙兰的人应该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奇花'铃子'的放花过程往往是最先开顶花、最后才开底花;瓣型花的'铃子'往往则是最先开底花、最后开顶花(当然由于光照、湿度与温度等多种因素,有时也会有例外)。如果在鉴赏瓣型花时,在其'顶花'含苞待放花之时就以顶花以下的底花开品情况仓促下定论,往往会以偏概全犯下大错。

因为瓣型花的'底花开品好'并不意味着'顶花开品一定好',因此需要认真审视顶花的开品实际情况后再下结论。筒单的讲,如果瓣型花的顶花开品不好,与其他底花开品'不一致',则有可能代表这个整株花的开品在将来不够稳定,而年复一年的不稳定的开品,是很难被大众所接受的。  

所谓看'一前一后',意思是指既要看三、五天前的开品状况,更要看开品七天以后的开品状况。

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夫妻婚姻的稳定性与否有'七年之痒'一说。其实国兰开品的稳定性则有'七天之痒'的现象,即兰花开品的完美或完好形象在全部花苓放花后保持不了三、五天,往往过了七天之后就完全大变样。对这种现象,兰花专业术语称之为'花守'不好。

谈到'花守'这个话题,楚人萧在前几年曾写过一篇随笔:做人要讲骨气、赏兰要讲'花守',兼谈《兰之'筋骨与花守' 》  

从小就听大人和老师经常训导:做人一定要有骨气。这里所指的'骨气',原意是指'体貌特征',后多指'犹气概:志气;犹气势:气韵'的意思,即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也就是说,告诫人不卑躬屈膝,不唯唯喏喏,挺起腰杆做人,赖活不如好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所谓的'筋骨',即是指'筋肉和骨头,泛指体格'。《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里,他则把'筋骨与人格'人文的联系在了一起,升华到人生哲学世界观的高度。

而兰花瓣型理论中所指的'筋',只是指'苞叶上的细长筋纹。筋有长短,有疏密,有粗细,有平伏,有凸出,颜色也各有不同。筋总以细长透顶,软润,疏而不密且微有光泽者,常有瓣型花品出现。如筋粗透顶者,花瓣必阔,且有荷瓣出现。如绿筋绿壳或白壳绿筋,筋纹条条通梢达顶,苞壳周身晶莹透彻,那大多出素心瓣可能性多。梅瓣和水仙瓣的筋纹较细糯,中间还需布满沙晕。但言及兰花的'筋骨'一词时,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指兰花的开品'花守'。意思是说'花开经月色不凋,形不变为花守好'。俗称:“筋骨好”!兰花往往花开六、七天方才定形,花开半月左右方能分辩'花守'是否好。如果花开三、五天后'色、形、姿'渐变者,其'花守'就为劣,差也!那么,这样的花品也就无'神韵'可言,不美也!她也就没有了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古代文人赏兰时,常以'花守'拟人化的形容一个人的'兰德'与'兰品',甚至将'花守'与做人的操守、女人的贞操等人格联系在一起来赞美之!

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简单的讲鉴赏兰花的'第二眼',主要看兰花开品的'一致性'。一方面在空间感觉上要看瓣型花开品顶花与底花(一上一下)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时间体验上又要看开品七天前后的一致性,并将这两个'一致性'的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量。如果绝大多数一致了则为优、基本一致了则为次、大多不一致了则为劣。也可以说,兰花开品的'一致性'是衡量兰花品种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

第三眼

十年的引种经验告诉我自己:鉴赏兰花的'第三眼':异同性。即指鉴赏下山蕙兰新花时,一定要与某个经典老种相比较,看看其差异性与趋同性如何?一个传世新花必须具备某个经典老种铭品的一些基本元素,又不能雷同于经典老种铭品(即不能有太重的老种'影子),并且在某些方面一定要优于老种,即下山新花本身应该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如果没有'个性'的新花要么是某个老种的'复制品';要么就是不及某个老种。

