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八年,哪国华侨捐款最积极?

 哈哈狮的信箱 2018-12-07

LOT 5242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蒋中正派人汪丰为纽西兰华侨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主任干事证书一张。尺寸:30.5×26.8cm。


国民政府对汪丰的评价是“为人纯正,性情和平,气度宽厚,有修养,才通常有可取,办事练达,毫不可松懈,尤能指挥得当,堪任主管之职”。(《汪丰》,台北,“国史馆”藏,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档案,129000102023A)


八年抗战,新西兰华侨给危难中的祖国捐款共24万多英镑。据国民政府统计,当时新西兰华侨3700多人,按人均捐款额计算,为世界各国华侨抗战捐款之最。


上海华宇12月9日拍卖



新西兰华侨在抗战期间的人均捐款额在各国华侨中名列前茅。如果考虑到新西兰与祖国遥隔万里,华侨在当地种族歧视政策的影响下,受到各种限制与苛待,而且,他们在新西兰多从事农业种植、蔬果零售和洗衣等职业,收入不丰,竟能在抗战期间创下如此优秀的捐款成绩,值得探讨。应该说,新西兰华侨的捐款成绩,与战争爆发初期建立的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密切相关。


中国人最早远渡重洋到新西兰,是在19世纪60年代,几乎都是去南岛的金矿当矿工。新西兰曾与澳大利亚一起,被广东人称为新金山。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金矿被开挖殆尽,大量华侨回国,有的仍留在新西兰,转向以种植和贩卖蔬果、洗衣为生。



孔夫子旧书网上的蒋中正亲笔题签新生活运动纲要


由于新西兰政府执行反亚洲移民的“白澳”政策,从1896年开始,华人入境需要缴纳高达100镑纽币的人头税,所以在20世纪前三十年里新西兰华侨人口数量并无增加,抗战爆发前仅为3000人左右。1935年8月,新西兰华侨联合会成立。该会的成立,源于两个契机,一是新西兰工党于1935年执政后,对华侨的态度有所改善。二是1927年后,华侨中的国民党党员活动日益活跃,特别是1935年初,国民政府派驻新西兰的总领事汪丰到任。汪丰是国民党党员,在历任中国驻新西兰领事中,属于任期较长、工作表现较为突出者。他不会说广东话,英语也不太流利,但非常热心华侨事务,办事富有效率。保存在台北新店的侍从室档案,对汪丰的评价较好。



当时,汪丰几乎每星期都会去新西兰政府机构,交涉与华侨相关的事务。侨联总会刚成立时有16名成员,包括7名果商、2名洗衣业主、3名进口商、1名丝商,还有中国方面的外交事务人员等。成员的行业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华侨在新西兰从事的主要职业。


1937年9月26日,经过多方联络和精心筹备,新西兰第一次全侨代表大会在东增会馆正式召开。来自新西兰全国各地的42位代表(12),长途跋涉,齐聚一堂,共商救国大事。为期两天的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新西兰华侨联合会改组为总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会,计4个支会22个分会。自此,新西兰华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国范围的系统组织,便于华侨统一行事,增强凝聚力。第二是实行长期额捐,支援祖国抗战。会议规定,每一位新西兰华侨,东主每星期捐10先令,工人每星期每镑工资捐2先令。当时工人每星期的工资一般为2-3镑,即工人每星期的额捐为4-6先令。所谓额捐,即是缴纳一定数量的捐款,可以高于规定数量,但不能低于规定数量。


这次会议由总领事汪丰主持,会议选举了侨联总会的领导层,会长郭期颐,副会长周仲麟,秘书长赵国俊。(13)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的整个过程有序而隆重。会议开始时,全体肃立唱国歌,随后向中国国旗、国民党党旗及总理(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礼,并恭读总理遗嘱,默哀抗敌阵亡将士。这样的仪式氛围,与当时国内国民政府各机关举行会议时的开场较为相似,表明新西兰华侨的认同感,已经从原先的乡土认同逐渐上升到了国族认同。这与中华民国驻新西兰领事馆和国民党海外部党务工作的开展有关,更与抗战爆发、民族存亡的客观大势有很大关系。抗战时期,海外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可以说也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抗战期间,新西兰华侨通过捐款、购买债券和汇款国内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据统计,自1937年8月3日至1944年7月31日,新西兰华侨汇寄回国的长期捐款和临时捐款数约为纽币17.77万镑。此外,华侨还积极购买债券,并汇寄大量养家汇款。抗战期间,新西兰华侨向国内购买节约建国储蓄券约13.7万余镑,购买十年期储券3000余万元国币,购买公债券7万余元国币。根据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记录和中国领事馆收据,八年抗战的捐款总额共计230920镑之多。考虑到17.77万镑这一数字,缺少了抗战最后一年的捐款记录,若综合观之,捐款数目应能达到20万镑,以新西兰华侨人数4000人计算,人均捐款为50镑,折合国币1100元。有学者认为,美国华侨战时平均每人捐款合国币1000余元,是人均捐款数量最多的国家。新西兰由于国小人少,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但是,人均国币1100元的捐款成绩,可以与被认为人均捐款最多的美国华侨相提并论。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每位华侨每年的养家汇款平均为40镑。当时到新西兰工作的华侨以单身男性为主,40镑汇款是一年工作的全部积蓄。按上文计算,华侨捐款人均为50镑。


另外,还有各种公债债券、购机捐款、寒衣捐、伤兵难民捐、河南水灾捐款、中华慈善救护会捐款等。由于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政府战时所发债券均未兑现,债券等同于捐款。即在抗战八年中,新西兰华侨平均而言,几乎将两年的积蓄无私奉献给国家。华侨通过在抗战捐输中的表现,也赢得了许多新西兰白人的尊敬。

抗日战争是对中国人民的一场生死考验。海外侨胞面对身处战火中的同胞,慷慨相助,为国分忧,其爱国之诚,彪炳史册。华侨与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感人的爱国史,也是一部当地华侨社会的成长和演变史。抗战时期的新西兰华侨,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他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果蔬种植者、小店主、工人,涓涓细流汇成河,创下捐款佳绩,赢得侨居国民众的尊重。他们在战争中守望和平,迎来家庭团聚,一心一意勤勉工作,逐渐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可以说,新西兰华侨中没有像陈嘉庚这样有名望的、为世人所熟知的华侨,但是静水深流,他们以小人物的努力,展现了历史细处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