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宽善的。所以从老祖宗哪儿一直传奉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在《左传·宣公二年》中就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是说谁能没有过失哪。有了过失、有了错误改了就好。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依笔者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错。但可怕的是它后面的一句“得饶人处且饶人”(语出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告戒我们别把事做绝,凡事要留余地。对这句话,郑板桥给了最好的注解,即“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
于是乎,在“得饶人处且饶人”感召下,出现了“变色龙”、出现了“哲学家”,也出现了聪明人爱装糊涂、而糊涂人显聪明的族群。即便是真到饶不了,饶不过去的时候,咫尺之遥,便二、三、四、五、六环路地兜圈饶路。说白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真谛,在于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或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有这样一则故事:“牧人有三个儿子,一天一个小偷进了牧人的家,被大儿子发现后,二人展开争斗,最后小偷把牧人的大儿子杀了。牧人和其他两个儿子抓住小偷,送到法庭,牧人哭着向法官讲大儿子被害经过。小偷的母亲来到了法庭,也哭着向法官讲家里如何穷苦、如何没有生活来源,当小偷的是她唯一的儿子,如果法官判他儿子死,自己也没了生活保证。这是牧人被感动,请法官从轻刑刑。三年后,当小偷出狱后发现,他母亲因没有了生活来源被饿死。于是他恨透了牧人,恨牧人当年把他送到法庭,便把牧人的两个儿子杀了。”
其实,这则故事多少有些“东郭先生与狼”的意味。牧人先失去了一个,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般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原谅了小偷。小偷却没有饶过牧人,把他另外两个儿子也杀了。这其中的道理还不浅显吗。
心地善良,但不分善恶、没有原则的“饶人”,甚至实心实意地为虎作伥,最终的结果便是牧人的下场。“人非圣贤”不假,但“得饶人处”却真要分个黑白善恶、原则与否。否则就成了与人方便自己不便,天地不宽,前途不广了。除非你原本就不方便,则是非“饶人”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