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冻龄”的朋友,迷倒所有中国人

 眼镜老猪猪侠 2018-12-09

时值岁末,万物冬藏。

而有三位好友却依然在这严寒中坚挺如昔。


他们相约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或迎风而舞,或静数流年,或暗香浮动,它们享受着这岁寒的清欢。


南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清 徐扬 《赤松黄石二仙图》


松,竹,梅。

古人称其为“岁寒三友”







松,岁寒之首。

《史记》有云:“松为百木之长,而守门闾。”



孔子有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指在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中国人对松,有着其他树无可替代的好感。


清 吴历《 万壑松风图》


明 戴进 《溪边隐士图》


王安石在《字说》里提到:“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一种淡泊清高、崇高坚毅的形象。


沈周 《四松图》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在中国五千年的古典文明中,松树不仅有着伦理、宗教方面的深刻含义,更加在绘画中是一种美的符号和象征。不同的背景,配上松树,可能就表示出不同的含义和内容。而松树,在从古至今的文人雅士眼中,一直都拥有着亘古不变、不可取代的地位。




松之坚毅,竹之气节。


《诗经·小雅·斯干》有诗云:“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元 吴镇 《竹枝图》


中国以竹喻人的传统由来已久。《诗经·卫风·淇奥》说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明 唐寅 《风竹图》


它清淡修长,立在风中摇曳,枝叶习习,清香弥散,像个衣袂飘飘的君子。

竹似君子,君子爱竹。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在文人雅士眼中,竹子是人格化的。


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人爱画竹,北宋后期的文同更是爱竹成痴的典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宋 文同 《墨竹图》


元 柯九思 《临文同墨竹图》


竹子,作为文化载体,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物质资源,竹子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独见一枝红梅凌寒怒放,就像在生命的绝望之境生出的希望,微小却灿烂。



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吴冠中 《雪梅》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南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元 王冕 《墨梅图》


横斜疏瘦,以曲为美

毛泽东咏:“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明 唐寅 《观梅图》


西汉末年扬雄作 《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从那以后,梅就开始作为园林树木,用于绿化了 。




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岁寒三友,清欢自知。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微信号:shanghaiYXZ-99-88-77

 微博:怡心斋YXZ-officia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