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进忠《证治备要》----乙

 藕池何日不华开 2018-12-11

中医认为:支配、调节、管理呼吸的脏腑主要在肺,并受着肾、肝、脾、心和六腑的影响,因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不但要治肺,而且要治其他脏腑,其常用治法大致有十二种:

一、疏凤解表法:适用于邪客肌表的表证。常见的有风寒和风热两类。风寒表证: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治宜辛温解表,药如:麻黄、紫苏、荆芥、防风、桂枝等药。风热表证;表观头晕痛、鼻塞口干、发热等,治宜辛凉解表,药如;桑叶、菊花、薄荷、蝉蜕等。

二、宣肺止咳法:适用于外邪客肺,肺气不宣的咳嗽、喘,咽喉疼痛,药如:桔梗、麻黄、蝉蜕等。

三、降气止咳法:适用于外邪阻肺或痰湿壅肺,肺气不降的咳嗽、喘,药如:杏仁、紫菀、冬花、苏子、旋复花等。

四、化痰止咳法:适用于痰阻于肺,肺气不降的痰多咳喘。由于痰的性质不同,所以治法又有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清热化痰的区别。燥湿化痰法:适用于湿痰的胸脘痞满,咳吐痰涎,舌苔白腻,药如:半夏、橘红、陈皮、苍术等。温化寒痰法:适用于寒痰的咳吐白痰,遇寒加重,药如;细辛、半夏、橘红、干姜等。润燥化痰法:适用于阴虚肺燥的咳嗽少痰,或夜间干咳,药如:沙参、麦冬、天门冬、百合、玉竹等。清热化痰法:适用于肺热痰多,咳吐黄痰,药如:瓜蒌、马兜铃、黄芩、贝母等。

五、养阴润肺法:适用于阴虚肺燥的干咳无痰,夜间干咳加重,口干,药如:沙参、麦冬、天门冬、生地、百部、玉竹、百合等。

六、补益肺气法:适用于肺气不足的气短乏力,稍劳则咳喘加重,药如:黄芪、人参、党参、冬虫夏草。

七、温肾纳气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的咳喘气短,腰酸背困,足冷,脉沉细弦,药如:胡桃肉、黑锡丹、冬虫夏草、紫河车、芡实  补骨脂。

八、温阳化饮法:适用于肺肾阳虚,水饮上泛的咳喘气短,浮肿肢厥,吐白色泡沫痰,药如:附子、干姜、肉桂、茯苓、白术等。

九、理气舒肝法:适用于肝肺气郁的胸胁苦满,咳喘气短,生气或月经期间加重,脉沉,药如:四逆散、逍遥散。

十、健脾化痰法:适用于脾肺俱虚的咳喘气短,食欲不振,胃脘痞满,口淡乏味:脉濡缓,药如:香砂六君子汤。

十一、温通心肺法:适用于心肺阳虚,痰饮阻滞的胸满胸痛,气短而喘,脉弦涩不调,药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十三、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壅盛的咳喘,高热,脉数,药如: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生石膏、知母等。

由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不同,部位有异,所以呼吸系统疾病的治法还有差别。又因邪正虚实经常夹杂出现,所以治疗方法也经常数法同用。

 

第二节  各    论

 

急  性  支  气  管  炎

 

急性支气管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咳嗽为主者,称咳嗽;兼有表证者,称感冒;秋季干咳无痰者,称秋燥。 

辨证论治

(一) 风热客肺证  

临床表现:全身酸痛,头晕头痛,鼻塞,咽干,咳嗽少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9克   杭菊花9克   蝉蜕9克   桔梗9克   连翘9克   紫菀9克 

杏仁9克  甘草9克  竹叶6克。

加减: 咽干较重者,加麦冬9克;咳嗽较重者,加贝母9克。

(三) 风寒客肺证

临床表现:恶寒,身痛,咳嗽吐痰,口不干,脉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麻黄汤加味。

麻黄9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紫菀9克   前胡9克  陈皮9克 

冬花9克  甘草9克。

加减。 口干者,加生石膏15克。

(三) 肺气失宣,兼表寒证

临床表现:咳嗽,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宣肺止咳,佐以解表。

方药:止嗽散加减。

荆芥10克  桔梗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紫菀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甘草6克。

加减: 兼热痰者,加瓜蒌9克。

(四) 寒饮阻肺,外兼表寒证

临床表现:胸闷,痰多,咳嗽,平卧及夜间睡眠时加重,坐立后咳嗽减轻,脉弦滑。

治法:化痰降气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旋复花10克  前胡10克  紫菀10克  半夏10克  荆芥10克  陈皮10克  杏仁9克  枳壳10克  桑白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加减: 脉弦紧,咳稀水泡沫痰者,去桑白皮,加细辛1.5克。

(五) 痰饮蕴结,邪入少阳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喜叹气,头晕口苦,咳嗽,平卧时加重,坐起后减轻,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化饮止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9—12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橘红9克  五味子9克  干姜7克 

细辛3克。

(六) 燥邪伤肺证

临床表现:口鼻干燥,干咳无痰,身热,脉右大于左。

治法:清燥润肺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10克  杏仁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栀子9克  甘草6克。

加减: 仅干咳无痰或夜间咳嗽,脉沉细者,予加味麦门冬汤:

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百部15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桑白皮9克 

竹叶9克  炙枇杷叶9克  甘草6克。

(七) 营卫失调,脾肺气滞证

临床表现:全身酸痛,鼻塞喷嚏,咳嗽吐痰,或咳而微喘,腹微胀,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理气化痰。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厚朴10克  杏仁10克  紫菀10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大枣七个。

(八) 脾肺气郁,肺失肃降证

临床表现:咳嗽少痰,胸腹满胀,纳差,甚或呕吐,脉沉。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杏苏散加减。

紫苏9克  厚朴9克 杏仁9克 香附9克  紫菀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前胡9克。

加减: 口苦,脉沉滑者,加黄芩4.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分析时的重点是全身和肺的症状,脉象仅处于从属的地位。其中咳嗽辨证时的主要方法是:①咳嗽发生的季节,咳嗽昼夜轻重的变化、咳嗽与体位变化的关系、痰的特点和其他。

1.咳嗽发生的季节:春季发病者,多为风热;秋季发病者,多为燥;长夏发病者,多为湿;冬季发病者,多为风寒。

2.昼夜对咳嗽的影响:夜间咳嗽严重,少痰者,为阴虚肺燥;痰多者,为寒饮。

3。咳嗽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平卧时咳嗽加重,坐起后咳嗽好转者,为痰饮射肺。

4.痰的特点:咳吐白色泡沫痰者,为寒饮;咳吐少量粘硬痰者,为阴虚肺燥;咳吐黄稠痰者,为肺热。

5.本病初起均兼表邪,其中冬季者,多兼风寒;春季者,兼风热;秋季者,兼燥邪。病程稍久者,多因邪入少阳、燥邪失治、痰饮内伏、脾胃寒湿。

(二)论治

本病治疗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有表邪者,必须解表。

2。一定要分清病因、病位,再去处方用药。

3.反复不愈的原因大致有:寒饮作热咳,肺燥未养阴,腹胀未理气,少阳未和解,表证来解表,气虚未扶正。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长期持续不断的咳嗽,称久咳或久嗽;慢性反复发作,痰多者,称痰饮;咳喘者,称喘。

辨证论治

慢性支气管炎从发作特点来看,

(一) 咳嗽

1.痰气郁结证

临床表观:咳嗽痰多,胸满心烦,脉弦滑。

治法:化痰止咳,理气。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李翰卿法)。

旋复花12克    前胡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9克   紫苑9克  枳壳9克  香附9克  苏叶9克  甘草3克。

加减:口苦者,加黄芩9克;

痰稀难咯出者,加细辛1.5克;

心烦,胸满,时时叹气者,予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9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  干姜3—6克  细辛1.5-3克  五味子9克 

陈皮9克。

2. 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咳嗽,吐黄痰,口苦干,胸满,脉滑稍数。

治法:清化热痰。  

方药: (1)清气化痰丸加减(李翰卿法)。

瓜蒌15克   半夏9克   南星9克   枳壳9克   杏仁9克  贝母9克 

黄芩9克  橘红9克  茯苓9克  生姜3片。

(2)二母宁嗽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一丸。

3.阴虚燥咳证

临床表现:夜间咳嗽无痰,咽干,脉沉细。

治法:养阴润燥,祛痰止咳。

方药:加味麦门冬汤。

沙参9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炙桑白皮9克  炙枇杷叶9克  竹叶9克  甘草3克  麦冬9克

加减:

久咳及肾,遇热加重,夏季加重,夜间严重,少痰,脉沉细,宜肺肾俱补:

(1)冬虫夏草15克  百合9—18克  干贝9克  冰糖15克(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白清佐方)。

(2)麦味地黄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一丸。

4.肺肾俱虚,湿痰内盛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甚或微喘,腰酸背困,脉弦滑尺大或尺微。

治法:补肺肾,化痰浊。

方药:金水六君煎。

半夏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熟地15克  当归9克。

5.脾肺俱虚,湿痰内盛证

临床表现2咳嗽痰多,胸脘满闷,饭后或饮水后加重,吃猪肉后咳嗽尤重,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治法:燥湿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平胃二陈汤加减。

半夏9克   陈皮9克    杏仁9克    厚朴9克   苍术9克   紫菀9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莱菔子6克,

加减: 脉滑,口苦,痰黄者,加黄芩9克; 食后加重者, 加焦三仙各9克 

紫苏3克; 食欲不振,饥饿时咳嗽加重者,  六君子汤加味:

陈皮9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紫菀9克  杏仁9克 芡实9克

(二)  喘

1. 外寒内饮证

临床表现:冬季遇风冷后,喘咳不能平卧,吐白色泡沫痰,苔白,脉弦紧。

治法:解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炙麻黄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9克   细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

加减: 口干,脉数者,加生石膏15克。

2.痰热内蕴,风寒外束证

临床表现:痰多色黄或色白,喘咳,口苦干,舌苔黄或白,脉滑数。

治法: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方药:定喘汤加味。

麻黄9克   白果9克   冬花9克  半夏9克  桑白皮9克   苏子6克  

黄芩6克  地龙9克  甘草6克

3.痰涎壅盛,上盛下虚证

临床表现:痰涎壅盛,喘咳,胸膈满闷,咽喉不利,口苦干,或喘而头汗大出,足反厥冷,脉滑而尺微,寸盛。

治法:降气化痰定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克  橘红9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  厚朴9克  肉桂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加减:  喘甚,头汗足冷者,加蛤蚧一对(去头足),黑锡丹3克(冲);

吸气仅至胸部,腹微胀者,加沉香6克。

4.湿痰阻于肺胃证

临床表现:咳喘痰浊,胃脘满胀,食后,特别是吃猪肉后咳喘加剧,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燥湿化痰,定喘。

