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糍粑

 吴越尽说 2018-12-08
 作者:子衿

友人从湖南老家回来,带给我几块糕点,它扁扁的圆圆的,上面印着喜气的“福”字,如一个个袖珍的酒甏盖。友人告诉我,那叫糍粑。


糍粑——很陌生的名字,只在美食纪录片里见过。它的样子也跟江南的糕点完全不同,首先单个的体量要比吴地的糕点大,其次看起来是硬邦邦的,我一时不知怎么下口。


友人耐心讲解,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她的童年时代。原来,糍粑与吴地的年糕一样,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对粮食图腾般的原始崇拜。


过年当然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友人的老家,过年前家家都要打糍粑。先把糯米蒸熟,放到石臼里,然后杵打。杵打是一道关键工序,也是力气活,大汉们喊着号子,用木桩将糯米杵打成粉团。接下来的活就是女人的了,她们将粉团揪成剂子,放入木制印模内印成圆圆的样子,倒出后盖红印。做好后的成品糍粑,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静静地等待新年的到来。


过新年,大家就会相互串门拜年。家里来了孩子,各家主妇们就会热情地递上糍粑。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是把糍粑架在灶头上用小火烘烤,糍粑受热后会渐渐膨起,手艺好的能把一整个糍粑烤得上下膨起,热气为它吹出一个雪白的大“泡泡”。这时候,孩子们会迅速将一块片糖放入泡泡里,片糖化开,香气四溢,这是小伙伴们过年最大的乐趣了。


友人说,这块片糖也有讲究,是一种两指宽的片状红糖,它是糍粑的最挂搭档。她离开老家已近三十年时间了,前些日子回老家,看到现打糍粑,买了几个回来尝了下,感觉虽然不如小时候的味道好,但总的来说风味是接近的。


友人感慨,现在家里没灶台了,不知道烤箱能不能烤,她没试过。所幸糍粑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只不过增加了品种,白色的为纯糯米糍粑,淡绿色的加了绿豆,淡红色的加入了赤豆。


我听得入了迷,一幅幅市井风情画次第在我眼前浮现。我对友人说,我仿佛闯入了别人的童年,如此温馨而又甜蜜。


记忆的线头被扯起了头,我的童年时光也恍然如昨,不过舌尖上的不是糍粑,是年糕。


我家的年糕,是金黄金黄的,上面还点缀着一个个小小的金元宝。每年腊月,母亲就会早早地淘好糯米和粳米,然后用石磨磨成粉。过年前两三天,母亲就要做年糕了,她将两种米粉按比例混合,然后再加入煮熟的黄南瓜,一起揉成粉团。黄南瓜就是年糕金黄和香甜的秘密了,这年糕又香又甜又糯……


冬至还没到,离过年还很远呢!我收回了思绪,把糍粑切块,仿照青菜瘪子团的做法做起了汤糍粑。糍粑与吴地的糕点不同,许是糯米不磨粉直接杵打而成的原因,所以更为软糯,在锅里还真的会膨胀作开花状,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米食在锅里如此绚烂的样子。


闯入别人童年的体验,真是很美好呢!


发表于2018年12月0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