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歙砚乱象之源》讲稿

 砚遇不断龚波 2018-12-09

在肇庆学院"2018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稿  汪鸿欣(寒山)

  众所周知,砚不仅是文房用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过去过度强调经济建设的特殊时代里,许多文化出现了不少问题,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同样不可避免,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乱象,下面就分8个乱象方面来讲讲。


     1、游谈无根,乱象之"歙砚产歙县"
   最早批驳"歙砚产歙县"乱象的是清代官绅徐毅的《歙砚辑考》。徐氏江苏人,于雍正朝中举,乾隆间出任新安卫(相当于现在黄山市军分区司令)。他文章中说:"
然其原有不得不辨者,自前人创奇,以为出自歙狱井中,盘屈以下,伏水底凿之,得石日歙砚。余始疑,继而骇⋯⋯⋯岁在甲寅(雍正十二年),奉命出守新安卫,目睹井洞隘小,无从出入,询之士绅故老,考之典舆诸书,并无入井求砚之说,及按唐积砚谱,苏黄文集,其形诸诗词歌咏,斑斑可考,始知是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婺隶于歙,不日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向之所传,乃前人创说,好为怪诞不经,后人承讹踵谬,附合雷同,其诬罔不可信往往如此。"徐毅从发现这个谣传,从开始怀疑到经过调查、考证、澄清后的过程都详细记录下来,得出的结论是歙砚并不是出自歙县狱井底下,也沒说出自歙县其他地方,而是出自婺源龙尾山,并且在文章中专门设"辨伪"章节举了一些非婺源龙尾石的石头来提醒世人注意,这些都不是歙砚石。

清代徐毅《歙砚辑考》

 还有清乾隆《歙县志》中物产篇对歙砚的记述:"顾物有歙名而实非者,曰硯。硯出婺源龍尾山,曰歙者以婺旧属歙州耳,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見叠石莹洁,携归成硯温潤大过端溪,硯之以歙名始,此世又謬传为产歙獄井,益荒唐盖俗乎。坑为井,石之腴美者曰肉,肉獄声谐,盖谓腴美石坑也,即龙尾溪石也。"其中也批驳了当时有"歙砚产歙县狱井"的荒唐之事,而且说明歙砚之名是由于婺源当年隶属歙州的原因,这是当时歙县官方的正本清源定论,歙砚只产婺源。

清乾隆《歙县志》

    而现代有人又重新编造了这个荒唐观点,始于1983年李回明的《安徽文房四宝》和1986年歙县二轻局编的《歙砚志》,特别是后者开篇第一句"歙砚居我国四大名砚之冠,产自安徽歙县,故称之歙砚。"世人皆知,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歙砚居亚,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可不应该犯错吧?写歙砚志却连真正产地都乱写,真是太荒唐了,而且后来一些鼓吹这个荒唐观点的书籍和文章却引用这荒唐的观点为证,引假造假又继续编造其他一系列荒唐观点。听说现在有人还继续写"歙砚产歙县"同样乱象的歙砚志,也许真是为荒唐坚持到底吧?

     可扫二维码了解更多历史文献 

    历史早有定论,《四库全书·砚笺》中同样没有歙砚产歙县的记载,而且特别记载"歙山就是婺源罗纹山",即婺源龙尾山的罗纹山,没有说是歙县某山是"歙山"。后来民国《歙县志》对歙砚记述,同北宋《歙州砚谱》、《砚谱》、《砚录》、《歙石说》等一千多年来历史文献记载一至,歙砚产自婺源龙尾山。结论不言而喻,用龙尾石制成的砚才称之歙砚,又称龙尾砚,全称歙州龙尾砚,简称歙州砚,最终简称为歙砚,而并不是因歙县才叫歙砚。


2、断章取义,乱象之"古代砚史记载过歙县出砚石,所以歙砚也出自歙县"
    据元代曹继善《辨歙石说》中记载:"
祈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石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乾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无罗纹,间有白路、白点者是。
  又据清徐毅《歙砚辑考·辨伪》中记载,有用祁门、休宁、黟县、歙县、常山、德兴、玉山等地石头曾经冒充歙砚。

清代徐毅《歙砚辑考》

  也就是说历史上记载在婺源周边不只一个地方的石头冒充过歙砚石。如果以记载歙县石头冒充歙砚石能证明歙砚产歙县的话,那么也可以证明歙砚产祁门、产休宁、产黟县,同理也可证明歙砚产常山、德兴、玉山等地都一样,继续推理歙砚也就不产于古歙州了,同时也就让"歙砚全称歙州砚,即整个歙州出的砚。"的观点不攻自破了。


  3、异想天开,乱象之"歙砚始于汉代"

    有些人拿着苏东坡《万石君罗文传》中有"罗文,歙人也⋯⋯",还有把神化的"罗文"等四人被汉武帝"蒙召见文德殿⋯⋯"的描写喜出望外,就异想天开、断章取义了。他们认为"歙人"就是歙县人,因为汉代没有歙州,但已有歙县;还有汉武帝招见了罗文,那说明歙砚始于汉代,且肯定产于歙县,理由是婺源唐代建县,汉代没婺源,这下可铁证如山了,言辞凿凿要改写歙砚历史了……真的是这样吗?