众所周知,中国兰花的魅力在于'形、神、气、韵、色、姿、香'等,这是受中国古代哲学审美思想的影响,即他们之间的关系与人的精神不可分,从而达到'物我如一'的最高境界。具体讲,选育下山新花,应该坚持'三品':即'品相、品色、品神'。一是'品相'。这里所指的'相',是指相天与相地。兰花瓣型花(包括正格花与奇花)的花型要符合'天圆地方'的审美理念,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学的审美基石。具体的表现在,首先是形不出格。这个'格'对于正格花而言,就是传统的瓣型理论;对于奇花而言,捧、鼻、舌三者的全蝶化程度。对于'色花'而言重在色的协调性与对比度。其次是形要守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花守'问题,守住了为上,守不住则为次。前者对应于天,后则归应于天地合一,才能天地人和! 二是'品色'。兰花的色有多种,以花茎与花朵的统一之色划分,素为雅、绿为上、赤转绿净者次之、赤为后。这是品花的粗相之色,细品花之色重在花的舌与喉管之色,舌上色要鲜明亮丽、喉上色要干净无杂色!  而'色花'属于国兰奇葩,五颜六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最美,只有更美。  三是'品神'。这里所指的神是'神韵'的意思。花的开品是否具有神韵主要取决于花的'筋骨'。过硬会出现合捧或不分头或不转茎,过软会山现落肩或飞肩或飘无度。因此,花的'筋骨'适中才是最重要的不硬也不软或不软也不硬为上。其实,花的神韵还体现在花的整体上有着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第一眼看上去就会令人感动而一见钟情,难以忘怀。而这种美的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的,这也许正是兰花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鉴赏与选育时应综合判断其整体美感(包括花高出架、花铃排序疏朗、转茎好、花守好等),捧、瓣、舌及蕊柱等比例基本协调,并且符合传统的、科学的'瓣型学说'理论以及'神、形、韵、姿、色、香'等兼备的审美意识,才能'立得起、走得稳、站得久',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色'独具四清(形清、神清、气清、韵清),这是兰花鉴赏的出发点。 只有将兰花鉴赏上升或还原于哲学审美的高度,人们才能较深刻的领略到兰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正是中国兰花的神奇之处。先辈兰人们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将日久的把玩鉴赏心得与体会,在上升到哲学审美观念的同时,逐步确立了一套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瓣型学说'体系,成为代代相传鉴赏兰花和选育兰品的具体标准。 这最早可追溯到1805年出版的《兰蕙同心录》,首次确立了'梅、荷、水仙、素'的鉴赏标准及兰蕙铭品。到了1923年发行的《兰蕙小史》才首次有了蝶花鉴赏标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沈渊如、沈荫椿先生的《兰花》对不同瓣型作了更详尽的描述或编纂,以及众多先辈兰家的努力,使瓣型学说得已基本定型。 纵观当今兰花鉴赏所遵循的《瓣型学说》,它是从兰花的最基本的外在特征(叶、花、香、色)为出发点,着重围绕其'形、神、气、韵'哲理性来审视兰花之美、兰品或优或劣的,这才是兰花的灵魂所在。简单的讲,鉴赏兰花的'第三眼':异同性,主要是通过兰花'三品'(品相、品色、品神',以此来区分兰花老种与新种之间的'差异性和趋同性',有利于兰花玩赏者和收藏者选育出真正理想的兰花新品种,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楚人萧认为:国兰鉴赏以及引种兰花正格新花关键看'三眼',又称楚人萧兰花'三眼'检测法。

第一眼通过画三个圆圈(即内圈、中圈、外圈)看兰花的'捧、瓣、舌、蕊柱(鼻头)和中官'五官之间的'协调性',以此来判断兰花品种的优劣与好坏;

第二眼通过看兰花排铃'一上一下'(顶花与底花)的开品和看兰花排铃'一前一后'(七天之前与之后)的开品,以此来判断兰花开品'一致性'的程度,从而细分品种的优劣与好坏;

第三眼则主要通过'三品'(品相、品色、品神')对兰花品种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实质性的比较分析,以此判断不同兰花品种的'异同性'(差异性和趋同性),优胜劣汰。

也许熟练的掌握了楚人萧'三眼'兰花检测法,会有利于提高自己鉴赏兰花和选育兰花的水平,至少可以提高一点'防骗'能力。作者:楚人萧[武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