方药;平胃二陈汤加味。

苍术9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杏仁9克  

紫菀9克  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甘草6克。

加减:

兼口苦者,加黄芩4.5克;胃脘痞满而冷,四肢厥冷,脉弦大者,宜: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附子9克   枳实9克   杏仁9克   苏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甘草6克。

5. 虚痰热证

临床表观:咳喘,痰较少,遇热或夏季咳喘加重,口干,脉沉细滑。

    治法:滋阴化痰清热。

    方药:加减麦门冬汤(见前)。

    6。气阴两虚,痰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喘咳,胸满,心悸心烦,头晕,生气或月经期间加重,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6-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黄芩9克  紫菀9克。

    7. 气阴两虚,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或不发热,时汗出,疲乏无力,咳喘短气,痰多,口干渴,夜间烦热或时盗汗,舌质红或无苔或苔薄白,脉虚大。

    治法:补气养阴,化痰定喘。

    方药:黄芪鳖甲:敝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肉桂9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紫箢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加减: 热重者,去肉桂4.5克。

    8.心肾阳虚,寒水凌肺证

    临床表现:咳喘吐白色稀痰,指趾厥冷,舌苔白质淡,脉沉细或沉细而急数。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4.5克   茯苓6克  白芍6克   白术6克   生姜2片   干姜1.5克 

细辛0.4克  五味子4.5克。

用法:本证虽然以阳虚为主,但阴亦亏损,所以,用药时宜从小量,量多则恐伤阴液而病必不除。

9.肾气亏损,水饮射肺证

临床表现:咳喘重而痰较少,头汗,上半身热,而足反冷,舌苔白或薄黄,脉虚数,寸大尺微。

治法:补肾纳气,化饮定喘。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15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五味子9克   车前子9克(布包)  怀牛膝9克。

加减:

无山萸肉,用补骨脂9克;咳喘缓解后,可长期服用利肺片,河车大造丸。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咳嗽的辨证方法是从咳嗽加重的季节,昼夜对咳嗽的影响,痰的形态和颜色,全身症状、脉象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1)季节:冬季加重者,为痰饮蕴伏;夏季加重者,为阴虚痰热。

(2)昼夜:夜间咳嗽加重,咽干者,为阴虚肺燥;夜间平卧时咳嗽,而坐起来好转者,为寒饮;早晨起床时咳嗽严重者,为痰饮挟肝肺气郁;日哺时咳嗽加重者,为胃热、食积不化;中午咳嗽严重者,为心肝火旺。

(3)痰:白色泡沫稀痰者,为寒饮内伏;白色泡沫胶粘难吐者,为阴虚挟饮;白色粘硬块状者,为阴虚肺燥;白色兼少量红色痰者,为寒痰伤及肺络。

(4)脉象:滑者,为热痰;细数者,为阴虚生热;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弦者,为寒饮或肝邪犯肺;沉者,为肝肺气郁;涩者,为阳虚或气滞血瘀;濡者,为脾虚或湿盛;虚者,为肺气虚。又应分寸关尺和左右,即:两寸滑者,为上焦肺痰;两关滑者,为中焦脾胃痰;两尺滑者,为肾虚热盛;尺大而弦者,为肾气亏损;左脉大于右脉者,为肝邪犯肺;右脉大于左脉者,为气虚或气阴两虚。

2.急性支气管炎的辨证重点是全身症状,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重点是脉象。

3.喘的辨证可从季节、昼夜、痰的形态和颜色、脉象、全身症状等几方面去分析。

(1)季节:冬季喘咳发作者,为寒饮内伏;夏季发作者,为阴虚燥痰;春季发作者,为肝郁血虚,木火刑金;长夏喘咳严重者,为痰湿壅滞;四季均作者,为气阴两虚,痰饮阻滞。

(2)昼夜:与咳嗽相同。

(3)痰:与咳嗽相同。

(4)脉象:除与咳嗽相同者外,寸脉洪大无伦,甚或上入鱼际者,为肾不纳气,上焦痰盛;寸关极沉,尺脉动摇,为肝脾郁结。

(二)论治

1.本病多为正虚、邪实证,其虚实多少的处理,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此必须善于处理缓急标本。

2.蛤蚧头足能损目,黑锡丹久服可引起铅中毒,故应用蛤蚧时应去头足,黑锡丹只可暂时服用。

 

 

支 气 管 哮 喘

 

支气管哮喘,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称为哮喘或哮证。

辨证论治

(一) 外寒引动伏饮证

临床表现:冬季或遇冷时发作,喘咳,吐白色泡沫痰,喷嚏,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化饮解表。

方药:小青龙汤或射千麻黄汤加减。

麻黄6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细辛6克  五昧子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加减:

咳嗽严重者,加紫菀9克  冬花9克;哮呜音严重者,加射干9克;口干发热者,加生石膏15克。

(二) 上实下虚,痰饮阻滞证

临床表观:喘咳不能平卧,头汗出,口苦,苔黄,足冷,脉眩滑。

治法:降气化痰,补肾纳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克  橘红9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  厚朴9克  肉桂3克  蛤蚧一对(去头足)  黑锡丹3克(另服)。

(三) 痰饮蕴伏,肺寒膈热证

临床表现:喘咳,痰多,口苦,苔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麻黄9克  白果9克  款冬花9克  半夏9克   桑白皮9克   紫苏子9克 

杏仁9克 黄芩9克  甘草9克。

加减: 胸满严重者,加瓜萎12克;痰壅甚者,加葶苈子6克  大枣4个。

(四) 痰热壅滞,肺胃不降证

临床表现:咳嗽喘急,痰声漉漉,饮食不下,脘痞,苔白腻,脉缓或沉滑。

治法:理肺祛痰,和胃定喘。

方药:尊生定喘汤加减。

炙紫菀9克   葶苈子9克   紫苏子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橘红9克  杏仁9克  厚朴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神曲9克  莱菔子9克。

(五) 气阴两虚,痰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满气短,夜间口干,阵发性咳喘,尤以生气和月经前后发作为多,脉沉或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舒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紫菀9克  黄芩9克  枳壳9克。

加减: 妇女月经前后,加苏木3克。

(六) 脾胃虚寒,痰饮阻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咳喘,气短,吐白色泡沫痰,饮酒喝水或吃猪肉后咳喘更加严重,舌苔白润或水滑,脉沉细或虚大。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理中化痰丸加减。

附子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枳实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杏仁9克  神曲9克  甘草6克。

加减:腹胀严重者,加厚朴9克。

(七) 肺阴不足,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夏季咳喘,冬季不喘,或遇热则喘,痰少色白而硬,夜间口干,脉稍滑。

治法:养阴化痰。

方药:加减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9克   沙参9克   法半夏9克   紫菀9克  桑白皮9克   百部9克 

竹叶9克  枇杷叶9克  甘草3克  冰糖少许。

加减:兼腰酸者,为肺肾阴虚,宜麦味地黄丸。

(八) 肝肺气郁,痰湿不化证

临床表观:胸上半部憋闷严重,难吸气,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枯梗9克  杏仁9克  瓜蒌15克  甘草6克。

(九) 肺肾阳虚,寒水上冲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不能平卧,畏寒,指趾厥冷,舌苔白水滑,脉沉细弱或细数无力。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杏仁6克  党参6克  附子6克  茯苓6克  白芍6克  白术6克。

(十) 肾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腰酸困,短气,喘,头汗出,足冷,面热,脉沉细尺大或尺脉极弱而寸极大。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补骨脂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车前子9克(布包)  五味子9克。

加减: 在停止发作时,可长期服用河车大造丸、利肺片、人参胡桃汤等。

(十一) 气阴俱衰,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咳喘,痰难咯出,气短,神疲,汗多或无汗,劳累、生气或外感均使咳喘加重,口干,舌苔薄白或舌质红而光亮无苔,脉虚大或极微。

治法:补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天门冬9克  肉桂3克。

加减:骨蒸劳热者,加鳖甲15克。

简易法:

经常感冒,鼻孔发痒,发作性哮喘,可在肺俞穴贴定喘膏。内服薯蓣丸,一日三丸,  (李翰卿法)。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时,首先要分清其发病的部位是肺,还是在其他脏腑,其次,还应注意按照脉象与症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标本缓急和用药后的反应,如:应用麻黄以后,头晕咳喘加重者,多为肾不纳气或阴虚喘咳等。

在论治时,要特别注意外邪和伏饮的主次比例、肺脾肾之间的关系和病势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关系,否则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

 

 

肺  气  肿

 

肺气肿,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者,称支饮;喘咳胸满,肺气胀满者,称肺胀;呼吸短促,不相接续者,称短气等。

辨证论治

(一) 气虚清阳失升证

临床表现:早晨起床以后气短而喘,8—9点钟开始好转,至10时左右短气即基本消失,疲乏无力,下肢沉重,头重眩,脉虚大。

治法:补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30克  党参9-15克  白术9-12克  陈皮9克  当归9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9克

加减:

口渴,舌质微红者,去白术  当归,加知母9克  桔梗9克  枳壳9克,或升陷汤;腰背酸痛者,加生地l5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二) 脾肺俱虚证

临床表现:短气,活动时气短严重,胃脘及腹部经常感到空虚,少吃些饭后气短好转,吃饭多则胃脘满胀,大便溏,脉虚缓。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9克  白术9克  扁豆9克   莲子9克  桔梗6克  山药15克  炙甘草6克  砂仁6克  薏米15克  芡实15克  生姜3片  大枣5个。

加减: 效果较差者,可用资生丸。

(三) 肾气亏损证

临床表现:气短,腰腿酸困,头晕,记忆力衰退,失眠,面色青黑,消瘦,脉沉细弱或虚大而缓。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人参9克  黄芪15克   紫河车9克  熟地12克  山药12克   芡实12克 

五味子12克   补骨脂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一日三次,一次9克。

(四) 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胸满痛,气短心烦,头晕头痛,口干,脉沉。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青皮9克   桔梗9克  杏仁9克  紫苏9克  瓜蒌15克  甘草6克  陈皮9克。

加减:口苦心烦较重者,加黄芩6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床所见,本病多数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证候,因此辨证时必须仔细分辨其虚实寒热的比例。另外,本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俱病,此时必须注意五脏六府的关系,千万不可拘于初病治肺,久病治肾之说,而拘泥于补肾,否则是取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支 气 管 扩 张

 

支气管扩张,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咯吐大量黄臭痰者,称肺痈;经常咳嗽,吐白痰者,称咳嗽;咯血为主者,称咯血。

辨证论治

(一) 痰热秽浊阻滞证

临床表现:反复咳嗽,吐脓痰,早晨痰多,脉滑。

治法:清化痰浊。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

芦根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15克  桃仁9克  瓜蒌15克  牙皂6克

桔梗9-12克   贝母9-12克   大枣5个。

(三) 气阴两虚,痰热阻肺证

临床表现:体质较差,面色白,咳嗽痰多或兼微喘气短,五心烦热,脉虚大滑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  化痰清热。