    传记文中有一异类,借历史人物之体裁,善用比拟虚构之手法,托物寓意,看似幽默风趣,实乃饱含辛酸,戏谑中寓庄严,自嘲中含哀怨,这种诙谐滑稽的传记始于韩愈的《毛颖传》。苏东坡,生性雄豪奔放、豁达不羁,一生饱读诗书,诗文书画精通,文人爱砚,自然情有独钟,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歙砚写了一篇神话传记,就是《万石君罗文传》。东坡这篇文章中写道"罗文"被汉武帝"蒙召见文德殿⋯⋯",但"文德殿"是北宋皇宫里的殿阁之一,是宋代皇帝处理政务的殿阁,而不是汉代未央宫的殿阁,汉代也没有这个殿阁,难道汉武帝要活到千年之后在宋代皇宫接见吗?苏东坡难道不知道吗?显然不是,因为这是一篇神话传记。还有作者是有意写文德殿,是提示所有读者,这是用时间换空间,假借汉朝来描绘宋朝的自己,用汉武帝代当今皇帝,罗文的际遇就是自己人生的盛衰成败、昳宕起伏、怀才不遇的悲凉身世。由此可知,跟歙砚始于汉代无关,用神话《万石君罗文传》来证明,显然是个笑话,就好比拿《西游记》来证明一样。

          

  4、一厢情愿,乱象之"歙砚之名始于唐代"

    有些人凭空设了"歙砚产歙县"的伪命题后,就千万百计,不遗余力地在茫茫的历史堆中寻找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啊,除了《万石君罗文传》外,终于又找到宋陶谷写的《清异录》。其中有"三灾石,萧颖士,文爽兼人,而矜躁为甚。尝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既退,语同行者:君识此砚乎?盖三灾石也。同行不喻,因问之。曰:字札不奇,砚一灾;文词不美,砚二灾;窗几狼籍,砚三灾。同行者敛眉颔之。"他们一查"萧颖士(717~768),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进士第一"。因为萧是唐代人,文字中又有"歙砚"出现,另婺源是开元二十八(740)年建县,开元二十三年还没婺源呢,所以歙砚始于唐代,并且与婺源无关,自然出自歙县了。是乎很有道理?

   要知道,《清异录》最早完成于北宋初,是古代文言琐事小说。又由于原版遗失严重,现存世十几个版本都是明清时期收罗拼凑成册,许多内容其实都是后来杜撰的,从国家图书馆藏的版本《序》中就有写"讹谬亦多"。再说歙砚是在宋代形成的称谓,宋人或更晚的人写小说用"歙砚"这很好理解,作为小说来讲是有文学价值的,但不具备史料价值。研究历史的都知道,没有用小说来研究历史、佐证历史的,所以引用小说《清异录》来证明歙砚之名始于唐代也太不靠了,也是个笑话。

    民国十一年印行《清异录》 


  5、无中生有,乱象之"歙砚自古主要制作和成名于歙县"
   歙砚历史上主要制作地到底在哪里?我们要从历史的源头找来。北宋《歙州砚谱》中"匠手第九"中记载:"縣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劉大,名福誠;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周四,名全,年七十;周二,名進誠;周小四;周三,名進昌。劉二,無官名。朱三,名明。靈屬里,一姓、三家、六人:戴二,名義和;第三;第五;第六。戴大,名文宗。戴四,名義誠。大容里濟口,三姓、四人:方七,名守宗;男,慶子。胡三,名嵩興。汪大,號汪王二。"其中记载了北宋时期歙砚制作的地方有婺源县城、灵属里(今婺源砚山村一带)和济口(今婺源大畈村团结水库)共三处,有砚工7姓21人,没有一处是歙县或其他地方。
   北宋黄庭坚为了选砚,当年专门来婺源龙尾山,他把这个经历写了千古名篇《砚山行》,开篇就是"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如果按现代人编造的主要在歙县刻歙砚的话,歙县制砚规模肯定很大,选择余地也更多,他又何苦徒步二百里呢?那可是没有公路没汽车的,而且是崎岖的山路。
   再看看元代官绅方回(歙县人)两次来婺源向砚工杨全求砚,并写《赠砚工杨全》、《再赠砚工杨全》相赠,同样如果歙砚主要在歙县制作,方回也何苦二次到婺源呢?

