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2点20分左右,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中心校召开九年级语数英备课研讨会,身为教务处副主任、数学学科带头人的余光辉老师第二个发言。
余老师的发言还未结束,便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会议桌上,再也没有醒来。

这是他在会场的照片,面色倦怠,身形疲惫,唇色发白,眼睑沉重,让人心疼落泪。
年仅42岁、教龄22年的余光辉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岗位,离开了他的亲人、同事、学生.......
据官方媒体报道说,余老师溘然长逝的罪魁祸首是脑溢血。
而引发脑溢血的主要因素是过度劳累。一个人长期担负过重的任务,长时间精神极度紧张和过于疲劳,极易诱发脑出血。
公众号草根思考说:余老师倒下时,他的手机健康软件记录了一个数字“7453”。这是余老师当天在学校的行走步数。半天呐,他这一天终于累坏了!

余老师所在的胡店乡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初中。余老师是班主任,他每天一睁眼就要为学生忙碌了,一直要忙到学生就寝。余老师是九年级数学老师,他星期天也要在学校补课,当然是学校统一安排的。
班主任,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样样工作都等着余老师去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事务,与家长沟通,与学生谈话,每天还有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检查……披星戴月,从周一忙到周天,好似一个旋转的陀螺,在教学教务之间游走。
他真的太累了……
教师为什么这么累?无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有效劳动,应该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
二是无效劳动,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的工作。
在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中穿梭,体验着折腾和被折腾,以下八点,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感同身受。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自控力,需要班主任布置具体的任务,班主任还需要每天了解班级动态,以下8点是每位班主任一天的常态:
1、每天清晨上课前先走进教室,了解班中学生的到课情况,了解课外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导早到学生的学习安排与有序活动。
2、每天表扬三位或三位以上作业认真的学生,好以点带面,让学生有羡慕,有骄傲,有方向,有努力。
3、每天能认真地与两位学生交流,谈学生个人情况或了解班中实情,使增进了解,处理班级事务有针对性。
4、每天关注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并参与其中,至少逗留在一位或几位同学的身边,一起看上五分到十分钟的课外书,默默中培养习惯,关注中培养认真,参与中激发兴趣。
5、每天中午巡视学生的就餐情况,保证就餐文明,使每个学生尽量吃好。
6、每天鼓励一位有进步的学生,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
7、每天放学检查学生的课桌,促进学生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学习用品不丢三落四,并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
8、每天重复一句话:心中有集体努力靠自己,全班同学一个也不落下。
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
全国平均几百元,有的还拿不到这么多。
教师做班主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做班主任。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很多部门都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你有什么工作,要开展什么活动,别的单位不一定贯彻执行,但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干事一般都很认真,还有能力做材料,而且很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长去完成。
老师无休无止的被折腾,学校被迫“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究其根源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都把学校当成了听话的“小媳妇”,把学校视作搞形式主义、捞取政绩的工具。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不管不顾。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收入就比前期高。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
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多大的区别,涨幅并没有多大,一线教师退休后每月也只能拿到三千多的工资。
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工资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能不让人提心吊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老师的关系网除了家人无非就是同事、家长、学生。
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却越"边缘化",为什么呢?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一技之长,其他的社会活动老师或许不适合参与。师范技能竞赛是可以的,但是,各级各类教师竞赛,几乎都有年龄限制。40周岁的界限偏多,有些则划定为35周岁以内,好像35岁、40岁以上的教师就不需要专业发展了。
教育教学事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事业,教育对象千变万化,教育内容时常更新,教育手段总在发展……没有哪一位老师能说自己的专业成长早已登峰造极。为什么不能给教师营造一个终身发展的体制环境?
老师每天面对班上40~60个精力旺盛、自制力却不高、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随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
比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带动周围的学生一起玩,学习进度跟不上,老师其实会在之后拿出更多时间重复、复习旧知。
学生心理太脆弱,受不了一点打击,为了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班主任老师还会担任学生的心理老师。为其排忧解难。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由祖辈代为抚养。不能得到应有的关爱,为了照顾这样的特殊群体,老师经常会牺牲自己的周末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时的状态,和监护人交流,这样才会对学生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
对于这样的行为老师只能自己在心里安慰自己,视为其年幼无知退一步为学生考虑,在学校老师就像一个大家长。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还监管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心理健康。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
教师本就是收入微薄的一个行业,职称就是教师加薪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职称不是想评就能评。他和老师的工作效率、所获奖项、有无违纪等是成正比的,加之每个学校每年可评职称数很少,那么老师若想自己评上职称,说明前几年的工作必须兢兢业业,而且还要不断地参加市区的赛课(并获得奖项),老师与老师之间的竞争就显而易见。
职称评定,除了身体上的累,更多的是心累。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
如果老师只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在课后讨论时领导会说: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泥于教案。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里装着的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教案只是教学的基础,要学会掌控课堂,以不变应万变。
这时你就知道做一名好老师是需要艺术的,而这不是照搬别人的课堂就能学到的,需要自己的日积月累。
学校教育不万能,家庭教育不可少,社会教育离不了。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送孩子上学,一旦进入学校,家长就如释重负似地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但是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全班40—50人,家长在家一两个孩子都会焦头烂额,更何况老师呢。
另一方面很多过分溺爱自己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不准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以孩子年龄尚小,避免影响孩子骨骼发育为由不让孩子写作业?看见自己孩子没有别人家孩子优秀又反过来指责老师教的不好。
现今社会家长大多都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但是不排除一些家长溺爱孩子而过分为难老师,让老师进退两难。
总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相互体恤、相互理解教育才会越来越好。
老师的累,来自方方面面,社会大环境却鲜有人去试着了解老师。少有人知道,校园里的岁月静好,都是老师在负重前行,直到,两眼昏花,步履蹒跚,再也改不动一本作业、批不了一个对号的那一天。
写在最后:
余光辉老师的堂弟说:惊闻噩耗,痛心不已!!!他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心里只有学生。在我们不多的见面中,他不由自主的谈到的都是他的工作和他的学生,哥哥倒在工作岗位上,无愧于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希望余光辉老师的因公殉职能得到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让家人能得到好的抚恤,让老师们有着更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的老师,很累,偶尔觅得轻松,与亲朋唠家常,三言两语也不离工作和学生。
教育事业,已经融化在老师的血液里,温暖着学生,却冷落了自己。期待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去滋补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