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茶香飘万里 2018-12-08

斜沟:位于两幅斜屋面交叉的阴角处设置的排水沟道,用琉璃瓦或蝴蝶瓦的底瓦铺设。还有用白铁皮铺设的。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墀头:墀头(chí tóu)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为硬山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筑于一栋房屋的两边墙上,俗称“腿子”,或“马头”。墀头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以檐收顶,为戗檐板,呈弧形,起挑檐作用。中部称炉口,是装饰的主体,形制和图案有多种式样。下部多似须弥座,叫炉腿,有的也叫兀凳腿或花墩。墀头的装饰简繁不一,简单的则全无雕饰,只叠合多层枭混线。而复杂的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吉祥图案。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垛头:同墀头,位于山墙廊柱以外的墙体部分称为垛头。垛头共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挑出以承托檐口,中部为墙身,下部为勒脚。垛头厚与山墙相同。

●梢子:墀头上挑出部分,由几层形状特殊的砖件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和二层盘头。

●金满斗(墙):空斗墙体中砖与砖之间形成的空盒内填充碎砖石、土等,由此形成的墙。

●木梳背碹:是带有一定弧度的砖碹。因其起拱弧度形如老式木梳背部曲线故名。

●平碹:一般用于跨度较小的窗洞口上部,起过梁作用。

●圆光碹:又称”月光碹”。多用于月亮门,用经加工后的砖摆砌而成圆形碹。

●异形碹:形状异形的碹,如多边形瓶形碹等。

●虎皮墙:在墙体砌筑完成之后还要在外墙面的各石块间勾突出灰缝,由此形成的墙面似虎皮斑点而得名。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清水墙:砖墙只做勾缝处理,对外裸露砖墙面,勾缝后的墙体外表整洁、朴实、高雅。

●金镶玉(墙):或称“金包玉”,由土坯和砖共同构筑的墙体,将土坯或碎砖石作为内墙心,以砖作为墙的外立面。。

●兜肚:垛头上部的一块方形刻有图案的板砖。

●五形山墙: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如潮汕人的房屋往往把屋山做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形状,这是信风水的房主用自己的生辰八字喜用神来定义的。例如八字喜金的,就把山墙墙头做成“金”字形。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倚柱:壁柱虽然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但它实际上只是墙的一部分,并不独立承受重量,而主要起装饰或划分墙面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一块玉:砖细墙门下枋面上,四边起线框,两端作线纹装饰,位于中间之长方形枋心部分(下图三角部分)。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三飞砖门罩:用砖三皮,逐皮叠涩挑出作为装饰,常用于墙门门罩,围墙头及垛头上作挑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排山勾滴:硬山悬山或歇山,博风槫上之勾头与滴水。竖带外侧,博风板上方,施以勾头瓦和滴水瓦防山尖雨淋,勾头和滴水头向山墙之外排列,此列瓦垅称排山。排山合角处,即山尖最高一块瓦用勾头,故称排山勾滴。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华废:就是排山勾滴,宋官式中称华废。也就是歇山、悬山建筑的瓦做在垂脊之外横置着一排勾头瓦当的部位,实际是屋山出际的位置,故又谓之“屋废”。唐构有在垂脊与排山勾滴之间保留2-3陇筒瓦,称为“裹陇华废”,在日本盛行。

●赶宕脊·博脊:歇山沿落翼面上部与水戗成45度相连之脊,属于山花板下屋面上端的压顶结构,是山花板底与山面坡屋面交界处的屋脊,它也是在山花板之外的半边脊。赶宕脊中间向内凹成八字形者为八字赶宕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山墙、檐墙、隔墙、半墙、塞口墙、围墙:根据墙体所在不同位置,位于房屋两端沿进深方向依边贴而建的墙叫做山墙。根据立面不同,山墙又可做成硬山墙、屏风墙、观音兜三种。沿开间方向,位于檐柱处的墙叫檐墙(前墙、后墙);用于分隔屋内空间的墙叫隔墙(有的地方称夹山);位于窗下的矮墙叫半墙;天井两旁以及厅堂前后的墙即其前、左、右三面墙体称为塞口墙;分隔院落的叫围墙。

●卧瓶嘴、三飞砖、壶细口:吴式或徽派建筑常用的檐头垛头叠砖方式。

●一丁一顺:砌墙时,按墙体面阔方向砌置的条砖称“顺”,按墙体进深方向砖置的条砖称为“丁”。一顺一顶就是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这种做法又称“梅花丁”。以此规则,在砌墙用砖时还有“一丁三顺”(一块丁接三块顺)、“一丁五顺”(一块丁砖接五块顺砖)、“多层一丁”(多层顺砖加一层丁砖)等。