   纵观历代所有的《徽州府志》和《歙县志》,从中除了记载歙砚产婺源龙尾山外,没有发现一处有歙县何地、何人在何时制作过歙砚的记载,现在也没有发掘出唐宋制砚作坊的遗址和古凿痕遗石的出现。当然现在有人杜撰了一些所谓的歙县历史上砚工,经过仔细考证还原,他们都是当地历史上的一些书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砚工,所以我们权当笑话吧。
   由此很清楚,歙县历史上,一无砚工,二无制砚地点的记载,说"歙砚自古主要制作在歙县",你说这怎么可能呢?

  

  6、攀亲道故,乱象之"婺源地秦汉时期属歙县,故称歙砚"
   据道光《徽州府志·郡志辩证》
汉黝歙之境,汉丹阳郡黝县,当得今黟县、祁门及休宁西北与婺之东境,而歙之北境亦半隶焉。以汉人称渐水黝山所在知之也,若歙县则当得今歙县、绩溪及休宁东南,与浙江淳安、遂安二一县之地。郡志汉丹阳郡县图,谓黝得黟、祁二县,而休、婺皆为歙地,悮

道光版《徽州府志》物产.郡志辩证,汉黝歙之境

       又据光绪《婺源县志》"疆域·沿革"中记载:"按秦汉时,黟县未析地,兼有休宁、婺源、祁门、石埭地。休之东得歙地,而西南是黟地,后分西南地置婺源,即昔之黟地。

清光绪《婺源县志》

   综上所述,婺源地秦汉时属黟县而非歙县,有些人戏说“婺源地秦汉时属歙县”,虽差之毫厘,却缪以千里。

7、东拉西扯,乱象之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 "
   这是犯了个很低级错误。据历代歙砚史志记载,歙石产于婺源龙尾山,但婺源从唐开元二十八(740)年建县一千多年来,四周分别与祁门、休宁、浮梁、开化、德兴、乐平交界,可就是从未与歙县交过界。龙尾山位于婺源与休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从婺源去歙县,非要穿过休宁县境才能到,如今也一样,也要经过休宁县、黄山市区、徽州区,这是基本地理常识。也就是说婺源与歙县虽是同在徽州,不但相隔二百里,而又山不接水不连的,怎么可能存在"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 "呢?看下面卫星地就很清楚。


8、一孔之见,乱象之"歙砚雕刻技艺由歙县传到婺源"
   据载1961年,歙砚生产在歙县(据说当年屯溪也开始学制砚)正式恢复,以祖籍婺源的砚雕世家汪律森为师傳,带了歙县本地第一批弟子,其中有方见尘、程苏禄、曹阶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这个史实我曾当面问方见尘和程苏禄二位前辈,得亲口到证实。当然还有如胡震龙、方钦树、叶善祝等老一辈,但他们是从事其他手艺的转入歙砚行业,同样为歙砚的复兴功不可。歙县制砚历史是从同治元年(1862年)婺源人汪桂亮携子汪培玉(汪律森祖父)来徽城歙县,开设"翰香室砚庄"始,到汪培玉传技给汪律森,再到方见尘、程苏禄等,直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主流技艺源头还是来自婺源。
   婺源是歙砚的发源地和产地,制砚历史从史载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婺源技艺传承主要分为两部分。上世纪70年代婺源成立了龙尾砚厂,据了解当年授艺的师傅也是制砚世家,姓汪,经过几次深入了解情况,连名字都没问清楚,所以作罢,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胡中泰等。另一部分则是大畈村制砚,由于1980年左右开公路无意中发现北宋济源坑鱼子纹石,所以1984年请方见尘为师傳成立了大畈鱼子砚厂,从此拉开大畈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集砚石开采、切割制坯、歙砚雕刻、砚盒制作油漆、包装等一条龙的歙砚产业,包括周边济溪、小畈段等村近两千人制砚队伍,成为婺源歙砚制作最集中的传承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砚村。
   从整个歙砚传承历史上看,歙县制砚技艺还是来自婺源,所以"歙砚雕刻技艺由歙县传到婺源"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不过从中也可发现歙砚制砚技艺在历史上从没中断过,一直在沿续,只是制作规模没有宋代那么大和辉煌而已。


还有一个问题,许多人常常把“歙砚产地和歙砚制作传承地”分不清楚,混为一谈,也往往被"歙砚产歙县"的乱象所迷惑。歙砚产地婺源,这是历史定论,也是事实,就如一个人的出生地一样仅一个,但歙砚制作技艺传承地就不定是一个了,传承地是由掌握歙砚制作技艺的人们以活态形式,集中在传承这门技艺的地方,目前的制作传承地主要是婺源、屯溪区和歙县三个地方,都是歙砚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但必须要还原历史真相,不欺骗自己,也不会欺骗后人。


  以上只是例举了当今发生在歙砚上的一些乱象,只要你仔细严谨地查阅相关史料及疏理分析它们,不难看出这些乱象很荒唐。据了解,全国许多砚种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文化要复兴?澄清过去,还原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作者:汪鸿欣(寒山)  ,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