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结果解读 | 梅毒疑云—正确解读梅毒血清学结果

 涅槃大将 2018-12-09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科学家Shaudin和Hoffman在1905年首次分离出梅毒螺旋体,随后于1912年被确认为梅毒的病原体。


1. 梅毒为什么容易被误诊?

梅毒螺旋体的致病因子是其表面的荚膜样粘多糖,荚膜中含有的N-乙酰-D-半乳糖胺,梅毒螺旋体不能自行合成,须从宿主细胞获得。因此梅毒螺旋体藉其粘多糖酶吸附于含粘多糖的组织细胞表面的粘多糖受体上,分解宿主细胞的粘多糖、获取合成荚膜所需的粘多糖。

由于粘多糖物质几乎可累及全身组织,粘多糖被梅毒螺旋体分解后,组织受到损伤破坏,从而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容易被误诊为尖锐湿疣、皮肤病、骨关节疾病等其他相关疾病,梅毒被称为“最伟大的模仿者”。


2. 检测梅毒的方法有哪些?

梅毒螺旋体与其他螺旋体相似,几乎不可能体外培养。因此,不得不利用其他的方法来检测和间接证实梅毒螺旋体的存在,这些方法包括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方法、血清学检测以及核酸检测等。


3. 为什么梅毒诊断仍然主要依赖于血清学的间接证据?

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方法如暗视野显微镜、直接荧光抗体(DFA)等,操作复杂并需要特殊的器材难以广泛应用,暗视野显微镜皮损部位单次取材的阳性率不足50%,且阴性不能排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针对梅毒的核酸检测也仅适用于皮损部位(灵敏度约为82%),针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灵敏度较低(血清、血浆和全血标本灵敏度分别为14.7%、18%和24%) 21,不推荐使用,所以目前在常规实验室针对梅毒的检测仍然以血清学检测为主。


4. 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梅毒血清学检测包括特异性抗体(TT)和非特异性抗体(NTT)检测。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基于机体对破坏的细胞释放的心磷脂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但是心磷脂在许多慢性疾病和感染中升高。检测非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US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针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包被的抗原为基因重组抗原,代表方法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酶免疫分析(EIA)等;

二、使用超声裂解的致病株解液致敏明胶颗粒后作为相应抗原的,代表方法为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荧光梅毒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免疫印迹试验(WB)等,这些方法操作较复杂,一般常规实验室开展较少。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通常可检出针对梅毒螺旋体产生的IgG、IgM抗体或IgG和IgM总抗体。


5. 为什么需要两种抗体的结果才能判断感染状态?

如果没有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感染后的1-2年达到峰值,得到有效治疗的梅毒患者NTT可以转为阴性或者持续低滴度的血清固定。多种急慢性疾病可以引起非特异性抗体阳性,比如接种疫苗、肝炎、麻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此非特异性抗体初筛阳性患者需要再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确认。梅毒特异性抗体在感染后一般持续终生阳性,所以其阳性不能鉴别是否现症感染,需要结合非特异性抗体结果综合判断。


6. 梅毒实验室检测流程有哪些?

 非特异性抗体窗口期约在原发性硬下疳出现后10-15天,在一期和三期梅毒患者中的灵敏度有所欠缺,使用非特异性抗体为初筛第一步的流程不能检出既往感染患者。

特异性抗体的窗口期在原发性硬下疳出现后的7-14天,自动化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灵敏度高,使用特异性抗体为初筛第一步的流程能够检出更多的早期感染患者,同时可以检出既往感染人群。

实验室根据不同的需求如流行率、标本量、灵敏度、特异性以及TAT等选择不同的检测流程,来筛查和确认梅毒感染状态。

传统流程,先检测非特异性抗体,随后检测特异性抗体(图1),该策略使用多年。

2009年,美国召开了一个专家小组会议,将反向流程正式化,该流程先检测特异性抗体,再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图2),这种流程更能满足较高测试量实验室的需求,能够发现早期感染,并且能够检出用传统流程不能筛出的既往感染。