方药:桔梗汤加减。

桔梗9-12克   防己9克  桑白皮9克  浙贝母9克  当归9克   杏仁9克  生薏米30克  黄芪15—30克  百合15克  甘草6克

加减:

痰多微喘者,加葶苈子15—6克  大枣5个;少量咯血者,加黄芩9克。

(三) 血热妄行证

临床表现:发热,大口咯血,舌质红,脉滑数或数。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李翰卿法)。

犀角6克(先煎)  生地30克  白芍15克  丹皮12克 小蓟炭30克  白茅根30克。

(四) 阴虚阳浮,血不归经证

临床表现:面赤,大口咯血,脉虚大而寸脉尤盛,尺微。

治法;补肾纳气,重镇潜摄。

方药: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山萸肉30克  三七粉9克(冲)  白芨粉15克(冲)(李翰卿法)。

加减:

如服上方药无效时可改用下方:

生地30克  元参30克  麦冬30克  肉桂1.5克(李翰卿法)。

(五) 血热妄行,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胸痛,咯血,五心烦热,脉沉弦涩或稍滑数。

治法:活血凉血止血。

方药: 柴胡6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降香9-12克  茜草9-12克  百合15克  生地15克  瓜蒌15克 茅根30克  丹皮12克  黄芩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常见的有咯血、咳痰两大类型,其咳痰为主者,以气阴两虚,痰热阻肺为多见;咳血为主者,在辨证分析时要以脉象为主,即滑数者,为热迫血行;虚大,而寸脉盛尺微者,为阴虚阳浮,血不归经;沉弦涩者,为瘀血阻滞,血不归经。

(二)论治

治疗时一般咳痰为主者,宜补气化痰同施。咳血为主者,以血热为主时,宜凉血止血。瘀血阻滞者,宜活血止血。阴虚阳浮者,宜重镇潜摄。

 

 

 

肺    脓    肿

 

肺脓肿,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肺痈。

辨证论治

(一) 热毒壅肺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高热寒战,咳嗽微喘,吐痰,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三黄石膏汤加味。

麻黄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栀子9克  豆豉9克  生石膏30克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瓜蒌30克  桔梗30克  甘草9克。

用法:一日两剂,水煎分6次服。

(二) 热毒壅肺,腐化为脓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喘,吐米粥样痰,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祛痰排脓。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减。

芦根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30克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瓜蒌30克  枳壳15克  桃仁12克  白芥子3—6克  桔梗30克。

简易法:犀黄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3—6克

(三) 气阴两虚,热腐为痈证

临床表现:面色白或恍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发热或午后潮热,咳嗽微喘,吐脓痰,脉虚而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排脓。

方药:桔梗汤加味。 

桔梗15克   防己12克   桑白皮12克  浙贝母12克  当归9克  生薏米30克  黄芪30克  瓜蒌30克  枳壳30克  百合30克  白芥子6克  甘草9克。

加减:  

咯血者,去白芥子,加茜草15克;热重者,加金银花30克  连翘15—30克;效果较差者,犀黄丸,一日二次,一次12克。

(四) 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咳脓痰,或微喘,久久不愈,不发热,脉沉细。

治法:阴阳俱补,佐以化痰排脓。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30一60克   鹿角胶9克(烊化)   炮姜9克   肉桂3—6克   白芥子9克  炙麻黄1.5克  炙甘草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的辨证要点有五:一病程,二发热,三吐痰,四面色,五脉象。

1.病程:半月左右者,多为实热;一个月以上者,以虚证为主。

2。发热:有明显的寒战高热者,热毒为主;无明显发热者,痰热为主。 

3.痰:吐痰量多,如脓状者,以热痰为主;元明显吐痰症状者,以热毒或正虚为主。

4.面色:面色咣白者,气阴两虚为主;面色萎黄者,阴阳俱虚为主。

1、      脉象:数者,为热毒;滑数者,为痰热;沉细者,阴阳俱虚;虚大者,

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   

(二)论治

在急性阶段(即半月左右者)的治法有二:即发热明显者,清热解毒为主;发热轻,脓痰重者,祛痰清热为主。慢性阶段的治法有二:即气阴两虚,痰热壅盛者,治宜补气养阴,化痰排脓;阴阳俱虚者,治宜阴阳双补。全身症状少,肺痈久久不愈者,每兼瘀血,犀黄丸有很好效果。

 

 

肺    不    张

 

肺不张,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者,称短气;阴虚肺伤,咳嗽,吐稠痰白沫。形体消瘦者,称肺痿;胸阳不振,胸中气塞,胸背痛,呼吸喘促,咳嗽多痰者,称胸痹。

辨证论治

(一) 痰热蕴郁,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微喘,气短乏力,身热汗多,或自汗盗汗.面色咣白,舌质红,苔黄白或白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化痰清热,益气养阴。

方药:桔梗汤加减。

桔梗9克  防己9克  浙贝母9克  当归9克 杏仁9克  桑白皮15克  瓜蒌15克  生意米15克  黄芪15克 百合30克  麦冬9克  生姜3片  甘草6克。   

(二)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咳嗽微喘,气短乏力,胸胁满痛,心烦易怒,自汗盗汗,身热或骨蒸劳热,面色恍白,舌苔白,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舒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鳖甲15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肉桂6克  甘草6克  冬瓜子15克。

(三) 阴虚胃热,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咳嗽微喘,气短胸痛,偶有咳血,身热乏力,面色咣白,舌质红,苔薄白或舌净,脉大而稍滑。

治法:养阴化痰,活血清热。

方药:参麦石膏汤

沙参12克   人参12克   麦冬12克   丹参12克   川栋子12克   元参15克  生地15克  石斛15克  黄精9克   枇杷叶9克   柴胡9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瓜蒌15克。

加减: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气阴两虚、痰热阻滞者为多见,因此益气养阴、化痰清热比较多用。

 

 

脓     胸

 

脓胸,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咳嗽、气短、吐脓者,称肺痈。

辨证论治

(一) 热毒蕴肺证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胸闷,呼吸急促,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消痈。

方药:三黄石膏汤加减。

麻黄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栀子9克   豆豉9克  生石膏30克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瓜蒌30克  桔梗30克  枳壳15克  甘草9克。

用法:一日二剂,分4—6次服。

(二) 气阴两衰,热腐为痈证

临床表现:面色白或咣白,盗汗自汗,疲乏无力,发热寒战或午后潮热,咳而微喘,吐脓痰,脉虚而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排脓。

方药:桔梗汤加减。

枯梗15克  防己10克   桑白皮10克  浙贝母10克  当归12克  生薏米30克  黄芪30克  百合15克  瓜蒌30克  枳壳30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加减:

舌质红者,加麦冬15克;

痰多而喘重者,加葶苈子3克,大枣3个。亦可采用下方: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冬瓜子9克   桃仁9克   瓜蒌15克  白芥子3克  黄芪15克  麦冬9克(李翰卿法)。

(三) 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久久不愈,脓色较清稀,消瘦,气短,不发热,脉沉细。

治法:阴阳双补,佐以排脓。

方药: (1)阳和汤加减。

熟地30-60克   鹿角胶9克(烊化)  炮姜6克   肉桂3-6克   白芥子9克  炙麻黄1.5克  炙甘草9克。

(2)橘叶9克  黄芪15克  当归9克  (朱庆丰法)。

(3)蜈蝎散。

(4)十全大补丸,犀黄丸  用法:每日二次,每次各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临床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本病辨证时分析的要点有:一病程,二发热,三面色,四脉象。

(1)病程:一个月之内者,以热毒为主;一个月以上者,以正气虚为主。

(2)发热:高热寒战者,为热毒;低热者,为血虚、阴虚者多。不发热者,为阳虚。

(3)面色:面色恍白,多汗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面色粗干者,为阴阳俱虚。

(4)脉象:滑数者,为热毒痈脓;虚大滑数者,气阴(或气血)两虚兼热毒痈脓;沉细者,阴阳(或气血)俱虚;脉沉者,为气滞血瘀。

2.本病分阴阳两类:阳证者,具有明显的发热;阴证者,无明显发热。阳证者,有热毒和兼气阴两虚的两种;阴证者,有阴阳俱虚和兼气滞血瘀的两类。阳证区别的要点是面色和脉象,阴证鉴别的要点是脉象。

(二)论治

处方用药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治则:阳证治法,除清热解毒外,必须配用化痰排脓之药。阴证除补益外,必须根据虚和滞的不同,分别用药。

2.加减用药:清热解毒药,宜用银花、连翘、鱼腥草;化痰排脓,宜用桔梗、浙贝母、瓜蒌、冬瓜子;脓多而喘,宜葶苈;消痈散结,必白芥子;补气养血,宜用黄芪、当归;理气散结,橘叶甚佳。

 

 

结 核 性 胸 膜 炎

 

结核性胸膜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胸水、短气者,称悬饮;胸痛而无胸水者,称胸胁痛。

辨证论治  

(一)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时而心烦,脉沉泫涩不调。

治法: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6克  枳实9克   白芍9克   郁金9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元胡9克  桃仁9克  白芥子9克  瓜蒌15克  甘草6克  红花9克

(二) 热痰蕴结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满痛,呼吸困难,口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柴胡陷胸汤加减(李翰卿法)。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枳壳15克   半夏15克   竹茹15克   白芥子15克  黄芩15克  赤芍15克  金银花15克  瓜蒌15克  竹叶6克  连翘15兄。

(三) 气阴两虚、痰饮结于胸胁证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疲乏无力,面色恍白,汗多,胸闷痛,呼吸困难,咳嗽,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方药:桔梗汤加减。

黄芪15克  百合15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枳壳9克  白芥子3克  当归4.5克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  地骨皮9克。

加减:

脉细数者,加知母4.5克  黄柏4.5克o

(四) 痰饮积于胸胁证

临床表现:胸闷,呼吸困难,轻微咳嗽,低热或不发热,头汗出或不汗出,脉沉滑。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1、十枣汤。

甘遂1克  大戟1克  芫花1克。

用法:研末,枣泥为丸。早晨一次服(李翰卿法)

 2.控涎丹。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1.5—3克。

(五)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胸水消失,但胸痛一直持续存在,低热或五心烦热,或不发热,脉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逐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枳壳9克  赤芍9克  柴胡9克  桔梗9克  甘草6克  牛膝15克。

简易法: 火柴棍一枚。

用法:取火柴棍约0.5—1公分长,放在痛处胸壁上,胶布固定。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的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程:一个月以内者,以外邪为主;一个月以上者,往往兼有正气亏损。

2.发热: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者,邪在少阳或少阳太阳两经;面色恍白,汗多,发热者,为气阴两虚。

