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五脏好不好,按按肚脐就知道,早按,早受益

 永晓东方 2018-12-07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疤痕。


肚脐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线上。它是全身361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


从脐带剪断那一刻起,我们才算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然而,此后我们似乎就很少关注肚脐了。其实肚脐的作用远比你想象的大。


1

看肚脐,寻找自己的长寿基因


肚脐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其特殊性是其他任何穴位无法比拟的。


肚脐的不同形状反应了人体不同的程度,《诊病奇侅》中记载“脐大容李者,寿相也。”


意思是肚脐大、圆、深,饱满到可容下一个李子,代表了您有丰厚的长寿资本。



肚脐大:肾气足


肚脐圆:脾胃气足


肚脐深:心气足


如果您的肚脐是香蕉型、三角形型,甚至其他形状,就反映了您先天资本不足,身体带有病症。


▲横的、竖的肚脐都称为香蕉型肚脐


捏四边,安五脏养神志



中医认为,人体肚脐的四周分别与人体五脏相对应,因此揉捏肚脐四周可以安五脏、调情志,从而达到形、气、神的和谐统一。


如果您自我“体检”发现了五脏的疾患,除了就医诊治外,还可以通过捏四边来调理身心。


另外,捏四边法还可以有效改善自闭症和预防老年痴呆。



方法:

食指伸到肚脐眼里,拇指在外面,一起沿着肚脐边捏,每天捏10圈或者20圈。

按肚脐,“测”出五脏健康


当五脏出现病变时,肚脐的对应穴点就会出现压痛反应。可以通过按压对应穴点,来判断哪个脏器出现了异常。



① 测心功能


心受外邪干扰可表现为心情郁闷,口舌生疮等症状。此时,肚脐上方边缘将有明显的压痛。


② 测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人往往伴随易怒、生气等不良情绪。此时,肚脐左侧边缘就会有明显的压痛


③ 测脾功能


脾功能异常,人会表现为疲倦乏力、没有食欲、腹胀、腹泻或大便稀溏等。此时,肚脐中心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压痛。


④ 测肺功能


肺受外邪干扰可表现为感冒、咳嗽等症状。此肚,脐右侧边缘将有明显的压痛。


⑤ 测肾功能


肾虚常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健忘、四肢发冷等症状。此时,肚脐的下方边缘就会有明显的压痛。


2

古代神阙的养生之术


明·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着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


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


金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今属湖南)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医学实验研究证明:通过火功点穴、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


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3

名副其实的“吃药”大穴


当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在妈妈肚子孕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用嘴巴吃饭,不是用鼻子呼吸。所有的能量与营养全是因为一根小管子和妈妈连接着,得到补给,这跟小管子就是脐带。


当我们出生以后,我们开始用鼻子呼吸了,也要用嘴巴来吃奶了,就不需要脐带了。医生会在我们从妈妈肚子里挤出来以后,咔嚓一声剪断脐带,脐带脱落以后形成的瘢痕就成为肚脐,中医看来,神阙穴是名副其实的“吃药”大户,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靠脐带连接母体来供给营养的,所以没有神阙穴,生命将不复存在。正是利用同样的原理,通过神阙穴给药吸收率百分百。


按揉脐周

中医的养生妙招


肚脐上的对应穴点,既能够反应各个脏腑功能的异常,又可以用于调理脏腑功能。推荐4个防病揉腹方法,功效各不同。


① 揉脐腹


“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紧贴身体某一部位做回动按摩。


动作:两掌相叠,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按揉。速度柔缓,用力均匀。


功效:增加腹腔压力,刺激直肠神经,促进粪便排出,减轻便秘。


② 推少腹


“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体一定部位沿一定方向往返推移的按摩手法。


动作:推少腹时,两掌从两肋乳根处开始,从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


功效:两胁是肝气容易郁结的地方,经常推摩少腹可疏肝理气,解决情绪问题导致的消化不良。


③ 摩脘腹


“摩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体一定部位做环形移动的按摩手法。


动作:摩脘腹时,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向小腹摩运。然后两掌分开,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再沿两肋向上,经乳根到达胸口。反复几十次。


按摩时,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或者肚脐上方4寸的位置。


功效:中脘穴有健胃消食、疏肝养胃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可常按。


④ 揉腹侧


动作:用两手掌大鱼际侧面,沿乳根来回摩擦,速度稍快,大约3次/秒,感觉该区域微微发热为好。


用手掌在两侧腹部顺时针按揉(如上图),速度柔缓,约做30次,感到腹部两侧温暖舒适。


功效:大包穴在腋窝下6寸(4横指为3寸),腋中线上;章门穴在侧腹部,第12根肋骨的上方。揉搓两个穴位,有利于健脾理气、舒肝解郁、调和肝胆脾胃。


【如果你喜欢看台湾新闻,请点击这里】

关注健康养生网可查询下面这些疾病 (疾病搜索),如下图

小儿发烧、小儿腹泻、夜啼、小儿推拿、小儿常识、腰痛、男科、补肾食疗、强腰锻炼、腰间盘突出、背痛、腿痛、颈椎病、肝病、养肝、解酒、胃病、便秘、小腹突出、妇科、经期保养、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发、脱发、丰胸、美容、皮肤病、胆结石、咽炎、痛风、牙痛、打呼噜、口腔溃疡、鼻炎、眼病、手脚、感冒、咳嗽、失眠、痔疮、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血管、癌症、食物属性、补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湿气、经络、中成药

诊断:辩证、背诊、面诊、痘痘、月经、舌诊、青筋、汗诊、目诊、指甲、肚脐(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滚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胆经、揉地筋、醋泡蛋、灸腹、姜、点穴、偏方、艾灸、高抬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