●平砖、侧砖、顺砌、丁砌、错缝:砖块平放为平砖;砖块侧立着放为侧砖;将砖沿墙面阔方向放为顺砌;将砖按墙进深方向放为丁砌;上下两层砖缝交错为错缝。

●屏风墙·马头墙·封风墙:又叫马头墙,为高出屋面,并依照屋面提栈的斜度砌成阶梯状的墙,因有防火漫延之功能故又称防火墙。屏风墙有三架屏风、五架屏风等不同,每级墙体顶部做有双落水瓦顶。五架屏风的总宽按五份半计,中屏风宽占一份半,其余四架各占一份。中屏风檐口距屋脊底的高度为四尺半(130CM),将中屏风檐口距屋面檐口的总高分成三份,作为五架屏风墙各级檐口之间的距离。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观音兜:山墙由下檐成曲线至脊,高起若肚兜状故名。观音兜有全观音兜和半观音兜之分,半观音兜山墙自金桁处起曲线拔高至顶,墙顶高度距屋脊底三尺(约83CM)。观音兜高于屋面的部分,内外两侧均须做平出飞砖,铺盖瓦。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墙门、门楼:塞口墙中间所开通道门为墙门,高出塞口墙之上的称门楼。

●金刚墙:不在建筑物正面、侧面明显部位泛指建筑物臵于隐蔽部位的墙体。桥体拱券底部或平桥桥面下真正的承重墙体,即桥墩。它有平衡拱券侧推力和支撑力,另外还做成两端尖头状,以起到分散水流对桥体的冲力作用。

一般被罩面遮挡的隐形结构墙,如东陵地宫入口处的墙也叫金刚墙。琉璃槛墙,琉璃影壁等,在琉璃面砖后部的实墙体以及建筑天沟部位砌的矮墙也称金刚墙。

●云墙:把围墙做成高低起伏曲线状的墙。

●筑脊:墙顶或正脊上用瓦筑脊方式。将瓦竖立紧排在攀脊或滚筒瓦条上,瓦顶作盖头灰者统称筑脊。

●游脊:一种较简单的正脊筑脊方式,用小青瓦相叠而斜铺于攀脊之上者为游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花筒脊:滚筒瓦条上用砖瓦叠砌,脊顶采用盖筒者称花筒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瓦作:唐代殿宇瓦作以全灰筒瓦为主,唐中后期已开始有琉璃瓦构件出现,也只是用在屋脊、吻和檐口处,即琉璃围边青瓦装芯的屋面。到了金代以后才出现了全用琉璃瓦的屋面。琉璃瓦以黄色为贵,用于皇宫与寺庙。绿琉璃瓦次之,用于王公贵族府邸。蓝色用于祭祀建筑。民居禁用琉璃瓦。

●大式瓦作、小式瓦作:大式瓦作用于高等级的宫殿庙宇建筑,多用琉璃筒瓦骑缝,有特制的脊瓦和吻兽等脊饰。小式瓦作以小青瓦骑缝,也有少数以筒瓦作合瓦的,瓦作专业术语称为“黑活”,屋脊上没有吻兽等饰件。

●干槎(chá)瓦、干摆瓦:一种瓦面铺设形式,在铺设屋面时在瓦垄上不使用胶结材料,而只利用瓦片上下叠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屋面。

●剪边瓦:南北朝、隋,唐间的宫殿、庙宇、邸第多用白墙,红柱,或在柱、枋、斗栱上绘有各种彩画,屋顶覆以灰瓦、黑瓦及少数琉璃瓦,而脊与瓦采取不同颜色,已开后代“剪边”屋顶的先河。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大瓦、小瓦、筒瓦:大瓦规格20厘米X20厘米,小瓦规格为18厘米X18厘米。筒瓦规格有三种,分别是10寸、12寸、14寸。大瓦一般作底瓦(仰瓦),小瓦和筒瓦做盖瓦用。

●琉璃瓦: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装饰。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勾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戗兽、宝顶等等。

●筒瓦:横断面成半圆形的瓦。筒瓦是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瓦当·勾头: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滴水:古建筑屋顶陇沟最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的板瓦称为滴水。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在烧制之前,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

●板瓦:板瓦是古代建筑覆盖屋顶瓦的一种,横断面小于半圆形的弧形瓦,使用时仰置在屋顶上,缝隙间可覆盖简瓦,构成筒瓦屋顶,或覆盖板瓦,构成仰合瓦屋顶。板瓦有带琉璃釉和不带琉璃釉两种,不带琉璃釉的板瓦又叫青瓦、素瓦、布瓦。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青瓦·布瓦:不上釉的普通青灰色瓦,清代官式称为布瓦,也叫片瓦。青瓦可以是板瓦形式,也可以是筒瓦。

