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8-12-08

《汤液经》应是辨证体系标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早在1万年前的伏羲时代,人们就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伏羲制定婚丧嫁娶以及各种礼仪道德,教会人们耕田播种而摆脱了游牧部落居无定所的局面,人民生活富足,逐渐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民族。中华先民早就利用对星象的观察,制定了历法,在《尚书.尧典》上就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人们发现位于北方的北极星永远不会变化位置,而其它星象全部围绕着北极星旋转,起名为“紫微星”。根据星象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之为四象。四象是拱卫中央的北极星卫士,每一象分成7个段,称之为28星宿。上古的帝王们也以“紫微星”自居,而围绕着北极星的星星就是帝王统治的臣民。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天上的北极星为尊,地上就以“天子”为王,天子所在的都邑叫做中国。何尊上铭文所证实,天子周围的华夏九州拱卫中国,九州之外为蛮夷戎狄,蛮夷戎狄之外叫做“四海”,东面和南面都有大海,北海就是北冰洋,西海就是大西洋。煌煌华夏,上下五千年的闪耀文明,身为龙的传人是我们今生最大荣耀!

我国建国于亚洲大陆,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从公元前2698年冬至日起,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配,沿用的历法至今,每天将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夏朝的正月建寅——就是我们惯用的阴历正月。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累积起来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过阴历年,这就是“夏之时”,就是在夏朝时候创立的历法,过正月要拜年,就是夏历的遗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过的也是阴历年,越南、朝鲜、缅甸、东南亚各国,统统是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他们都是过阴历年。

在上古史上,中国的天文非常发达,要了解天文必先研究数学。数学也是最早发展的,尤其发展到像《易经》的数理哲学,实在是精深幽远。

中华文明从八千年前伏羲开始,伏羲作《易》,首制一画,此元气之祖也,认识了阴阳,发明了八卦,那是一经阴阳辨证时期,亦是中医顶盛时期,已经开始运用三界分析法,将肉眼看得到的为下三界,也叫下界,看不到的分为中三界和上三界。上三界是指元神灵性,也叫上界,上工治神,达到此一水平,谓之神医。中三界也叫阴阳界,能达到此一界才叫中医,懂得气治法。到了神农时代,四时五行产生了,此时,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代表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加上脾土,五行形成,懂得辨证法。接着三皇五帝时代,最终确立了“中道”思想。老子李耳说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一损一补,恢复一个平,对中。中医治疗的原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只要把人调到平的状态,平人的状态,病就会好了。这是中医的根本精神所在。两千五百年前《黄帝内经 》出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指出寒为热病之因。寒邪过剩,体内表现出就是热症热病,虚火实际上就是由寒引起的。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

人类对风寒风气的认识,走过了数百万年的历程。到了西周至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气的概念已经完全成熟。气,从物质概念上升至哲学概念,从具体概念上升至抽象概念,又进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气是贯穿《黄帝内经》全书的一个极其重要概念,气为万物的本源,宇宙万事万物皆由气构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黄帝内经》为大纲为指导的中医,以气论医理,“物质属之血,功能属之气”,最重要的是阴阳之气。气是看不见,怎么证明它的存在呢?就是通过它的功能表现,证明它的存在。这个人气虚,一瞧没劲,功能都衰弱没精神。这个人气壮,声音洪亮肢体有力。只能从功能来评价它的存在。无形之气可以构架成有形之精,实际上精就是气的构成。人死了神不在形还在。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千古之大贤,不列古方,不论脉证,《神农本草经》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

自神农尝百草以治民疾,而医学始兴,故言药性者以神农为主。夏商西周三代已在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的认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中草药与中医学理论,同步到达了一个成熟完美的高境界。宋元之后,医有异学,药有异性。中医辨证之五行病证,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证下药。五味分类法更适合临床应用,以五味分类法取代五行归类法势所必然。对中药性归类,上古时代按上、中、下三品划分,中古时代演变提炼而成木、火、土、金、水五行,以后根据临床实用进而演化补入辛、咸、甘、酸、苦五味,自东汉偏重于临床,中药也就丧失其灵魂的五行属性,致使按药物五行属性组方遣药的《汤液经法》遗存的《伤寒杂病论》之组方法则无从破解。而《黄帝内经》则按《神农本草经》体系以药物之五味法制方用药。同样是用中药,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或张仲景所知道的药理学创出来的方叫“经方”,而后以张元素“归经理论”创出来的方叫“时方”,其对每一味药的看法都是很不同。

一直以来,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被认为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而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葬里出土920余支竹简文字的破解推翻了这一认识,九部医书,其中《六十病方》等,多是讲名医扁鹊和弟子的实战案例,证明了西汉之前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治疗体系,把中医临床体系的建立至少推到周朝前。另史料记载,周朝建立后就有“医师”这个职业了,那时候的考核方法更为直接,不是考卷子,而是直接拿人来医,“十全为上,治愈率百分之百就是上医”。

