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为你讲述“人类的第三种智慧”

 高观点笃者 2018-12-09

柳冠中


柳教授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是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的创始人。在教学和实践中孕育设计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用设计改变生活。在科研与生活实际中践行设计理念,以己之长助力国家工业的进步,获得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章及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奖和十佳推广奖;


坚持以教育为业,潜心于教学研究,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教学育人工作中,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主持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被评为教育部精品课程,并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两次获得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


心系天下,把设计从工业上升到社会,醉心于教育与设计而不止于祖国,胸怀世界的前进与发展,获得世界绿色组织办法的“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

柳教授已经75岁高龄,目前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担任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常出席各类学术活动,其创立的“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设计对中国来说,能使中国的未来不被毁灭。我称它为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们说科学是第一智慧,艺术是第二智慧,科学跟艺术、设计这三者是博弈关系。科学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科技可以带来复兴也可以带来灾难,科学是被选择和组织的。艺术是追求风花雪夜,而设计是追求海平面的提升。

——摘自柳冠中《设计改变未来》


我们中国不是征服别人,不是掠夺别人,我们要有中国自己的方案。这是中国方案,这是我们顶层设计要做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所谓的个人需要。我们中国未来要给世界树立一个我们中国的道路,我们要提倡个人使用,不提倡占有。这样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这是设计的最高宗旨,也就是中国人真正传承精神,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摘自柳冠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


不要把“设计”当作“职业”,也不仅把“设计”当作“事业”,而是把“设计”当作“使命”或“信仰”。从而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任,继承和发扬设计的使命:净化人类灵魂,为人类社会未来不被毁灭而贡献“设计”的智慧。

——摘自柳冠中《设计的使命是对人类灵魂的净化》

今年年初柳教授应邀出席智慧学习研究院举办的“智慧学习与创新设计学术周”活动,为大家分享了题为“设计思维一一第三种思维!”的报告,将听会者带到设计思维的领域,分享了对创新与设计思维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设计本身就是创造,“设计思维”为工业、艺术、管理等行业带来了许多高品质、高口碑的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演讲意蕴深远,振聋发聩,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届论坛,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到柳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

设计——再“格式化”的思维方法


在演讲中,柳教授将和我们分享以下观点:


一、设计是“造物”还是“谋事”?

“设计”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入手(设计定位受制于环境、条件的外因),而不是从“造物”入手。不是从“造型”、“美化”入手。设计是针对问题的探索、研究、验证、定位、优化、创新知识的过程。“过程”远重于“结果”。

二、“大数据时代”的“制造业”的中国方案是什么?


“大数据时代”的“制造业”将会如何?未来的“国际战略布局”和“社会形态”将对我国有什么启示?19大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式同样需要与生俱有的超前和先导作用的“工业设计思维”的引导。以“中国方案”为目标的工业设计学科的“抽象思维能力”、“产品基础的研究”、“分享的服务型产业链”的新结构、系统产业业态的“社会设计”研究将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工业设计是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

三、“衣食住行”领域的“造物”与“谋事”


我们要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衣服;厨房不只有柴米油盐,还要有“相夫教子”的天伦之乐;我们要的不是“房子”而是家;我们要的不是“汽车”而是出行便利。“造物”还是“谋事”?

四、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探究


“事理学”提倡“实事求是”。“物”是有力的工具,是达到“目的”的保障,技术、造型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被选择、被组织的,而“目的”则是做“事”。“设计”首先要探索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致力于“共享型产业创新”和“分享式服务型的社会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