●仰瓦:仰瓦也叫底瓦,在铺设建筑屋面的时候,将瓦的凹面向上的瓦就是仰瓦。仰瓦一般指的是大号板瓦,筒瓦没有仰瓦之说。

●合瓦:合瓦也叫盖瓦,是相对仰瓦而言的,指的是在铺瓦时凹面朝下的瓦。合瓦盖在每两列仰瓦之间的缝隙上以防雨水渗入屋内。合瓦可以是板瓦,也可以是筒瓦。

●滴水瓦、花边瓦、勾头瓦:滴水瓦为大瓦(底瓦)用在瓦楞最下檐口的一块。花边瓦是小瓦用在瓦楞最下檐口的一块盖瓦。如果以筒瓦为盖瓦,则最下檐口的一块用勾头瓦,即瓦当。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鱼鳞瓦:鱼鳞瓦就是瓦片形状有若鱼鳞,多为三角铜瓦镏金形式。与普遍常见的近似方形或长方形的瓦不同,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用鱼鳞瓦铺设屋面,一样整齐有序,又显得非常特别。例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须弥福寿,其主体殿堂妙高庄严殿的屋顶就覆盖着鱼鳞瓦,而且是铜质鎏金的,耀眼夺目。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板瓦屋面、小青瓦屋面、筒瓦屋面:盖瓦用小瓦的称板瓦屋面或小青瓦屋面,用筒瓦的称筒瓦屋面。

●瓦楞、豁:盖瓦一列称为一楞,即一垅之意。两楞之距离称为一豁。屋面两端的瓦楞称边楞,用于硬山墙的边楞为盖瓦,用于屏风墙的边楞为底瓦。南方风俗,屋面正中一楞应为盖瓦,俗称”雄楞居中”。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水路:因盖瓦小于底瓦,每一豁中间(底瓦凹)形成的沟底。

●望砖:铺在椽子上的薄砖。用以承受瓦片﹐阻挡瓦楞中漏下的雨水和防止透风落尘﹐并使室内的顶面外观平整。

●攀脊:在屋面合角的老瓦头空隙里,先用碎砖瓦垫实,再用灰浆抹平,上合两皮瓦,用灰浆铺设。

●老瓦尖、嫩瓦头:屋脊两边的瓦楞称老瓦头。硬山屋面于攀脊两端覆花边瓦称嫩瓦头。

●瓦钉、瓦钉帽:用筒瓦的屋坡,为了防止瓦垅下滑脱落,都会在最下一层的勾头瓦(瓦当)上加以铁钉固定,但铁钉裸露在外时间长了也会生锈断掉,于是又给它扣上个“帽子”,那就是瓦钉帽。帽子也是黄釉琉璃制成的,里面有灰泥,干燥后就会与钉子固定在一起,能避免铁定受潮生锈。有的瓦钉帽会以其它造型展示,例如戗角上小兽前端的骑鸡仙人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瓦钉帽。江浙还有把瓦钉帽做成小人状的,谓之为“檐人”。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檐人:吴式建筑筒瓦屋面檐口处,为防瓦片下滑并起装饰作用,在勾头瓦上加设铁钉,为防铁钉生锈,于铁钉上加钉帽。有把钉帽做成小人样,称作檐人。

●屋脊头:民间屋脊不得使用鸱尾龙吻等高规格脊饰,一般多为“清水脊”。清水脊是用砖瓦现场加工垒叠砌筑而成,做有挑出的“象鼻子”或“蝎子尾”。但在民间有些寺庙宗祠文庙之类的殿堂建筑是可以使用龙吻或鱼龙吻的。除此之外,有些厅堂脊头常使用哺龙、哺鸡、回纹头、甘蔗头、雌毛头、纹头等脊头构件,这些基于民居正脊两端的脊饰统称为“屋脊头”。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甘蔗脊:吴地屋脊头的做法,甘蔗脊多用于普通民房和围墙顶。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雌毛脊:雌毛脊用于民房,因两端翘起,故需将两端攀脊垫高,做钩子头。雌毛脊须用铁扁担起翘,脊端用灰塑做成鹰嘴式装饰。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纹头脊:纹头脊是在屋脊的两端以回纹、乱纹为图案装饰,要求纹头自攀脊起,其底部外棱角呈45°角,纹头脊与嫩瓦头平齐。纹头脊同甘蔗脊,多用于民房和围墙顶,不同的地方是纹头脊在筑脊方面用钩子头。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哺鸡脊:哺鸡脊用于厅堂,攀脊之上砌滚筒,因此屋脊略高于民房屋脊。哺鸡脊一般是在正脊两端装饰鸡状物,根据鸡的形象并有开口哺鸡和闭口哺鸡之别。哺鸡的制作要求形象古朴、抽象,鸡嘴、嫩瓦头、威三者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哺龙脊:哺龙脊高同哺鸡脊,多用于寺宇厅堂或殿庭,属于高规格屋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黄瓜弯、黄瓜环脊、黄瓜环瓦:回顶屋顶部前后屋面相合处所用凹凸起伏之状的底瓦和盖瓦,因形状弓似黄瓜,故称黄瓜环瓦。用黄瓜环瓦的屋脊称黄瓜环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竖带:于山尖内侧,依屋面坡度,自正脊起到戗根所筑之脊,称竖带,即北方之垂脊。南方竖带与北方垂脊不同之处,竖带至戗脊根即终止,而硬山或歇山垂脊直至延伸到前后檐柱或檐桁之上。竖带筑于两盖瓦间,中心线对底瓦。竖带外侧还有一楞盖瓦,下砌飞砖三路,逐皮收进,其下为博风。

