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课,原来可以这么上

 红瓦屋图书馆 2018-12-08

    ■本报记者 郝梦夷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和以往一样人声鼎沸,但又和平时的讲座有些不同,因为这次聚集在这里的听众,孩子占了 “半壁江山”。是什么让孩子们放弃周末的晚上,来这里听一堂讲座呢?

    原来是 “朋朋哥哥”来啦! “朋朋哥哥”本名张鹏,自2003年起在国家博物馆从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工作,周末他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已经坚持义务讲解15年的他,小听众超过25万人次。因而,他也荣幸地得到了小朋友给予的昵称 “朋朋哥哥”。

    15年的讲解过往,让不过35岁的张鹏,已经有了看着长大的孩子, “我结婚的时候,有个孩子专门赶来对我说, ‘朋朋哥哥,你还记得我吗?曾经你摸着我的头,给我讲四羊方尊的故事。’”讲起这段故事,张鹏话语里满是自豪,为那些听他的故事爱上博物馆又慢慢长大的孩子。

    历史不是只能坐在课桌旁、正襟危坐学习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大家一起告诉我,这个菜是什么?”讲座一开始,张鹏一张照片,一个问题,就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西红柿炒蛋!”孩子们嬉笑着喊出。 “可大家见过2000多年前的鸡蛋吗?曾经挖出过一盆2000年前的鸡蛋,如今在南京博物馆展出着。”底下的孩子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和窃窃私语声,恨不能让爸妈现在就带自己去看看。

    “你们知道鸡蛋还有其他名字吗?”张鹏从俗语、诗歌、历史的典故侃侃而谈,孩子们迅速了解到了鸡卵、鸡子、鸡蛋三个名字, “曾经有个孩子听了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回家要求妈妈做了三天的番茄炒鸡蛋,只是名字不一样,是 ‘番茄炒鸡卵’ ‘番茄炒鸡子’ ‘番茄炒鸡蛋’!”

    提到番茄,张骞就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在张鹏的讲解里,张骞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个每次考试,老师都要圈出来让大家记熟的,出使西域、让东西方文明交融的 “关键词”,而且他和胡椒、胡萝卜、胡瓜等生活中近在咫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 “知道胡瓜是什么吗?” “甜瓜、西瓜……”什么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 “不,正确答案是:胡瓜就是黄瓜!”张鹏笑着说, “以后你们回家就可以和妈妈说, ‘亲爱的母亲大人,今晚我要吃拍胡瓜!不知道胡瓜是啥?就是拍黄瓜啦!’”

    正是张骞的出使,让西域的食物来到中国,可张骞出使的那些国家叫什么呢?张鹏一连串报出五个带 “斯坦”的国家名字,并表示 “斯坦”代表着区域的意思,但张鹏随即补充了一个笑话,“曾经有一个孩子问过我一个问题,让我无法回答,斯坦代表区域,那么爱因斯坦是哪里呀?”话音刚落,孩子们爆发出一阵大笑。

    一道家常菜,引出了2000多年前的张骞出使西域,说到了古诗、俗语、诗歌。对于孩子来说,张骞这个词语不再陌生,他和胡瓜、黄瓜,甚至爱因斯坦联系到了一起。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张鹏将古代知识化为了一个个有趣而新奇的故事,给孩子们上了一份文化的 “饕餮盛宴”——牙签以前叫剔牙杖,古代书籍封面的扣子才叫牙签,因而得到一句新诗 “读遍牙签三百本,不会写诗也会吟”;为什么古人要喝冰镇啤酒,伴随着白居易的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本无”,张鹏告诉孩子,过去只有米酒,为了没有气泡,只能喝冰镇的……伴随着我们生活的世界,随着一个个问题,历史知识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历史不是只能坐在课桌旁、正襟危坐学习的内容,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张鹏说。

    孩子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但应该知道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模样

    因为对博物馆的热爱,15年间,张鹏遍访各地博物馆,阅读上千本相关书籍,不仅成为明星讲解员和孩子们最喜爱的 “朋朋哥哥”,也见证了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最初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大部分是游客,他们把博物馆当做一个景点。”张鹏说, “然而,博物馆不应该只是景点,而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终生学习的地方,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抵御着岁月的侵蚀。”张鹏的话语中,满是对博物馆的崇敬, “在博物馆学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青铜犀牛的酒具,它有着三个角,青铜的皮肤上,镶嵌着金丝,一条灵活的小尾巴,下面是四只粗壮的大腿。 “如果没有看过活生生的犀牛,2000多年前的汉代工匠,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生动的形象。”张鹏说, “那你们知道,犀牛有几只角吗?”

    孩子们纷纷举手,  “一只角”、“两只角”、 “三只角”,他们分成了三派。 “现在的生物学专家发现,只有苏门答腊犀拥有和这尊青铜犀牛一样的特征,然而,在1916年,这种犀牛在中国就绝迹了。”张鹏的话语中满是叹息, “它的绝迹是因为,中国人太爱它了。爱它的角,因为角代表灵性;爱它的皮肤,因为皮肤代表尊贵。这种犀牛因为被我们喜爱而绝迹了。”

    一件青铜器的故事,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到博物馆中,知道青铜器里含有多少比例的青铜不重要,知道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覆灭于公元220年也不重要。”张鹏说, “了解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也许让孩子们有了在同伴面前 ‘炫耀’的话题,但更重要的是,在博物馆中徜徉,要学会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获取知识。”

    曾经,张鹏用20分钟给一个孩子讲中国史,时间这么短,从哪里切入呢?张鹏从货币讲起。最后他留了一个问题:你能通过研究中国历史的货币,找出货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吗?孩子潜心研究了一个星期,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

    张鹏问他, “这是什么?”孩子笑了: “信用卡!”

    “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通过这个,他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张鹏说。

    张鹏去过很多国外的博物馆,那里常看到一群群席地而坐的孩子,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位老师,每一节艺术课、历史课可能都是在博物馆里完成的。 “比如有一年我去悉尼,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坐在悉尼歌剧院附近的草坪上,给他们讲歌剧院的历史。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社会上有那么多可以提供教育机会的公共资源,我们要把这些公共资源利用起来。”

    “以前我们一讲到传统文化、讲到素质教育,就说到弹琴跳舞,但现在更多家长会觉得,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可能不会弹钢琴,但是他懂得去欣赏交响乐;他可能不会画油画,但是他懂得欣赏莫奈的画里阳光的感觉;他可能不是一个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但应该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张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