一直以来,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被认为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其实应推前到商朝元圣伊尹《汤液经》才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真正标志。1900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破洞而出南朝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是《汤液经》的节略本),保留了《汤液经法》中60首方剂,有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记载商朝圣相伊尹撰《汤液经》,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

现在中医学流行的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扁鹊《难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最关键在于疗效,《伤寒杂病论》主要来源于《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神农本草》并《汤液经法》,汉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为十数卷(《伤寒杂病论》),用之多验”。《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就是经方的妙处,疗效是非常明确的。

陶弘景《辅行诀》所载《汤液经》六组方剂,五味补泻体用图,约二十五味药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依其气味之生克制化关系而运用之,疗五脏之虚实,若影随形,立竿见影,证明西汉时期我国许多方剂已经趋于成熟。《国语·楚语》引武丁之言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商周间已以本草治病。

陶弘景《辅行诀》:“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中医辨证之五行病证,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证下药。《汤液经法》书的后半部分有阴旦汤、阳旦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鸟汤、玄武汤,代表“六神方”治疗外感“天行热病”。陶弘景总结诸方:“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小青龙汤“发热汗出,身有恶寒”麻黄三两、杏仁半升、桂枝三两、甘草一两半(炙),是可以平喘治疗身痛的方。麻黄汤可以治疗风热天行,即传染病,天行是传染,大家互相传染的疾病。小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外证得之可以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可以化气调阴阳,外感可用桂枝汤,中焦虚弱也可用。《汤液经法》书前半部分按照脏腑虚实归类方剂治杂病。张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而以某药名之,其间增减,似乱旧经,《伤寒论》对诸方药量药味之增减,主要出自张仲景本人。

中国粤川亭梓村李植波发现《伤寒论》去掉《汤液经》的干姜、生姜方头不少,失去原创效力甚多,难怪南宋窦材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痛心疾首,精究《黄帝内经》,得黄帝心法,又得皇天默授,著成《扁鹊心书》以保生民仁寿之域,以救万世之夭枉。

现摘录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商朝伊尹《汤液经》去干姜、生姜方头如下:

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

1、辨肝脏病证治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由此,《伤寒论》把《汤液经》去干姜、生姜方头不少,失去原创效力甚多。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

古人立方方证分明,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是辨证施治的思想。经法法系,一层是河图数术五行颠倒理论,这是理论层面。二层是方证药证分析层面,这是经法法系的特色和核心内容,是贯穿一切经方中的基本法则。

药证:腹中胀满,是因寒而胀,肠热胃寒,四逆汤主之。胃寒则呕,脾寒则痢,这是必然规律。胀而不痛,就是附子证。胀痛,就是枳实证。不能食是胃中冷,不能消谷,干姜证。欲痢不得,这是大黄证,大便难,或不爽。凡热痢而见不爽,加大黄3克,临床上不要用一两,用3克就很好了。大黄在小于3克时,不只是通利肠道,还有利小便的功效,久煎入血分并主逐血分之瘀。见戴阳证,面赤如妆时,加葱白,变成白通汤结构。下痢不止,这是黄芩芍药证。芍药可以主热痢,但不得用于寒痢。腹痛倍加芍药。脐腹冷痛,加木香。心胸中大寒痛,加川椒。证情重的,加肉桂以助附子,加良姜以助干姜(胃中寒重时),见呕重者,加半夏(生姜)。心悸,烦燥,加茯苓人参。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南朝陶弘景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晋代已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经》。《汤液经》作为经方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在张仲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仍然十分流行,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后来竟然在“人间蒸发”了,是有历史因缘的。所谓“论广”实际是张仲景把《汤液经》每一方证进行药名标准化,惧怕可疑避开道家!

东汉末年,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军起义”。“中黄太乙”是太平道的教旨,“中黄”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黄土”,“太乙”为“太一”或“泰一”是天帝“道”的化身。汉灵帝通过诏安,来维持政权。到了汉献帝时期,形成了袁术、袁绍、曹操、刘备、公孙瓒、孙策等割据混战局面造成国家分裂,东汉王朝被推翻,此时华佗蒙害、张仲景出书的时代背景。

华佗“出书一卷”交给狱卒“可以活人”,但卷首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看就知是道教经典,狱卒畏法,不敢承受。

学医于张伯祖“余宗族素多”的张仲景,是张氏家族的人,是一个大家族,无论太平道、天师道还是“黑山贼”,首领都姓张,正在经受时代风潮的冲击,他亦畏惧不敢明标著作之来源,甚至打碎另取药名予蔽之,只能在序言中有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张仲景在《汉书》是没有传记的,只在《名医录》有一个简单的传。张仲景早年中孝廉,举孝廉是东汉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张仲景是一位标准的公务员,行医反而是他的副业。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处理公务闲暇时定每月初一及十五,就是在太守府堂上坐诊为百姓看病,救了许多黎民苍生性命。

古人处世哲学以小见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商朝名相伊尹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把预防治疗身体疾病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读书人都有一种情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