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按照老家习俗,今天是小年,出门在外多年,小年的习俗也慢慢的淡化些。嘉兴是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所以,嘉兴通常把除夕前一夜称作小年夜。其实,小年,在各地的时间虽不一样,但习俗却大致相同。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有些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但在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我们老家,虽然也是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但我们也有小年大十五之说,但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 小年又称“祭灶日”。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宋代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诗》,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对小年祭灶说的已经很形象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家这一天杀年猪,打糍粑,晚上一家围坐在一起,用刚杀好的新鲜猪肉、猪血和大白菜、粉条等炖上一锅,再烧一锅糯米饭,听长辈们说,这一天让灶王爷吃好些,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我们老家用糯米饭或糍粑),在灶头烧些纸钱贿赂他,这样,灶王能到玉帝哪儿多说些好话。孩子们不懂这些,主要一是看热闹,二是有东西吃。热闹的还是老家的打糍粑,打糍粑对每家每户来说都是年前的一件大事,都早早的开始准备,早早的请好人借好工具,从东家到西家,一家家的轮过来,热闹自不必说,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哪家打糍粑,便跑过去,蹭糯米团吃。通常在打糍粑的前一天,家人会把糯米淘净,用水浸泡,准备打的时候,把水沥干,装在一个用木板捁成的木桶里,搁在一个大的铁锅蒸熟,很远就能闻到糯米香,现在回味起来,还能感受到哪种糯香。这是其一,其二,孩子们喜欢打糍粑的这种氛围,甚至还帮倒忙的上去打几下。蒸熟后的糯米放在石舀里,这时大人们,一般三个四个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棒,转着圈儿把石舀里糯米舂至看不到糯米粒的形状为止,再合力把舂好的糯米用木棒高高举起,“啪”的一声,抛在一张大大的四方桌上,这时女人们会趁热将饭泥擀制成可大可小、可厚可薄的团状,等到第二天干后,再切成大大小小的块状,用水泡在一个干净的缸里,想吃了,拿出一块,或煮或炸,一直可以吃到四五月份。石舀舂出来的糍粑绵软柔韧,口感极好,现在每年还会有,但早以机器代替了人工,味道也没有以前的好,但仍是我的最爱,每年回家,总会带上几块,找找当年的感觉,满足一下味蕾。 ![]() 过了小年,就是大年了,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扫尘,为孩子们添置新衣,一派忙忙禄禄的年前现象。来到了城市,这种味道淡了,大家仍在忙着上班,规划和开始新的一年工作,城里的人,也借着这个时间宴请亲朋好友,真的到了大年了,就是一家人在家吃个团圆饭或到外面旅游。在外务工的游子们也计算着回家团聚。 不管怎么说,年来了,祈求来年平安和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