3.胸水与胸痛:胸水多而气短者,饮邪内积;胸痛而无胸水者,气滞血瘀。

4.脉象:紧、滑者,为饮邪内积;虚大者,气阴两虚;沉弦者,为气滞血瘀。

(二)论治

本病治疗的原则是:胸水,而无明显的发热恶寒者,治宜攻逐水饮,如十枣汤、控涎丹。胸水多,而有明显的寒热者,必兼治其他寒热发生的原因,如寒热往来者,用柴胡陷胸汤,否则,表邪入里,病必难除。

具有明显的发热者,以半表半里证为多见,治宜和解表里;面色恍白,汗多,发热者,乃气阴两虚、痰热阻滞,治宜养阴益气,清化痰热;否则补正不祛邪,必使邪气留恋,祛邪不扶正,必使正气更虚,邪必不除。

胸痛,脉沉涩或沉弦者,理气活血为主要方法。简易法对解除胸痛或暂时减轻疼痛有奇效。控涎丹的服法,要视正气盛衰而定,若病程较长,正气亏损者,一次服3—5粒,一日三次即可;反之,可以增加蓟量。

 

  

自 发 性 气 胸

 

自发性气胸,中医没有完全与此相等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者,称短气;胸阳不振,胸中气塞,胸背痛,呼吸喘促,咳嗽多痰者,称胸痹。

辨证论治

(一) 肝肺气郁证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脉沉或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

方药:柴胡枳桔汤加减。

柴胡6—9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杏仁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郁金9克  桔梗9克  瓜蒌9克  苏叶6克  甘草3克。 

加减:胸痛较重,咳嗽吐痰者,加旋复花9克(布包) 紫菀9克。

(二) 胸阳不振,寒气凝结证

临床表现:胸闷痛,气短,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

治法:宽胸散结,温通胸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5克   薤白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陈皮15克  瓜蒌15克 

桔梗15克  生姜3片。

(三)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胸满痛,咳嗽或不咳嗽,心烦心悸,口干,脉大而弦滑。

治法:补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黄芩9克。

(四) 痰气壅滞,上盛下虚证

临床表现:咳喘痰盛,出汗多,口苦干,口唇青紫,足冷,脉弦滑。

治法:降气化痰,纳气定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12克   橘红9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   肉桂9克  

厚朴9克  沉香6克  苏木6克  人参6一9丸  黑锡丹3克(冲)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时的重点是:脉象、四肢的冷热。

1。脉象:沉者,气郁;涩者,阳虚;滑者。多痰;大者,气阴或气血两虚。

    2.四肢冷热:指趾厥冷者,为气郁阳虚;足冷,头热,汗出者,肾不纳气,上焦痰壅,肺气失降。

    (二)论治

在处方用药时,必须按照标本缓急的原则进行,对虚实夹杂证,必须注意虚实的多少及其用药比例。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大法

 

    在脾与胃的受纳和运化、升和降、燥和湿的矛盾统一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确定了病位、病性以后,一般采用以下27种治疗大法:

    一、燥湿健脾法:适用于湿邪困脾的口淡纳减,脘闷思睡,甚至腹胀便溏,苔白而腻,药如:苍术、白术、陈皮、厚朴、木香、砂仁等。

    二、燥湿化痰法:适用于脾湿痰盛的胃脘痞满,胸闷痰多,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枳壳。

    三、降逆和胃法: 适用于胃气上逆的呕吐、嗳气、呃逆,药如:代赭石、半夏、竹茹、陈皮、旋复花、枇杷叶。

    四、温阳化饮法:适用于阳虚停饮的胃脘痞满,脘腹悸动,或有振水音,或素盛今瘦,脘腹悸动,逆气上冲,舌苔白质淡,脉弦,药如:苓桂术甘汤。

    五、理气温通法:适用于脾胃的升降功能不利所致的腹部胀痛,大便不通,舌苔白质淡,脉沉弦,药如:厚朴、枳实、莱菔子、木香、沉香、大黄配附子、肉桂。

    六、温阳开秘法:适用于脾肾阳虚的便秘,腹冷,腰酸,药如:半硫丸、肉苁蓉、锁阳、胡桃肉。

    七、清热和肾法:适用于胃热不降,胃气上逆的呕吐酸苦,或呃逆口干,舌苔黄腻,药如:橘皮竹茹汤。

    八、湿热两清法:适用于湿热夹杂的黄疸,下利,舌苔黄腻,药如: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

    九、收敛止泻法:适用于滑脱不禁的泄泻,药如:赤石脂、禹余粮、诃子、粟壳。

    十、清泻胃火法:适用于胃热较盛的口苦,纳呆、口疮,药如: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十一、清热凉血法:适用于胃火炽盛,伤及血络的吐血衄血,斑疹,舌质红降,脉数,药如:犀角、生地、元参、丹皮、白芍等。

    十二、淡渗分利法:适用于脾湿太甚,湿聚为水的泄泻,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白润,药如:五苓散、胃苓汤。

    十三、苦寒攻下法:适用于热结胃肠或热积胃肠的腹胀腹痛,大便不通,舌苔黄燥,脉沉实或沉滑,药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十四、消食和胃法:适用于饮食停滞的嗳腐吞酸,噫气如败卵臭,食欲不振,药如: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莱菔子、鸡内金。

    十五、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阻滞的腹痛,症瘕等,药如: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没药,五灵脂、三七、丹参等。

    十六、芳香化浊法:适用于秽浊犯胃的呕吐泄泻,腹部绞痛,药如:射香、丁香、藿香、佩兰、檀香、木香等。

    十七、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少气懒言,面色不华,口淡乏味,脉缓,药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十八、温补脾阳法:适用于脾阳不足的胃脘冷痛,食入不化,下利完谷不化,脉弦紧或迟缓,药如:附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

    十九、补气升提法:适用于脾阳不足,清阳不升的疲乏无力,下肢沉重,头晕头胀,脱肛,子宫脱垂,脉虚大,药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

    二十、补脾摄血法:适用于脾气虚弱,气不摄血的出血,斑疹,脉濡,药如:归脾汤。

三十一、滋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的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胃脘疼痛,吃辛辣或热药加重,舌质嫩红,脉细数,药如:沙参、玉竹、石斛、麦冬、百合、生地。

    二十二、甘酸化阴法:适用于肝胃阴虚,脾湿不化,滋阴助湿,燥湿伤阴的泄泻痞满,舌嫩红少苔,五心烦热,药如:木瓜、甘草、白芍、乌梅、陈皮。

    二十三、苦辛酸法:适用于寒热夹杂,久而阴伤的胃脘冷痛或脐腹冷痛,口苦干,夜间口干加重,泄泻或久痢,脉沉弦,药如:乌梅丸。

    三十四、苦辛通降法:适用于寒热夹杂的胃脘痞满,口苦干,舌苔白,药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左金丸。

    二十五、舒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胃不和的胃脘胀痛,胸胁苦满,头晕心烦,脉弦滑,药如:柴平汤。

    二十六、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的胃脘冷痛,痛彻腰部或腰酸腰困,或五更泄泻,脉弦紧或尺大而弦,药如:理中地黄汤、四神丸。

    二十七、舒肝助脾法:适用于肝脾不和的腹痛或胁下疼,或痛泄,生气后诸证加重,脉弦,药如:逍遥散、痛泻要方。

以上诸法,有时可以单独应用,有时必须配合应用。

 

第二节    各    论

 

贲  门  痉  挛

 

    贲门痉挛,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别将食物入口难于下咽,似有物阻,有气格逆者,称噎;食物咽下后,隔阻丁胃口,自觉不下行,因而吐出者,称膈。

    辨证论治

    (一) 气滞痰郁证

    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吃饭发噎,胸骨下或胃脘上部疼痛,脉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味。

    苏叶9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枳壳9克  麦冬9克  陈皮9克  栝蒌皮9克 。

加减:

呕吐者,加半夏至15克  元参9克 乌药15克  当归15克  沉香9克。

    (二) 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反复呕吐数年,吐物为无酸无臭之物,口不干,大便干或不干,脉大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止呕。

    方药:大半夏汤。

    半夏10-18克  人参10克  蜂蜜30克(冲)  生姜10克。

    加减:呕吐涎沫较多者,加吴茱萸9克。

简易法(朱庆丰法)

红糖500克  鲜姜500克(切碎) 搅拌混合后,放于蜜封的罐中,埋在南墙跟旁的地下三尺深处,一周至十天左右后取出,备用。

服法2一日2—3次,每次约大枣大一块。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的辨证重点有二:一面色,二脉象。

面色:恍白者,为气阴两虚;呈忧郁色者,为肝郁气滞。

脉象:虚大弦滑,为气阴两虚,痰郁不化;沉弦滑,为痰郁气结。

    (二)论治

    1。常用治法:气阴两虚,痰郁不化者,治宜益气养阴,化痰降逆,痰郁气结者,治宜理气化痰。

    2.特殊配伍用药:蜂蜜配生姜对兼便秘者有效。

 

 

急 性 胃 炎

 

急性胃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吐、泻并作者,称霍乱;恶心呕吐者,称呕吐。

辨证论治

(一) 秽浊犯胃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呕吐泄泻,腹痛或不痛,发热,甚或汗出,脉浮紧或浮滑。

    治法:芳香化浊。

    方药:

    1.射雄丸。 用法:一次一包,顿服,不效再服一包。

    2.玉枢丹。 用法:一次一块,研,冲服。

    3.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   苏叶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苍术9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神曲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二) 少阳兼秽浊犯胃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满心烦,呕吐泄泻,头晕,口苦口干,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燥湿化浊。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5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陈皮9克 

厚朴9克  苍术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加减: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李翰卿法)。

(三) 寒热互结,扰乱胃肠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恶心呕吐,口苦,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 1.生姜泻心汤加减。

半夏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三个。

2.半夏9克   陈皮9克  苏叶6克   神曲9克   吴茱萸9克   黄连9克 

枳壳9克。

    (四) 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腹胀痛,拒按,吐脓血,或恶寒发热,脉弦数。

    治法:和解表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克   半夏9克  枳实9克   黄芩9克   大黄9克   栝蒌10克 

莱菔子9克  赤芍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发热的常见原因: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

    2.呕吐的原因:一为秽浊犯胃,二为寒热扰乱胃腑。另外,积滞不化者,胃脘必有压痛,临床时必须十分注意。

    (二)论治

    在治疗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兼有表证者,必予解表;半表半里者,必予和解;积滞内停者,必予导滞;但解表药必须芳香,导滞时不可攻下。

    2.秽浊犯胃者,必予芳香;寒热交结者,必予苦辛合用。

 

 

慢 性 胃 炎

 

    慢性胃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历代的不同认识和临床表观,分别将胃脘痞满者,称痞满;胃脘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痛;泛吐酸水者,称吐酸;脘中饥嘈,或作或止者,称嘈杂。

    辨证论治

    (一) 脾湿不运: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观:胃脘痞满,烧心,有时隐痛,食后加重,舌苔白,脉弦缓。

