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悲壮大迁徙

 骏马nanjing 2018-12-07

19371112上海沦陷,南京形势危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边调配兵力准备防守南京,一边宣布迁都。1116,国民政府下令中央党、政各机关与南京市政府各机构、南京各国营工厂以及各大、中学校撤离南京,其中,国民政府中央党政机关分别向汉口、长沙、重庆转移:财政、内政各部及金融机关向汉口,交通、实业两部向长沙,其余各部向重庆转移。

  从19371116日开始,南京的各机关、工厂、学校以及大量市民,在日机的轰炸下,开始了悲壮的大迁徙,虽然准备仓促,存在许多的不足与问题,但取得了重大成绩:不仅国民政府中央机关与南京市各机构,都及时迁往目的地,并重新开展工作;而且许多工厂、学校,也多安全撤出南京,保存了设备与人才,为大后方的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陵兵工厂西迁

  19371116日晚9时,年过70岁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南京告别。他不无伤感地对大家说,他可能此生再也回不了南京了。许多人想起国难族仇,眼含泪水,义愤填膺。国民党元老张群强作欢颜,鼓励大家说:“林主席此去的是重庆,预示我国抗战必胜,全民族将重庆胜利!”林森一行乘坐的“永绥”舰于1119日到达武汉,1126日抵重庆,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盛大欢迎,当日便宣布国民政府在重庆挂牌办公。林森主席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发表讲话,表示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

  著名的金陵兵工厂,在1937815日以后,成为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1116日接到西迁的命令后,厂长李承干遵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兵工署的部署,指挥全工厂员工,奋发努力,进行紧张有序的拆卸、装箱、运输和转运工作,仅用16天的时间,就将4300余吨的设备、机器、材料,至11月底装船完毕,分批沿长江运往重庆。

  121日,李承干带领最后离厂的职工,向工厂大门三鞠躬,挥泪告别苦心经营多年的工厂。他们到达重庆后,在指定地点,搭棚安身,在“开工第一,出货第一”口号的感召下,193831日,工厂就正式复工,秩序井然,甚至比在南京时还要规范,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

  国立中央大学在沙坪坝复校复课

  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战前早就预见到日本侵华战争的迫切性,对未来抗战发生后国立中央大学的内迁与战时教学早作了预谋和准备。1937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罗校长立即组织师生,一边进行防空准备,一边开始将学校的部分重要图书、资料、仪器、设备,装到在一年前赶制的大量木箱中,运到南京城北长江边的下关地区存放,以备西迁。84日,罗家伦主持校务会议,作出西迁的决议。此后,学校在815日、19日、26日与925日四次遭到日机轰炸。敌机的频繁轰炸,加速了国立中央大学西迁的行动。923日,终于等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准迁重庆令,罗校长立即让设立在汉口的国立中央大学联络站转告重庆方面,在早先选好的沙坪坝松林坡赶修校舍,并派校事务主任李声轩、水利系主任原素欣、工程师徐敬先行前往重庆办理建筑事宜。从10月上旬开始,国立中央大学7个学院的1500多名学生,1000多名教职工及其家属,总共约4000人,携带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共1900余箱,分批登上民生公司的轮船,顺长江水路西上,于1010日在汉口集中,再由国立中央大学联络站安排,沿江而上。11月上旬、中旬,中大师生分批撤至重庆,在四川省立重庆大学的帮助下,搬进刚建成的简陋校舍内,其中包括航空机械系用于教学的3架飞机与医学院用于教学解剖用的24具尸体,以及农学院的部分教学用动物。这些教学用动物都是家禽家畜的优良品种,或是学校师生多年耗尽心血培育出来的,或是国家花重资从荷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的,有猪、牛、羊、马、兔、犬、鸡、鸭、鹅等。19371122日,学校在沙坪坝复校复课,成为全国内迁最好、损失最小、复课最早的高校。

  各新闻媒体停刊转移

  南京的各新闻媒体,于193711月底、12月初,先后停刊转移:

  19371127日,民营报刊《新民报》 出版在南京的最后一期报纸——第2916号,第二日,即1128日,停刊,迁往重庆。

  19371130日,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出版停刊号,为在南京发行的第3404号;第二日,即121日,该报停刊,迁往长沙。

  在193711月底,中华民国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总部内迁至汉口保华街62号武汉分社所在地。中央社总部撤离南京时,留下精干的随军记者组,采访南京保卫战的战地新闻,“留大小发报机各一架、收报机二架,维持最后工作”。中央社随军记者组的几个勇敢的记者则一直坚守在南京各阵地上,一直工作到南京失守。他们理解南京保卫战的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带着悲壮的思想投入到这场悲壮的南京保卫战的报道中去。

  中华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则在193711月底西迁重庆,直到1938310日才恢复播音。

  南京的其他民办报纸,如《中国日报》、《朝报》、《南京晚报》等,也都在这期间停刊转移,撤离南京。

  由著名作家张恨水主持的民间小报《南京人报》,在极其艰苦危险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出版,直到1937129日日军将对南京城发起最后总攻击,外国驻南京各使馆的留守人员与绝大部分外国记者都撤离南京,该报才停刊撤退,此时距南京沦陷还有4天。

  193711月底,首都电厂接到了上级命令,为了支持守军军事用电与稳定南京人心,必须留人坚持发电。这显然是个十分危险的任务。电厂的员工争相报名。最后,以副工程师徐士英为首的84名员工奉命留守工厂。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修复被日机炸坏的机器设备,坚持发电到1213日上午日军打进城,才熄火停机。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爱国救亡的精神在南京闪耀着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