除了以上两种流程外,还有欧洲的ECDC流程,我国一些实验室使用两种抗体同时检测的流程。


7. 如何正确理解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无论使用哪种流程,梅毒检测的难点仍然是结果解读,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果混淆或临床误解,从而影响临床决策。因此美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性传播疾病(STD)小组委员会和相关工作组,包括公共卫生实验室的主题专家,通过协商制定了针对梅毒检测的标准报告术语。该指南旨在提供标准的报告语言,以帮助实验室人员更好的解释检测结果,以及就下一步行动和检测给出建议。以下为该指南对传统流程和反向流程的说明及建议的结果解释。

传统流程及建议结果解释

图1:传统流程


(点击图片看大图)

注:以上表格仅针对血清学检测结果的解释


反向流程及建议结果解释

图2:反向流程

注:第二个补充的特异性抗体实验,需要使用和第一个抗体检测不同抗原的方法或平台


(点击图片看大图)

注:以上表格仅针对血清学检测结果的解释


由于梅毒报告被错误解读而导致医疗纠纷的案例屡屡有报道,为了更好的解读梅毒的报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建议实验室酌情考虑纳入以上推荐报告语言,但由于每个实验室需求及管理要求不同,各实验室可根据文件中的报告术语再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后使用。


参考文献:

1.2015APHL Suggested Reporting language for syphilis serology testing

2.Noguchi, H. The establishment of Treponema pallidum as the causative agent ofsyphilis,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is organism and certainmorphologically allied spirochaete. Can. Med. Assoc. J. 2, 269–276 (1912).

3.Tampa, M., Sarbu, I., Matei, C., Benea, V. & Georgescu, S. Brief History ofSyphilis. J. Med. Life 7, 4–10 (2014).

4.Larsen, S. A., Steiner, B. M. & Rudolph, A. H.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interpretation of tests for syphilis. Clin. Microbiol. Rev. 8, 1–21 (1995).

5.Sefton, A. m. The Great Pox that was…syphilis. J. Appl. Microbiol. 91, 592–596(2001).

6.Seña, A. C., White, B. L. & Sparling, P. F. Novel Treponema pallidumSerologic Tests: A Paradigm Shift in Syphilis Scree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Clin. Infect. Dis. 51, 700–708 (2010).

7.Luger, A. [The significance of Karl Landsteiner’s works for syphilis research].Wien. Klin. Wochenschr. 103, 146–151 (1991).

8. Wasserman, A., Neisser, A. & Bruck, C. Eineserodiagnostische reaktion bei Syphilis. Dtsch Med Wochenschr 32, 745–746 (1906).

9.Catterall, R. D.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M.S.S.V.D. Systemic disease andthe biological false positive reaction. Br. J. Vener. Dis. 48, 1–12 (1972).

10.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cluding 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eds. Unemo, M. et al.) 107–129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2013).

11.Peeling, R. W. & Ye, H. Diagnostic tools for preventing and managingmaternal and congenital syphilis: an overview. WHO Bull. 82, 439–446 (2004).

12.Harris, A. & Riedel, L. M. A microflocculation test for syphilis usingcardiolipin antigen; preliminary report. J. Vener. Dis. Inf. 27, 169–174(1946).

13.Portnoy, J., Garson, W. & Smith, C. A. 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forsyphilis. Public Health Rep. 72, 761–766 (1957).

14.Pettit, D. E. et al. 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a nontreponemal testfor syphilis. J. Clin. Microbiol. 18, 1141–1145 (1983).

15.Rathlev, T. Haemagglutination test utilizing pathogenic Treponema pallidum forthe sero-diagnosis of syphilis. Br. J. Vener. Dis. 43, 181–185 (1967).

16.Hunter, E. F., Deacon, W. E. & Meyer, P. E. An improved FTA test forsyphilis, the absorption procedure (FTA-ABS). Public Health Rep. 79, 410–412(1964).

17.Laboratory diagnostic testing for Treponema pallidum - expert consultationmeeting summary report, Atlanta, GA. (Association of Public HealthLaboratories, 2009). at<http://www./aphlprograms/infectious/std/Documents/LaboratoryGuidelinesTreponemapallidumMeetingReport.pdf>

18. 2014European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Syphilis

19.《医学微生物学》

20.WHOSTD lab diagnosis 2013.

21.Evaluationof a PCR test for TP in swab and blooJournal of clinicalmicrobiology P546-552


文章作者: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