    治法:燥湿和胃。

    方药:楂曲平胃散加减。

半夏9克    藿香9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山楂9克   神曲9克 

苍术15克  甘草6克。

    加减。

口干者,加黄连6克;胃脘有压痛者,加枳实9克  干姜3克  大黄3克。

(二) 脾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隐痛,纳呆乏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荮:香砂六君子汤。

藿香9克   木香9克   砂仁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三) 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痛或隐痛,腹胀,午后至前半夜加重,天冷或吃冷性食物后亦加重,手足厥冷,舌苔白质暗,脉沉细弦或迟涩或弦紧。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砂仁9克  枳壳9克。

    加减:

    口苦者, 加黄连9克; 胃脘疼痛,拒按者, 加大黄3—6克,枳实9克,去枳壳(李翰卿法)。

(四) 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胸满脘痛,有压痛,心烦易怒,头晕恶心,口干,脉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大枣五个  苍术15克。

    加减: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食后胃脘胀满加重者,加莱菔子9克  焦三仙各9克。

    (五) 脾虚肝郁,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全身疼痛,胸脘满痛,心烦急躁, 口苦咽干,舌苔白或黄白,脉弦大而滑。

治法:健脾舒肝,升阳益胃。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半夏10克   白芍9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茯苓10克  泽泻9克   柴胡9克   黄连6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防风4克  炙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六) 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糟杂,纳呆食减,偶有恶心呕吐,口苦干,脉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0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枳壳9克 

大枣三个  甘草6克。

加减: 烧心,糟杂较重,脉弦细者,去黄芩,加肉桂9克。

(七) 痰热结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食后加重,剑突下有明显压痛,口干或口苦,舌苔白或黄白,脉浮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

瓜蒌30克  半夏9克  黄连3—9克  枳实9克。

加减: 胸满心烦,头晕者,加柴胡9克  陈皮9克  白芍9克。

(八)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反复发作,腰酸腰痛,天冷或劳累时发作严重,脉弦大或弦而尺脉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桂理中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9克  山药9克   肉苁蓉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九) 胃阴亏损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有烧灼感,夜间口干,吃辛辣或热药后疼痛加重,舌质红无苔或中心有剥脱,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  

 方药:一贯煎加减。

 百合15克   沙参15克   生地9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枸杞子9克 

川栋子9克  乌药9克。

加减: 胃脘痞满或兼便溏者,加味一贯煎:

 沙参12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川栋子9克  夜交藤9克  苍术12克  白术12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柴胡9克  三棱6克  莪术6克  薄荷3克。

(十) 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饭后胃脘即痛,拒按,口苦,便干,脉弦紧。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9克  槟榔9克  苍术9克  莱菔子9克  陈皮9克  二丑9克。

 加减:口苦,脉滑者,去二丑、莱菔子,加干姜1.5克  大黄4.5克

(十一) 胃热动血证

 临床表现:呕吐鲜红血或黑血水,胃脘胀痛,拒按,口苦,脉滑数。

治法:降逆和胃清热。

方药:旋复代赭汤加减。

代赭石15克  旋复花9克(布包) 半夏9克 黄连9克 白芍9克 吴茱萸3克。

 加减:呕血重者,加茅根30克  元参15克;少量呕血者,改为半夏泻心汤。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虚实、寒热夹杂证为多见,临床时必须善于按照胃脘部的症状,有无压痛, 口味。脉象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方法,仔细分辨虚实的多少,寒热比例,然后按照虚实,寒热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确的选择药物。并应在处方时作到补正不可壅滞,祛邪不可伤正,温阳不可助火,泻火不可损阳。

 

 

溃   疡   病

 

溃疡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和历代的不同认识,分别将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者,称胃痛或胃脘痛、心痛;泛吐酸水者,称吞酸或吐酸;脘中饥嘈或作或止者,称嘈杂;呕吐者,称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称反胃或翻胃。

辨证论治

 (一) 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加重或复发,饥饿时亦容易发作,食后疼痛减轻,食欲正常,舌苔白,脉弦缓或右脉弦大而左脉反缓。

治法:健脾温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8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生姜9克  大枣七个  良姜9克  炙甘草9克  红糖少许。

 加减: (1)脉大而紧者,加附子10—15克;

 (2) 胃脘满胀者,去附子、良姜,加木香9克,砂仁9克 元胡9克。

(3) 胃脘胀满, 夜间疼痛严重, 口干者, 去良姜, 加丹参l5—30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4)大便稀溏者,去生姜,加干姜9克  白术9克;

(5)胃脘偏于剑突下胀痛,拒按,便秘者,去良姜,加瓜蒌15—30克;

 (6)呕吐者,加半夏9—15克,陈皮9克;

 (7)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脉沉细弦者,改予十四味建中汤:

 黄芪15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半夏9克   麦冬9克 

肉苁蓉1 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三) 肝脾不和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满心悸,胃脘胀痛,口干,生气后疼痛加重,脉弦。

 治法:舒肝助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丹参30克  甘草6克。

 (三) 肝胃不和,实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有压痛,食后胀痛加重,舌苔白较厚,脉弦紧。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苍术15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大黄3克。

 (四) 肝脾虚寒,久郁生热,热伤阴液证

 临床表现:胃脘、胁下、脐部均疼痛,口干苦,尿黄,指冷,脉弦。

 治法:苦辛酸法。

 方药:乌梅丸加减。

 乌梅15克  细辛4.5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川椒9克  党参9克  干姜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当归9克。

 (五)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证

 临床表现:脘腹剧痛,手不可近,腹满呕吐,不能饮食,或腹中漉漉有声,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大建中汤加减。

 川椒9—12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饴糖30克(或红糖15克)(冲)。

 (六) 脾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五心烦热,夜间口干,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吃辛辣食物,或吃热药后疼痛加重,舌质嫩红,脉沉细弦或弦大。

治法:养阴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石斛15克  白芍15克  生地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川栋子9克  元胡10克。

加减:

夜间经常口干,吃热药引起口疮,吃凉药后疼痛加重者, 改用: 麦冬15克 

百合15克  白芍9克  乌药9克  党参9克  半夏9克  良姜6克。

(七) 脾虚湿盛,胃阴亏损,木郁失达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食欲不振,面色恍白,夜间口干,舌苔薄白,脉弦缓或虚而弦。

 治法:健脾燥湿,养阴舒肝。

 方药:加味一贯煎。

 党参10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三棱6克  莪木6克  薄荷3克。

(八)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观:胃脘冷痛,腰困腰痛,下肢酸困,脉沉细尺大或弦大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桂理中合六味地黄加减。

附子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生地9克  山药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加减: 夜间疼痛严重者,加元胡9克。

(九)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夜间剧烈疼痛,有时在睡觉过程痛醒,平常无所苦,脉沉细弦。

治法:活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3克    炮姜3克   元胡3克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没药3克 

当归6克  蒲黄6克  官桂3克  赤芍3克。

 

附:幽 门 不 全 梗 阻

 1.寒热夹杂,寒多热少证

 临床表现:胃脘持续疼痛,满胀,呕吐,口苦口干,脉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9克  半夏9克  干姜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2,脾虚不运,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呕吐频作,大便干或不干,胃脘隐痛或持续不断的疼痛,脉虚大或虚大而滑。

治法:健脾降逆。   

方药:大半夏汤加味。  

半夏15克  人参9克  生姜9克  蜂蜜30克。

用法:先煎三药,汤成,去滓,兑蜂蜜服。

3.寒饮蕴郁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呕吐,吐物以水涎为主,饮水后更容易呕吐,小便不利,舌苔白或黄白而润,脉弦紧。

治法:温中化饮。

 方药:五苓散加味。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泽泻10克   附子10克  甘草10克  白术10克  猪苓10克  茯苓10克  干姜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疼痛的辨证方法有:疼痛的特点、部位和药后反应。

  (1)疼痛的特点与部位:剑突下疼痛者,为痰实;脐、胃脘部均痛,为脾肾虚寒;胁下或偏于一侧者,为肝木克土或肝虚;隐痛者,为虚、痰、饮;剧痛者,为寒、实、瘀血;夜间痛作者,为瘀血、阴虚;胀痛者,为气滞;悸痛者,为虚寒、寒饮;吃冷食后痛作者,为虚寒;吃辛辣之饮食后痛作者,为阴虚、胃热;饮水后痛作者,为寒饮;劳累后痛作者,为虚;食前痛者,为虚;食后痛者,为实;秋冬痛作者,为虚寒;生气后痛作者,肝郁;疼痛由有规律变为无规律者,为虚中夹实、寒热互见等。

(2)疼痛与用药的关系:服温热药后痛作或不减者,为热或阴虚;与寒凉药后痛作者,为寒;与补益药后痛甚者,为实,积、痰;与攻下药后痛甚者,为虚寒。

 2.本病虚实、寒热夹杂证尤为多见,因此临床时必须详加区别,其分析方法是:自觉症状、脉象、腹部按诊相结合,以脉为主,例如:症见口苦、苔黄、口干:,脉见弦涩不调者,为寒多热少;脉见濡缓,按珍见压痛者,为虚多实少等。

(二)论治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按照疼痛的性质和所在的脏腑不同进行用药。

2.必须认真按照虚、实、寒、热的比例用药,不可见痛止痛,见呕止呕。

胃 神 经 官 能 症

 

胃神经官能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呕吐为主者,称呕吐;嗳气为主者,称嗳气;咽部异物感者,称梅核气;胸胁苦满,头晕心烦者,称郁证;便秘者,称便秘、大便难等。

辨证论治

 分别按厌食、嗳气、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的次序进行叙述。

(一) 厌食

 1。肝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心烦,胸胁苦满或串痛,口干,脉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加减: 胃脘痞满者,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紫苏9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甘草6克  口苦心烦者,加栀子6克。

2. 肝胃气逆证

临床表现:脘腹满胀,逆气上冲,时而晕厥,纳呆食减,肢冷,脉沉。

治法:理气降逆。

方药:四磨汤加减。

人参10克  乌药10克  槟榔10克  沉香10克。

3. 脾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面色恍白或消瘦,食欲不振,劳累或情绪不好时加重,胃脘及腹部满闷,暖气,劳累时口干,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资生丸加减。

 党参45克   茯苓30克   白术45克  山药30克  薏米23克   莲子30克  芡实23克   甘草15克  陈皮30克  麦芽30克  神曲30克  白蔻12克  桔梗15克  藿香15克  黄连6克  砂仁23克  扁豆23克  山楂23克。

用法:共为粗末,一日三次,一次9克,水煎服。

 (二) 暧气、呃逆

 1.肝胃气滞,湿郁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频频嗳气,烦躁,脉沉。

 治法:理气和胃,芳香化湿。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苏叶10克生姜10克  乌药10克  杏仁6克。

