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碧城与秋瑾

 伊顿书屋 2018-12-10
近来在阅读中无意间偶遇了吕碧城这位近代人物,真真被她的诗词惊艳了一把。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安徽旌德人。这位13岁便有诗名的女子从少女时期起,无论是在应对个人生活中的挑战,还是诗词创作上,以及担任《大公报》女编辑、协办天津北洋女子公学、出任袁世凯秘书、辞官致富、留学海外、独自旅欧、客居他乡等等的经历中,充分展示出一位天赋极高,聪明绝顶,才气纵横,同时具有惊人美貌的不世出奇女子风范。而上帝也是公平的,这样的一位女子终生未嫁,成为民国第一剩女。后半生旅居海外,皈依佛教,倡导素食护生。

在清末民初那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吕碧城与秋瑾这两位同样面容姣好、颇有文采、走在女子解放运动前列的女子曾被并称为女权运动的”女子双侠“。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出生于福建厦门,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者和烈士。在中国大陆,秋瑾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吕碧城。她在一次反对清政府的起义失败之后,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从容就义,年仅32岁。

吕碧城与秋瑾的交往起因于“碧城”这个名号。秋瑾也曾以碧城为号。所以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诗词文章谈论时政和女权问题引发轰动之后,秋瑾的亲朋好友都以为是秋瑾所为。这也引起了秋瑾对吕碧城的关注,并曾经于1904年在天津登门拜访过吕碧城。据说当时两人相谈甚欢,当夜秋瑾留住吕碧城处,与吕连榻而眠。此次拜访之后,秋瑾便不再使用碧城的号,而让与吕碧城专享。1907年1月留学日本归来的秋瑾曾经邀请吕碧城为她创办的《中国女报》撰稿。1907年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之后,吕碧城曾在美国报纸上用英文发表介绍秋瑾的文章。后来在袁世凯当政的时代,吕碧城还曾写过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云韵》的诗:

松簧交籁和鸣泉,合向仙源泛舸眠。负郭有山皆见寺,绕堤无水不生莲。残钟断鼓今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尘劫未消惭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

秋瑾早早离世,只留下一部后人辑集的《秋瑾集》。吕碧城的下半生皈依佛教,大多数时间旅居海外,在联合国倡导动物保护主义。最后于1943年1月24日60岁时病逝于香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吕碧城的诗词对于古典诗词的现代爱好者来说可谓一大宝藏。中国古典诗词公认的鼎盛时期在唐宋,之后鲜有杰出者出现。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诗人词人便如窖藏的美酒,年代越久远越好。如果发现近在清末民初,几乎与我们同时代的诗人中有可以媲美唐宋诗人的作品和人才出现,自然感觉惊奇。更何况,这位还是个女子。而这位女词人在拥有古典素养的同时,又非常具有现代精神。她不仅进行着现代人的生活,出任报纸编辑,协办女子学堂,出任公职,经商致富,出国留学,定居海外,游历欧洲等等,还大规模地将现代生活用文言写入诗词。也许她的诗词可以为古典诗词在现代的复兴带来一些启迪和鼓励。

无论你怎样看她的一生,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之后,对于她身世的任何评论可以说都无关紧要了。这里只选择她的几首作品以飨读者。

《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云意已阑。棋罢忘言凭胜负,梦余无迹任悲欢。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恻绕吟坛。

《老马》 

盐车独困感难禁,齿长空怜岁月侵。石径行来蹄响暗,沙滩眠罢水痕深。自知谁市千金骨,终觉难消万里心。回忆一鞭红雨外,骄嘶直入杏花阴。

《浪淘沙》

百二莽秦關,麗堞迴旋。夕陽紅處儘堪憐。素手先鞭何處著,如此山川。        花月自娟娟,簾底燈邊。春痕如夢夢如煙。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華年。

《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清平乐》

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

《踏莎行》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