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幻作家郝景芳说,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老苏读书 2018-12-10

民小编说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有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可是要如何让孩子始终保持世界和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呢?


科幻作家、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对此有自己的体会,身为清华“学霸”的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常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激发探索欲望,从此学习再也不枯燥!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前几天在夏季达沃斯一个特别的早餐会上,主办方要我给一些年轻的科学家讲一讲,如何给公众讲好科学,这些受邀的科学家都是很有杰出成就的,但是不太擅长对公众讲故事,因此主办方希望一位科幻小说家能帮到他们。


我大致给他们讲了这样一段意思:其实讲故事和写科研论文是一回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什么是故事呢?每一个故事也就是“有一个难题,然后解决它”,这就是最小故事。


例如有一个大美女遇到危险,超人来解救她。这就是一个难题,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最小故事。


那什么是科研呢?每一个科研项目也是“有一个难题,然后解决它”。这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解决“生产更高效”的问题,


由此可知,要想把科学对公众讲好,就需要把这个“难题——破解”的故事讲好。



01

先花时间讲“谜”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都是“只给钥匙,不给锁”的学习。


回想我们上学时,学一个科学知识,顺序一般是:讲述一个概念,给出定义公式,熟悉应用场景,反复练习使用,记住。


例如学习压强。概念是“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单位是“牛/平米”,公式是P=F/S,应用场景是计算大气压汞柱高度,反复做题,考试。


学生内心:这都是些什么……


这样的学习几乎不会引起兴趣。因为其中没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好奇,没有好奇就没有兴趣。


那让人有兴趣的方式应该是怎么讲呢?


还是以压强为例。我们在生活里经常会不小心被纸划破,举着划破的手指和纸,就可以问一问孩子:“咦,人为什么会被纸划破呢?纸这么软,又不是刀子,怎么会被纸划破呢?”小孩子很可能会表示惊讶:“不会吧?”


这时候就可以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划破了皮肤?这时候可以对比刀片和纸,于是可以猜想,也许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材质,而是锐利,也就是薄。


于是可以猜想,当力量非常集中,透过很薄的面传过来,那就可以有很大的杀伤力。这时候再引入压强这个概念,就是杀伤力的衡量,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因为纸薄,哪怕力量弱,也很有杀伤力。


02

知识需要一把“锁”


在《一千零一夜》里,反复会出现的一个情境是:有一扇不允许打开的门,门里有秘密,但是最终总是被打开,各种奇遇和灾祸也伴随而来,为什么会这么写?格非老师说:人类永不遏止的好奇心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事情。


我们会被什么事物吸引呢?一个谜题。这可能是一扇不让你打开的门,可能是一个谜语,可能是玩游戏的一关,可能是报纸上的填字游戏,可能是语言的起源,可能是黎曼猜想。


婴幼儿从三四个月大,就开始对没见过的场面和盖住的盒子感兴趣,这是人类好奇心的最早展现。


我们每一天都在被锁吸引,渴望钥匙。武侠小说里每一本都抛出秘笈和身世之谜;而上学却只是背答案。这就涉及到教育的精髓之所在了: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反思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会发现它们曾经都是谜题的答案,都是锁的钥匙。那些二项式定理、引力和浮力,产生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难题,经过了很多人千辛万苦的努力和求索,终于锻造出的钥匙。


就好比层层叠叠岔路丛生的迷宫,前人经过前赴后继的数代努力,总算接力成功,找到光明的出口,而在我们的课本里,却总是直接带孩子到出口,说:看,这叫出口。


我们到底想让孩子学习什么呢?想让孩子记住那一把把钥匙的长相吗?我们要培养的,其实是他们开锁的能力啊。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学会的是如何思考并解决一个难题,那么他可能小学遇到数学题,中学思考物理问题,大学思考工程问题,工作思考商业问题,过程都是一样的,解锁的方法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孩子锻炼的能力。

 


03

如何具备'开锁'的意识


在生活里,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孩子聊聊知识。这种闲聊并不是刻意预备的,而是在生活所有角落里,发现引起思考的问题。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其实都有锁,缺的只是开锁的意识。


例如,游泳的时候,女儿在游泳池里,能把我抱起来,我会问她:“为什么在陆地上不能把妈妈抱起来,但是在水里能把妈妈抱起来?”这就是一个锁,引起开锁的欲望。可以观察、可以对比,最终的钥匙是浮力。


例如,看到鸟和飞机的时候,我会问女儿:“你觉得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她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我于是又问:“那你觉得为什么火箭没有翅膀也能飞起来?”这同样是一把锁,她答不上来了,就会一直追着我问为什么。然后我就给她解释喷出的气体有什么用。钥匙是牛顿第三定律。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要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候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世界最伟大的革新者,往往都是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好问题。会问问题,会分析和拆解问题,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解答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此后才是学习的开始,有了锁,才有开锁的过程。学习就是去理解,前人都为了这把锁做了哪些努力。


此时开始可以提出原创性的想法,“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我觉得可以这样做”,这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造性发挥,也是自我思考的起步。



直接给了知识,一个人是根本不知道怎样提出创新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些知识是为什么而产生,是怎样产生的,也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创新改进知识。


什么是创造力?基于对问题和前人努力的深刻理解,提出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创造力。


最后一步是实践。也就是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或者试一试自己的方案能否成功。这一步需要收集资料、需要动手能力、需要耐心锻炼、需要不断精进的精神。只有这一步,才涉及我们常说的刻苦拼搏。


到了这个阶段,又会有新的问题,进入新的循环。


背下来千把钥匙,解不开一把新锁。


只有从问题进入的学习,只有带着思考与原创的学习,才是真正让人有所提升的学习。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最本质要传达的可迁移能力。




文章来源 | 文章授权转载自“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