 加减: 口干,脉滑者,加黄芩3—9克。

 2. 脾胃虚寒,胃气上冲证

临床表现:每至傍晚、夜间即胃脘满胀,嗳气,甚或呃逆,食欲不振,情绪抑郁,脉沉。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

方药:四磨汤加减。

党参10克  槟榔10克  乌药10克  沉香10克  陈皮10克  砂仁10克。

3.肝胃气滞,逆气上冲证

临床表现:暖气频作或呃逆,胃脘微有痞满,脉沉。

治法:降逆止呃。

方药:旋复代赭汤加减。

旋复花12克   代赭石9克  党参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生姜9克

甘草3克  大枣二个。

加减: 脉滑,口干者,去大枣,加竹茹9克;

寒热夹杂者,加吴茱萸3克  黄连9克。

 4.气阴两虚,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暧气频作或呃逆,舌质嫩红,苔薄白,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和胃。

 方药:济生橘皮竹茹汤。

 竹茹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麦冬9克  枇杷叶9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个。

 加减: 若气虚较甚,加人参l0克,去党参。

 5.脾虚不运,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消瘦乏力,面色萎黄,脘痞纳呆,暖气频频,口干,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资生丸加减。

 党参l0克   茯苓10克  白术9克  扁豆9克  陈皮10克  山药9克  甘草6克   砂仁9克 薏米15克  桔梗6克  白蔻仁 9克  吴茱萸4克   黄连3克 

焦三仙12克。

6.瘀血阻滞,木郁犯土证

 临床表现:呃逆频作,久久不愈,胸胁疼痛,夜间口千,舌苔薄白,边有瘀斑,或舌质稍黯,脉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甘草6克   枳壳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川芎6克  牛膝15克  桔梗9克。

(二)  呕吐

1.肝郁犯土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或阵阵烦热,头晕心烦,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大枣七个。

 2.肝胃气逆证

临床表现:食后即吐,不恶心,脉稍滑。

治法:降逆止呕。

方药:旋复代赭汤加减。

  旋复花12克  代赭石30克  半夏15克  吴茱萸3克  黄连9克  生姜三片  陈皮9克。

3.气阴两虚,胃失和降证

临床表现:食后即吐,久久不愈,吐物无臭无味,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舌苔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止呕。

 方药:大半夏汤加减。

 半夏15克  人参9克  蜂蜜30克(另冲),生姜10克。

 4.寒饮蕴伏,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胃脘痞满,呕吐,吐物为水涎,脉弦紧。

治法:温中化饮。

方药:五苓散加味。

附子10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猪苓10克  甘草3克。

5.脾肾虚寒,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冲至胃则呕吐,时而呃逆,头热足冷,脉沉。

 治法:温脾肾,降逆气。

方药:四磨汤加减。

人参10克  乌药10克  沉香10克  槟榔10克  肉桂4克。

(四) 腹痛

1.肝郁犯土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即发生腹痛,其痛多在右胁、脐旁、少腹,或如针刺,或呈钝痛,甚或痛后轻度腹泻,脉沉弦。

 治法:舒肝助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防风3克。

2、      脾虚木乘证

临床表现:生气或情绪紧张时即腹痛,痛多在胃脘,舌苔薄白,脉右弦,左缓。

 治法:健脾抑木。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5克  当归9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2个。

 (五) 便秘、泄泻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即刻腹痛,其痛多在胁下、脐旁、少腹,痛后即泻,久久不愈,脉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陈皮10克

干姜3克   防风3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2。大肠气滞证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里急后重,大便秘结或时兼溏便,心烦易怒,生气后加重,脉沉。

治法:理气通便。

方药:润肠丸加减。  

陈皮9克  苏叶6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乌药9克 香附9克  甘草6克。

加减:  脉沉滑,加黄芩4.5克。

3。肝郁气滞,痰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满纳呆,失眠,便秘: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通便。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陈皮10克  干姜3克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的常见证和辨证要点:

 厌食:以肝郁气滞、脾虚不运者为多见,但中气不足、心脾俱虚者亦可出现。  

 嗳气、呃逆:以肝肺气郁、胃气上逆者为多见,其鉴别重点在脉象,即沉者,为气郁;寸脉大者,为肝胃气逆。

 呕吐:早期初发者,以肝邪犯土和胃气上逆者为多;病久者,脾胃虚衰,气阴俱伤者亦不少。

 腹痛:以肝木克土和脾虚木乘者较多,其鉴别重点在脉象,即两脉见弦或左弦者,为肝木克土;右脉弦,左脉缓者,为脾虚木乘。

 便秘:以肝肺气郁、大肠运化失职者为多见。

(二)论治

本病常用的治法,有以下几点:

厌食:肝郁者,治宜舒肝;脾虚者,必予健脾;阳虚者,必佐温阳;至于中气不足、气血俱虚者,亦应随其病所而治之。

 暧气、呃逆:有疏、降之别。疏者,疏其肝脾,苏叶为必用之药;降者,降其胃肝,沉香尤为重要。

 呕吐:初起者,宜降,代赭石、旋复花为主药;久病者,气阴必俱伤,大半夏汤当首选。

腹痛;肝郁者,非疏不解;脾虚者,非补不止。

便秘:气滞者,必予理气,陈皮、甘草为润便之良药。

 

 

食  道  憩  室

 

食道憩室,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吞咽困难者,称噎膈;胃脘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痛。

辨证论治

 (一) 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咽喉异物感,吐痰,有时口臭,偶而胸痛或无胸痛,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9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苏叶9克 

甘草9克  黄芩9克  瓜蒌30克。

加减;呕吐者,加半夏9克。

 (二)寒热夹杂,痰湿阻于中焦证

 临床表现:剑突下疼痛或胃脘部均疼痛,痞满,口干,脉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理气化痰。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枳壳9克  神曲9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大枣三个。

(三) 气虚痰滞,清阳不升,浊阴失降证

临床表现:吞咽困难,疼痛,胃脘痞满,恶心,胸胁及全身串痛,疲乏无力,舌苔白,脉虚而弦稍滑。

治法:益气舒肝,升阳益胃。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黄连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白芍9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防风3克  甘草3克  柴胡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四) 寒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吞咽疼痛,或吞咽时剑突下部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沉细。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小承气汤(李翰卿法)。

 附子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甘草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大黄3克。

(五)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胸骨后持续灼痛,吃辛辣食物后加重,夜间口干,舌质有紫斑或紫暗,脉沉。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丹参饮。

丹参30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六)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痛彻腰背,吃冷食后加重,腰酸,舌苔白,脉弦大或弦细尺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附子9克   肉桂9克   生地9克  山药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  炙甘草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的辨证方法与胃脘痛相同。

(二)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与胃脘痛相同。

 

 

十 二 指 肠 壅 积 症

 

十二指肠壅积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鲍独立病名。根据历代的不同认识和临床表现,分别将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痛;脘中饥嘈者,称嘈杂;呕吐者,称呕吐。

辨证论治

 (一) 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消瘦,食欲不振,胃脘胀痛,尤以食后为重,有压痛,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厚朴温中汤加味(李翰卿法)。

厚朴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草豆蔻9克  木香9克   干姜4.5克 

大黄3克  甘草3克  香附6克。

用法:一周服3—4剂。

(二) 寒热夹杂,热多寒少证

临床表现:反复呕吐,食后疼痛加剧,嘈杂,食欲甚差,脉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佐以和胃消食。

方药: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味。

党参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干姜9克  神曲9克  苏叶6克。

用法:服药时应频频少量服,不可一次服完。

(三) 脾虚不运,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消瘦乏力,面色恍白,胃脘满胀,暖气,糟杂疼痛,口苦干,舌苔白或黄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消食和胃。

 方药:资生丸加减。

 (四) 脾肾虚寒,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糟杂疼痛,消瘦,食欲不振,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脉弦尺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附桂理中丸加焦三仙。

 附子9克  肉桂9克   党参g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生地9克  山药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枳实9克   神曲9克   麦芽9克  焦山楂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辨证  

本病以寒热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其虚实寒热多少的鉴别,一般依据口苦口干的有无、

脉象、面色、腹部按诊等四个方面来决定。即:口苦口干者,为热;脉象弦紧者,为寒;  虚大者,为虚。面色恍白者,为气阴两虚;萎黄者,为脾虚湿盛或寒热夹杂;青而晦暗,为瘀血;黑色,为肾虚;黑面晦暗者,为肾虚兼湿热。腹诊按之痛者,为实;虚软者为虚。在确定比例时,要以脉象为主。

(二)论洽

在治疗寸,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寒热虚实多少的比例用药:即寒多热少者,宜温多寒少的配伍用药法;热多寒少者,宜寒多热少的配伍用药;虚多实少者,宜补多泻少;实多虚少者,宜泻多补少的用药方法。其次,虚证为主者,必须注意脏腑用药。实证为主时,务求祛邪不伤正。

 

 

胃   下   垂

 

胃下垂,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胃脘疼痛者,称胃脘痛;胃脘痞满者,称痞满。

辨证论治

 (一) 痰食不化,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坠胀疼痛拒按,下肢沉重,疲乏无力,休息平卧时好转,站久或劳累后加重,气短,脉虚大或虚大缓。

治法:补中益气,消食导滞。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   白术9克   苍术9克   党参9克   陈皮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大黄3克  炙甘草6克  干姜1.5克。

加减:腹痛不明显者,去枳实  厚朴  大黄  干姜  加当归9克。

(二)  肝胃不和,痰食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拒按,食后加重,饥饿时好转;纳呆食减,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而粘,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6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苍术15克  干姜1.5克  甘草3克  大黄3克。

(三) 脾胃虚衰,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疼痛,疲乏无力,全身串痛或关节肌肉疼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舌苔白或黄白,脉虚大或弦。

治法:升阳益胃。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黄连3克  半夏10克  甘草3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防风4克   羌活4克   独活4克 

柴胡6克  白芍9克  生姜四片  大枣四个。

(四)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拒按,食后胀痛加重,消瘦乏力,舌苔白,舌质暗或有瘀斑,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消食导滞。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1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莱菔子10克  砂仁10克。

 

 

胃部手术后远期并发症

 

(一)残胃排空减弱

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胃脘痞满,心烦心悸,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5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大枣五枚。 

加减: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

 2.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胃脘痞满,有时有悸动感,恶心,口干口苦,舌苔白,脉弦涩不调。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10克  半夏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枳壳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五枚。

 3.脾虚食滞证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胃脘痞满,食后加重,口干,大便时稀溏,舌苔白,脉濡缓。治法健脾消食。

 方药:资生丸加减。

人参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扁豆10克   陈皮10克   山药15克  甘草3克   莲子10克  砂仁10克  薏米10克  桔梗6克  藿香6克  焦三仙各6克  芡实9克  黄连3克  白蔻仁10克。

(二)小肠输入襻梗阻

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积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头晕心烦,胃脘满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舌苔白或黄白而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陈皮10克   莱菔子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5克  干姜3克  大黄3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加减:  恶心呕吐严重者,加苏叶3克。

