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思明居士 2018-12-10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这种短衣长裤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释名》释裤即为“绔也,两股各跨别也”,以区别于两腿穿在一处的裙或袍。褶,按《急就篇》云:“褶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人之袍也。”观其服式,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粳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傈悍之气。随着南北民族的接触,这种服式很快被汉族军队所采用。晋《义熙起居注》载:“安帝诏曰,‘诸侍官戎行之时,不备朱衣,悉令裤褶从也’。”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男女均服,可作为日常服用,质料用布、缣,上施彩绘加绣,也可以锦缎织成,或用野兽毛皮诸料。《世说新语》云:“武帝降王武子家,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褶。”《邺中记》载:“石虎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薄。冬月皆著紫纶巾,蜀锦裤褶,腰中著金环参镂带,皆著五彩织成靴。”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可谓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但因为裤形过于博大,还是有碍上召或军阵急事。于是,为兼顾两者又派生出一种新的服式—缚裤。

缚裤:《宋书》、《隋书》中讲道,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裲裆:《释名·释衣服》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观其古代遗物中裲裆穿在俑身上的形象,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晋书·舆服志》载:“元康末,妇人衣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后来,裲裆形式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之外。南梁王筠曾在《行路难》诗中写,“裲裆双心共一抹,  腹两边作八撮……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等于又说可穿在贴身之处。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不仅兼有广、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上衣紧身、窄袖,下裳宽大博广,被东晋学者干宝在《晋记》中称其为“上俭下丰”。另外,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   、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