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像 董其昌的老家上海,一场名为“丹青宝筏”的董其昌书画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可谓有史以来最全的董其昌作品大展,对于热爱书法的人来说,这场大展真的是不容错过。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明代书坛“巨匠”董其昌。 才情盛的人总会在有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一点点自负(甚至全部),明代书坛大佬的董其昌也不例外。他这一辈子,年轻那会参加松江府会考,本以为能拿个第一名,发榜下来却不如他侄子考的好,让他郁闷死了的是:主考官嫌弃他的字丑,虽然文章做的不错,但是你还是拿不了第一。考场的一盆冷水,彻底地激起了董其昌学书法情绪,先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入手,踏入了书法的门槛便一发不可收拾,二王,米芾,怀素,苏轼,至此以后之后便大量临摹古代书家名迹,打实了自己的日后基础。 过了而立之年,34岁的董其昌考中进士,开始了宦海生涯,在官场的左右逢源,也使他位于礼部尚书的高位。书艺的渐长,董其昌锁定了一个竞争和超越的对手:他前代元朝的书法家赵孟頫。 赵孟頫做一个传统的帖学代表人物,他笔下的书法是一种复古潮流的象征。董其昌对于赵孟頫的书法不以为然,他承认自己的技法不如赵孟頫的水平,但是宣称自己的字要赵字能有秀色而不俗态。他说赵孟頫的字“赵书因熟得俗态”,自己的字是“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他说自己如果作意于书,就没有赵孟頫什么事了。这乍一看,董其昌好大的口气啊,自负至极。但如果去了解深入董其昌的创作理念,去欣赏董其昌的书作,就会感觉到他说的话里边大有文章。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在书法领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会变通,吸收他人之长处,用自己的眼力与心思窥得古人笔法和结构的奥秘,加以融合发展,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的风格面貌。这种面貌跟古人不同,但是其精神往往与之相和。董其昌作书追求的是一种“生”的展现,书法之路是一个“字需熟后生”由熟到生的过程,这样才能摆脱古人成法的束缚:在熟到最后的阶段,就是要去有意识的拉来与古人的距离,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用“已意”去书写,去创作。 董其昌书法 这也是他书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董其昌的这一点跟苏轼颇有些相似,苏轼的书法是尚意的,而董其昌对于“意”的追求更甚于东坡。董其昌讲究的是书法中不可言说的禅趣,而不是赵孟頫那样的中规中矩,不是任何规矩法度所给董其昌带来的感受。他更追求的是创作中的精神状态,可以他把打从苏轼以来个人主义抒情的书法理论发展到了极致。 苏轼书法 因为他追求的是种率意,是种“生”,他不在乎“精熟”。我们从他流传下来临摹的作品中就能够一窥他个人的风格脾气。临摹对于学书法来说是不二法门。书法必须临摹,在临摹时要尽可能的忠于原作,这可能是在董其昌之前书法家们一种共识。然而,这种共识放在董其昌这里便不好用了,临摹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方法,同时也是种自我创作的契机。 《大唐中兴颂》 临书被视为一种创作,风格上具有原创力,临摹之功应神似重于形似。他对“临摹”的理解比在他之前任何书家都要宽泛,唐代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是楷书的代表作,然而董其昌的“临本”却是行楷的书风面目。他的“临”更多的是自己的笔意,是一种“意临”。他反对精熟,所以他在临摹书作的时候更在意笔墨形迹之外的情趣。 董其昌临《大唐中兴颂》 董其昌阳寿八十二,三十五岁出仕,八十岁告老回乡,其创立的清秀飘逸、灵空闲适书风影响了几代人。以他为首的“华亭书派”在明代书坛举足轻重,他个人在晚明书坛也是执牛耳长达数十年。后世的康熙皇帝对于他的书法青睐有佳,曾全力收集董的书迹,康熙一朝书坛形成了董书的风气。董其昌书法流畅的笔势,简约优雅的风格,是根植于帖学开出来的一朵奇葩,董其昌所做出的成就足以被世人誉为帖学传统得最后一位大师。 康熙御临董其昌饮中八仙歌墨宝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