 2.肝胃不和,湿郁不化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食少纳减,腹满隐痛,便溏恶心,面色萎黄,舌苔白或黄白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健脾燥湿。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厚朴9克  陈皮10克  苍术15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五个  焦三仙各15克。

  1.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隐隐作痛,纳呆食减,泄泻,腹部悸动,脉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9克   半夏9克   肉桂9克   厚朴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炙甘草9克  大枣五个  焦三仙各10克  莱菔子9克。

(三) 餐后综合征

辨证论治

1.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上腹部烦热不适,痞满纳呆,恶心呕吐,嗳气肠鸣,口苦口干,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10克   半夏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2.脾阳不足,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腹部悸动,烦热上冲,心悸,头晕,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5克  桂枝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3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3. 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腹部悸动,心悸时作,逆气上冲,颤抖,头晕,面色苍白,冷汗时出,指趾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心肾,化水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肉桂9克  龙骨6克  牡蛎6克  人参6克。

4.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中,益气养血。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

黄芪15克   川芎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麦冬9克  半夏9克  肉苁蓉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胃下垂虽然中气下陷者比较多,但兼实证者亦不少,因此当认为其是虚证时,必须注意夹有的实。

  (二)论治

  在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脉象虚大者,气虚下陷为主,治宜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2.脉弦滑者;肝胃不和为主,治宜舒肝和胃为主,如:柴平汤。

 3。胃脘有压痛者,必须给予消食导滞。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里急后重,便利脓血者,称痢疾;便血者,称便血。

辨证论治

 (一)热痢伤血证

临床表现:下痢脓血,以血为多,里急后重,腹痛,发热,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15—30克  秦皮10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金银花10克。

加减: 效果较差者,加刘寄奴9—15克。

(二) 久痢伤阴证

临床表现:慢性发病,便血,腹痛,五心烦热,脉沉细弦。

治法:养阴止痢,佐以苦辛。

方药:驻车丸加减(李翰卿法)。

白芍9克   阿胶9克(烊化)  椿根皮9克   焦山楂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干姜3克

(三) 脾虚不掇证

临床表现:腹痛,便血口苦,指冷,脉沉细。

治法:健脾摄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

阿胶(烊化)10克  黄芩10克  生地10克  白术10克  附子10克  炙甘草9克  伏龙肝30一60克(先煎,用此水再煎药)。

(四) 肝郁脾虚,血络瘀滞证

临床表现:两胁串痛,少腹疼痛,甚或有包块,头晕心烦,便血,里急后重,脉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活血止血。

 方药:逍遥散加味。

柴胡6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干姜1.5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灵脂炭9—15克  止血神效丸6克(另服)。

 (五) 寒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腹部冷痛,拒按,里急后重,便血时作时止,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味(李翰卿法)。

 附子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枳实9克 木香9克 山药30克  莲子15克  大黄3克  止血神效丸9克(另服)

 用法: 3—7日一剂。

 (六) 脾虚食滞证

临床表现:便利脓血以血为主,里急后重,纳呆食减,乏力神疲,面色萎黄,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止血活血。

方药:资生丸加减。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扁豆10克  陈皮10克   山药15克  甘草3克  莲子10克   砂仁10克    白蔻仁10克   桔梗6克   焦山楂10克  焦神曲10克   干姜3克   大黄3克   芡实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在辨证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程:短者,以大肠湿热为主;久者,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者为多见。

 2.脏腑经络:如少腹一侧痛者,为肝郁脾虚等。

 (二)论洽

 在处方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证的用药比例。

 2.应用理中大黄汤时,必须3—7天一剂,否则正气损伤,病必难除。

 

 

局 限 性 肠 炎

 

局限性肠炎,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重点不同,分别将腹痛为主者,称腹痛;泄泻为主者,称泄泻。

 辨证论治

(一)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右下腹剧烈疼痛,泄泻,泄后痛减,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  枳实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克  大黄6克  白芥子3克。

 (二) 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右下腹疼痛,痛即泄泻,泄后痛减,心烦急躁,脉弦细。

 治法:健脾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干姜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寒热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处方用药时,必须按照虚实寒热的不同比例进行配伍。另外,还应注意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如;少腹疼痛。泄泻者,为肝木克土之泄泻,治宜舒肝助脾,防风配白芍、白术和柴胡配白芍、白术为较好的配伍方法。

 

 

结  肠  功  能  紊  乱

结肠功能紊乱,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腹痛为主者,称腹痛;泄泻为主者,称泄泻。

辨证论治

 (一) 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肠鸣腹痛,里急后重,泄泻,大便中有粘液,脉沉。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汤加味。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莱菔子9克 木香9克  大黄3克。

用法:  3—4日一剂,不可每日一剂。

 (二) 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腹痛泄泻,口苦,脉弦。

 治法:温中健脾,佐以苦寒。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9克  半夏9克  肉桂9克  千姜9克  党参9克 炙甘草9克 大枣三个。

 (三) 寒热夹杂,热多于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隐痛,时而肠鸣,  口苦干,  脉滑稍数。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10克 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四) 肝脾不和,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左下腹痛胀,头晕心烦,便秘或腹泻,脉沉弦。

治法:健脾舒肝。

方药:消遥散加减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加减: 心烦较重者,加黄芩9克。

(五) 肝胃不和,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左下腹疼痛,便秘或溏便,头晕心顺,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舒肝和胃,消积导滞。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焦神曲9克  焦麦芽9克  焦山楂9克  大枣三个。

加减: 大便不畅者,加大黄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辨证要点:除一般的症状和脉象外,要特别注意疼痛的部位,如:脐腹痛,为脾胃虚寒;少腹或一侧腹痛, 为肝木克土;腹痛即泄,泄后痛减,为食积或脾虚木乘。   

 2。常见证候:以寒多热少,虚多实少证为多见。

 (二)论治

 1。注意处方时的用药比例:例如:虚多实少,寒多热少证,宜补多于泻,温多于寒的用药方法。  

2.攻积时的方法:寒积不化者,应予攻下,但下之宜缓不宜急,宜数日一剂,不宜连续服药,以防正气受损,病反难除。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症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久泄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寒热夹杂,热多寒少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消瘦,口苦口干,或时见口舌生疮,肠鸣泄泻,或时而呕吐,手心热,舌苔白或黄白,脉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二) 寒热夹杂,寒多热少证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脐腹疼痛,肠鸣泄泻,口苦口干,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质淡暗,脉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汤加减。

黄连9克  肉桂9克干姜9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大枣五个  甘草6克。

 加减: 手足厥冷者,去半夏,加附子9克。

(三) 脾虚食滞,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消瘦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一日数次,  口干,舌苔黄白或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佐以苦辛。

方药:资生丸加减。

 党参9克   白术9克   扁豆9克   陈皮9克   莲子9克  砂仁9克  桔梗9克  焦神由9克    焦麦芽9克    焦山楂9克   莱菔子9克    木香9克   山药15克  薏米15克  干姜3克  黄连3克  茯苓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辨证要点:胃脘有无压痛是辨有无实滞的关键,脉象是鉴别寒热多少的关

键。  2。常见证:本病以虚实寒热夹杂证为多。  

(二)论治  

 1 注意处方时的用药比例:即虚多实少者,宜补多于泻;寒多热少者,宜温多于寒。

 2.加减药物:手足厥冷者,附子为必用之药。

 

 

肝    硬   化

 

肝硬化,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肝脾肿大者,称症瘕;腹水腹胀者,称臌胀或单腹胀。   

辨证论治

(一) 肝脾肿大

1.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腹满腹胀,午后加重,纳呆食减,疲乏无力,下肢沉重,脉濡缓或沉弦缓。

 治法:健脾祛湿,理气和胃。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茯苓10克  藿香10克   苏叶9克   陈皮9克 

生薏米9克  白术9克  滑石9克  白蔻仁9克  竹叶9克。

 2.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虚湿困证

临床表现:腹满腹胀,胁痛纳呆,午后腹胀加重,五心烦热,疲乏无力,口干口苦,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燥湿健脾。

 方蓟: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1 5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夜交藤3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生地10克  黄精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加减: 腹胀较重者,加莱菔子10克  砂仁10克。

3.阴阳俱虚,湿热发黄证

 临床表现:面色青黑晦暗,黄疸,五心烦热,口苦口干,尿黄尿赤,脉虚大或虚缓。

治法:阴阳双补,利湿退黄。

 方药:首乌黄精汤。

 何首乌30克  淫羊霍30克  黄精15克  茵陈30克。

 加减:

身痒较重者,加秦艽9克 荆芥9克;痛胀较重者,加三棱6克  莪术6克。

4.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精神、食欲均正常,肝脾肿大而硬,腹肌紧张,脉弦涩不调。

 治法:活血祛瘀,软坚散结。

 方药:甲牡汤。

 三棱9克  莪术9克  鳖甲15克  牡蛎15克  肉桂3克  鸡内金9克。

 用法:共研细末,一日二次,一次6克。

 (二) 腹水

 1.湿热蕴结,脾胃气滞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按之较柔软,尿少,舌苔白,脉沉弦滑。   

治法:理气除湿,清热利水。

方药:大橘皮汤加减。  

 陈皮15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肉桂9克  白术9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茯苓9克  滑石20克  甘草4克。

 2.湿热不化,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面色微青,口苦口干,脉弦滑。

 治法:燥湿清热,活血利水。

 方药:苍牛防己汤

 苍术30—40克  白术30克  川牛膝30克  怀中膝30克  防己60克。

3.水湿积聚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按之较硬,服利水药无效,脉沉。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用法:共研细末,枣泥为丸,每丸1.5—3克,早饭后服一丸。

或: 大蟾蜍一个  砂仁9克。

用法:剖开蟾蜍,去肠杂,将砂仁置其中,焙干,研末,—次服。

 4.阴阳俱虚,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面色青黑晦暗,黄疸,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腹胀腹水,尿少尿赤,脉虚。

 治法:阴阳双补,理气行水。

 方药;乌精茵陈汤加减。

 (1) 茵陈20克  淫羊霍30克  何首乌30克   黄精15克  腹皮9克  香附9克  肉桂1.5克  黄柏9克  知母9克。

 (2)苍牛防己汤。

 用法:两方交替服用。

5.气阴两虚,水湿停滞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面色弦白,腹胀腹水,下肢轻度浮肿,舌光无苔,脉虚大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行水。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肉桂6克。

苍牛防己汤  

 用法:两方交替应用。

6.气血俱虚,气滞血瘀,水湿泛滥证

 临床表现:面色秽黯,消瘦,腹胀腹水,尿少,下肢浮肿,舌苔白,边有瘀斑或无瘀斑,脉虚大弦。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利水。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克   人参1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苍术30克  白术15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夜交藤30克  防己3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症瘕的辨证:本病以虚实寒热夹杂证为多见。其鉴别方法是:以脉辨虚实,以舌苔舌质辨寒热。 