●勾头戗、如意头戗、洋叶戗:南方发戗的戗头尖角几种形式,其中洋叶戗就是戗角做成卷草形。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扶壁、飞扶壁、扶拱垛:就是扶持墙壁的意思。就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下图无梁殿以两侧外层拱和厚墙以代替飞扶壁抵消穹顶的侧推力)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三川脊:福建地区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在完整的屋顶上,将正脊中间一段抬高,并在抬高的两侧增加垂脊。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并出现四个燕尾。建筑上又称三川殿。最高的那条屋脊的中间一段抬高,这样正脊就能“一分为三”,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三段屋脊。与此同时屋脊一段的燕尾也能“由二化四”,这种从少变多的“魔法”大大丰富了前殿立面造型变化和屋顶装饰趣味。

三川即三穿,原指三门,其中左右两道侧门称“龙虎门”。以左为大,香客进庙时皆由龙门进,由虎门出,取登龙门祈好运,出虎口解厄运之意。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断檐升剑口:随着三川脊中间一段的抬升,位于中间那一川的屋檐也随之断开并往上抬起,使得前殿正面看去在屋顶以下刚好是一个“凸”字型。这种结构除了强化屋顶形式尊卑,使立面造型更加灵动外,其抬升起来的正间屋顶也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实现了外观和功能的双重优化。

●凹寿:又称“塌寿”是指大门入口向内退缩一定的空间,这个内凹的空间刚好使得前殿平面呈现“凹”型。凹寿的设计极大地改善了前殿的前部景观,使其不至于呆板平直,从功能上说凹寿还能遮阳挡雨,保护脆弱的木质门扇,此外缩进的空间还形成一个“风口”,有利院内的空气流动。

●龙虎堵:是位于龙虎门两侧的分别刻有龙和虎图案的墙堵。

●云冠:冲天牌坊的冲天柱顶端雕有云朵状的柱头。

●日月牌:即华表或棂星门两边柱子上的云板。

●火焰珠:版坊或建筑物顶部额坊或正脊中间常安装有带有火焰纹的圆珠,代表太阳或如意摩尼宝。

●影壁、包框墙、景墙: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过街影壁:在建筑之外隔街所设置的影壁,与大门隔街相望。过街影壁并没有一般院门内的影壁那样的屏障作用,而是建筑空间与气势的一种延续。

●跨山影壁:在以“坎宅巽门”为格局的四合院中,由于开在东南方位的院门距东厢房太近,没有空间砌筑独立的影壁,就利用东厢房的南墙作影壁,这样的影壁就叫做跨山影壁。跨山影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在东厢房的南山墙上做个影壁心即可;另一种是凸出厢房山墙仍做一个独山的影壁。

●跨河影壁:在建筑之外的河对对岸做的影壁,与过街影壁类型一样,不起屏障作用,主要是为了界定空间,延续建筑气势,大多属于寺院、文庙等较大型的非住宅性建筑配套设施。

●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的影壁,有三面墙组合的独立影壁,也有大门两侧的撇墙形成的八字影壁。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焚帛炉·燎炉: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常见于坛庙、陵地、私家墓园等地方,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祭祀典礼结束后,神案上祀奉天帝和先人的供品、祝板、祝帛以及彩纸、金银锞子、锡帛等祭品要送至炉内焚烧。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叠涩: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墙门墀头的拔檐等,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礓嚓:一般室外的坡道,为增加地面的磨擦力,在坡道、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或用混凝土浇筑成锯齿形如搓衣板的面层,以防滑并有利于行进,。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慢道:长坡道,《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槛墙·半墙:槛墙是房屋前檐窗下的矮墙,高度一般在三尺左右。槛墙的顶面是一块厚约2寸~3寸的木板,称为榻板。榻板以下为槛墙,以上为木窗。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散水:散水是沿建筑、台基等四面铺设的一段地面,一般用砖铺墁,从墙或台基侧面向外倾斜以利屋檐下泻的流水。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高拱柱:牌楼横梁上,带灯笼榫以固定角科斗拱之柱。

●花板:牌楼横枋之间带雕饰之板。

●霸王杠:又名”挺钩”,支撑牌楼独立檐楼之铁件。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砖瓦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