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下客 本文由:月下客(yuexiake001) 授权父母修行发布 我的女儿和我无话不谈。
她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跟我说,她有什么要求都会跟我提,她有什么感受都会直接向我表达。
比如有一次她就跟我说:“妈妈,你烦死我了。”
其实,在她说出来之前,我也意识到自己挺烦人的。那天是女儿在写生字,写得“不太好看”。6岁的孩子嘛,手法毕竟稚嫩。但是老师的要求高啊!不仅要横平竖直,还要顿笔收笔。
我的意思是,你哪怕写得慢一点,该起的范儿都起足了,也好过我一遍遍给你擦了,让你改。
可是她呢,偏偏就写得又快又丑,这些字拿过来看吧,不能说不对,但就是有些张牙舞爪。我也只好让她一遍遍涂了重写。
眼看女儿的耐心要用光了,我也有点着急了,她每落一笔,我都忍不住在旁边叫嚣:“从横虚线上起笔……顿笔……再长一点……停!!”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我想,目前,我大概就是这个老人吧!
所以当女儿说我很烦人的时候,我深以为意,并且,坚决悔改。
我常常羡慕小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份安然。
玩起来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疯劲,静下来有细嗅蔷薇的温柔。而我们这些成人呢,每天躁动不安地像只苍蝇,殚精竭虑地像只老鼠。
所以我总觉得当一个孩子处在躁动中,大多是因为他的父母慌乱不安。
韩国某电视台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两个平台间搭上几块玻璃,做成“视觉悬崖”,妈妈在悬崖对岸等待宝宝从“悬崖”上爬过来。
参加实验的是两位小宝宝。第一次实验时,两位妈妈在宝宝遇到“危险”时面无表情。
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发现妈妈一脸严肃,于是感觉情况不妙,最后不安地退回了。
另一位宝宝也是一样,前前后后尝试很多次,最后还是选择退了回去。
第二次,两位妈妈在悬崖的另一端用微笑鼓励孩子,并且温柔的呼唤孩子的名字。
孩子看到妈妈的微笑,表情瞬间发生了变化,完全不顾及脚下的危险,向妈妈爬去,顺利地通过了“视觉悬崖”。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镜子效应”,简单的讲,就是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人像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反应到我们的社交中,就是你赋予对方什么样的感受,他也将回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对于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而言,这种镜子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孩子身上可以直接反应出父母的负面情绪。
在孩子心里,没有什么事情是危险的,除非他的父母觉得那是危险的。
有一次我听到一对夫妻因为一些小事在吵架,妻子埋怨丈夫,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感冒了“没什么”,受伤了“会好的”,考砸了“不要紧”……什么都觉得无所谓。
刚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隐形爸爸”。但是忽然听到那位爸爸说:“你越紧张,孩子越紧张,事情就越糟糕。”
我忽然想站起来给这位爸爸鼓鼓掌!
我的爸爸也是这样一个人,小时候我生病了,他摸摸我额头说,没事,有点发烧,不要紧。我考砸了,气得跳脚,他也不闻不问,说赶紧吃饭吧,都凉了。
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是值得害怕和担忧的。
现在想起来,虽然爸爸的话总是轻描淡写,但是也总在无形中给我力量——没关系、不要紧、放心吧,没事的!
这种淡定和泰然的心境总是能够鼓励我自信,鼓舞我勇敢地跨越一道道难关。
原来事情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没关系,不要紧,没事的!
可是做了父母后,我们难有这样的心境,孩子出了一点问题我们就会兵荒马乱,孩子有点头疼脑热我们就会仓皇不安。
但是殊不知,我们的慌乱,会让孩子感觉到危险,会让他们焦虑不安。
曾经有一个小学老师对我说,内心富足的低年级的孩子其实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比同学多考了几分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自己落后几名而自卑,他们这个年龄玩心很重,成绩充其量也就是一场游戏,胜败得失吃一顿饭也就忘光了。
如果孩子因为成绩而惶恐,因为作业而焦虑,那么基本上都是受了家长焦虑情绪的传染。
孩子背负着很多心理压力,就没有智慧的空间去学习,那他的成绩怎么能好呢?
所以,我要说,把孩子的成绩,把孩子的成长都还给孩子吧,让他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路上,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家长叨叨念念,让他自己去经历失败,自己去设定规则和界限,其实他可以走得更自信,更安然。
父母慌,则子女乱;父母定,则子女安!
更多的时候,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只需要微笑陪伴。
现在女儿写生字的时候,我就在她旁边安静地看会儿书,有时候也抄抄字帖。我们俩的书法水平都有所增长,最重要的是,我们俩都开心多了!这不是很好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