 2。腹水的辨证: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其方法是:以脉象辨虚实,以面色辨病位,以舌苔舌质辨寒热。

 (二)论治

 1.症瘕的治则:本病虽然应以活血消症为主,但因其常常表现为虚多实少,故处方时,常常必须在补益的基础上去活血消症。

 2。腹水的治则:腹水,按之柔软者,治宜理气行水;按之硬者,治宜攻逐;但面色青黑、晦暗者,必予补益;舌质嫩红无苔或舌质红绛或中心有剥脱者,治宜佐用养阴活血;面色净而明润,舌质淡,苔薄白者,治宜温阳利水。

 

 

胆 道 蛔 虫 症

 

胆道蛔虫症,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腹痛阵作,吐蛔、噘冷者,称蛔厥;胁肋疼痛者,称胁痛;腹痛者,称腹痛等。

辨证论治

 (一) 肝寒凝结症

临床表现:胁下绞痛,逆气上冲,痛彻肩背,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肝散结。

 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味。

 大黄5克  附子12克  细辛6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用法:可一日两剂,分四次服,痛止后减量服用。

 (二) 肝寒凝结,肝阴受损证

 临床表现:脐腹、右胁、胃脘阵发性绞痛,逆气上冲,恶心呕吐,口干心烦,四肢厥冷,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苦辛酸法。

 方药:乌梅汤。

 乌梅18克  细辛6克  桂枝10克  党参10克  附子10克 川椒10克 干姜10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当归10克。

(三) 脾虚虫动证

 临床表现:腹痛不止,呕吐,虽用乌梅汤等亦无效,  脉沉细。

 治法:甘缓和中。

 方药:甘草粉蜜汤。

 甘草15克  大米20粒  蜂蜜30克。

 用法:先煎二味,汤成,兑蜂蜜服。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寒热夹杂证为多见,因此乌梅汤、大黄附子汤恒见有效,但若脾土大衰时,应用上方常常无效,可服甘草粉蜜汤治之。

 

 

胆   囊   炎

 

胆囊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胁痛者,称胁痛;胃脘痞满者,称痞满;胃脘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胃痛;黄疸者,称黄疸。  

辨证论治

 (一) 肝胆郁热,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并向右肩背放射,寒热往来或无明显寒热,黄疸或无黄疸,口苦口干,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泄肝热,疏散表邪。

 方药:推气散加减。

 枳实10克  前胡10克  山楂15克  钩藤15克 甘草3克  陈皮5克  葛根10克  桔梗9克  枸杞子10克。

加减:

寒热往来,高热者,加葛根至30一50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9克、生姜9克;口苦,舌红者,去前胡、桔梗,加生地10克  白芍10克  石斛10克。

(二) 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上腹剧痛,拒按,恶心呕吐,寒热往来,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24克  枳实15克 郁金15克 白芍15克 黄芩15克 木香10克 大黄3~9克。

(三) 寒热夹杂,久伤阴分证

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时而脐腹绞痛,黄疸或有或无,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或薄黄,脉沉细或弦或弦紧。

治法:苦辛酸法。

方药:乌梅丸加减。

乌梅30克  细辛6克  川椒9克   桂枝9克   党参9克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当归9克  瞿麦30克  篇蓄30克。

(四) 湿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右胁疼痛,胃脘轻度压痛,脘痞纳呆,舌苔黄白腻,脉弦缓。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枳实15克   郁金15克   金钱草60克   篇蓄60克  焦山楂30克 

大黄6克  芒硝1.5克  木香9克  陈皮9克  神曲9克

(五) 肝胃不和,食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痛,食后加重,心烦懊侬,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越鞠保和丸加减。

 川芎10克   苍术15克  香附12克  栀子10克  神曲10克  焦山楂30克 

麦芽15克  莱菔子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六) 肝胃阴虚,木郁失达证

临床表现:胁痛久久不愈,腰酸腰困,口干,舌苔白,脉弦细尺大。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舒肝。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生地10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枸杞子10克  木瓜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柴胡9克  薄荷3克。  

(七) 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尤其是剑突下、右胁下)疼痛,压痛,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陷胸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6克   黄连4克   枳实10克  瓜蒌45克 

生姜三片。

(八) 寒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脘腹剧痛,拒按,指厥,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合小承气汤。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大黄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时的要点是:一疼痛的部位,二脉象,  三其他症状。

 1。疼痛的部位:仅见胁痛者,为肝病;脐腹、胁下均痛者,为肝脾同病;腰、胁俱痛者,为肝肾同病;剑突下疼痛者,为痰实;压痛明显者,为实。

 2。脉象:弦脉,为肝、寒;弦滑,为痰热;紧,为寒;细数,为阴虚;沉为气郁。

症状:可参考其他章节。

(二)论治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治法:有表证者,当解表:里证者,当攻里;半表半里者,当和解。

 2。注意用药时的缓急:解表时宜急宜大剂,攻里时宜小宜缓剂。症状严重时治宜急,症状较轻微时治宜缓。

 

 

急  性  胰  腺  炎

 

急性胰腺炎,中医没有完全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将上腹疼痛者,称胃脘痛或心痛。

辨证论治 

(一) 寒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突然剧痛不止,拒按,呕吐或有或无,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1)一把抓。

 (2)大黄附子汤加味。

 大黄3—6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细辛6克  附子9克。

用法:先即刻服一把抓一包,然后再服大黄附子汤加减方,昼夜兼进,四小时一次,疼痛减轻后,再改为一日一剂。

简易法:  用手提拿膈俞部的一条反应物,有止痛之效。

 (二) 实热结滞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脘腹剧痛,拒按,脉弦滑或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枳实12克 白芍12克  千姜3克  大黄9克。

 加减:全腹胀痛,拒按者,加白芥子9克  败酱草30克。

(三) 中气不足,寒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钝痛,拒按,有时可扪及包块,纳呆食减,疲乏无力,面色萎黄,消瘦,脉沉细缓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温中,消导积滞。

 方药:补中益气合小承气汤。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陈皮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干姜3克  大黄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以实为主的疾病,但有寒、热之别。寒实者,宜用温下;实热者,宜用寒下。其鉴别方法是脉象,即弦紧者,为寒实,用药时,必予干姜、附子、大黄;弦滑、弦数者为热,用药时,应予枳实、大黄、黄连等。

 

 

慢  性  胰  腺  炎

 

慢性胰腺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者,称胃脘痛;痞块者,称痞块、症瘕;慢性腹泻者,称久泻。

辨证论治

 (一) 脾胃虚寒,积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拒按,食后加重,有痞块或无痞块,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一日数行,脉沉弦。

 治法:健脾温中,消食导滞。

 方药:附子理中合小承气汤。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大黄3克。

(二) 中气不足,寒实停滞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胃脘疼痛,拒按,食后加重,有痞块或无明显痞块,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正常,脉虚大而紧。

治法:补中益气,温中导滞。   

 方药:补中益气合小承气汤。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甘草6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大黄4克  干姜3克。

用法:若药后泄泻较重,可改为2—3日一剂。

 (三)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脉弦大紧或弦细尺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理中合六味地黄汤。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10克 

生地10克  山药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枳实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一个虚实、寒热夹杂证,辨证时,必须注意区别寒热、虚实之间的比例各占多少,在治疗时,必须注意寒热虚实的刖药比例,在应用大黄时,只可小量缓消,不可大泻大下。

 

 

腹    泻

 

腹泻,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统称为泄泻。其中又因症状表现的不同,分别将里急后重,便利脓血者,称痢疾;急性吐泻并作者,称霍乱。

辨证论治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分别从下列十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发热、腹泻

l。风寒客表,内伤脾胃证

临床麦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满泄泻,舌苔薄白,胁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佐以燥湿。

 方药:人参败毒散加味。

党参9克   茯苓9克   苍术12克   桔梗9克  枳壳9克  柴胡9克 

前胡9克  羌活9克  独活9克  川芎9克  生姜9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2.少阳兼脾湿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或呕吐,腹满泄泻,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和解燥湿止泻。

方药:柴平汤。

 柴胡9-15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苍术15克 厚朴12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大枣三个。

加减: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李翰卿法)。

3.暑湿犯胃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头身酸痛,恶心呕吐,泄泻,舌苔白,脉洪大或濡缓。

 治法:祛暑解表,燥湿和胃。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苏叶9克  桔梗9克  党参9克 

苍术9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4.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观:高热泄泻,口苦口干,甚至项强,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茹: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30克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甘草9克。

5.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发热,午后加重,大便溏泻,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芳香化湿,利湿清热。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蔻仁9克   藿香9克   茵陈9克   菖蒲9克  黄芩9克   连翘9克 

木通6克  滑石15克。

6.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腹胀腹痛拒按,或腹胀大,肝脾肿大,大便稀溏或泄泻,舌苔黄白,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  枳实9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  白芍9克  大黄3—9克。

 (二) 呕吐、泄泻

1.少阳脾湿证

 临床表现:呕吐泄泻,胃脘满胀,胸满心烦,口苦口干,寒热往来,舌苔白,脉弦。

 治法:和解燥湿止泻。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陈皮9克   苍术15克 

甘草6克  茯苓15克  生姜三片  人枣三个。

 2.寒热结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痛,恶心呕吐,泄泻,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枳壳10克 

甘草6克  大枣三个。

 加减: 脉弦者,去黄芩,加肉桂9克。

 3.暑湿犯胃证

临床表现、夏季急性发病,呕吐泄泻,腹痛,舌苔白,脉濡或沉紧。

 治法:芳香辟秽。

 方药:(1)六和汤加减。

藿香9克   厚朴9克   砂仁9克   半夏9克  木瓜9克   茯苓9克  

丁香9克  焦三仙各9克。

 (2)射雄丸  用法:一次3克。

 (三) 急性水泻

 1.水湿偏渗证

临床表现:突然泄泻如稀水,一日十几次至数十次,小便少,舌苔白,脉缓或弦紧。

 治法:燥湿分利。

 方药:胃苓汤加减。

 苍术15克   陈皮9克  肉桂9克  厚朴9克,  白术9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茯苓9克  车前子(布包)9克。

 加减: 腹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  莱菔子9克。

 2。寒邪直中证

临床表现:突然脘腹冷痛,水泻,四肢厥冷,舌苔白质暗,脉沉迟或沉微。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苍术9克  炙甘草9克。

    加减: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

    (四) 腹胀、泄泻

    1。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口苦口干肠鸣泄泻,脉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9克  半夏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甘草6克  大枣三个  苍术12克。

    2.湿郁不化,肝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腹满便溏,  一日3—4次,纳呆食减,五心烦热,心烦易怒,皮肤干燥,眼干,舌红而痛,脉弦缓。

    治法:芳化水湿,酸甘化阴。

    方药:缩脾饮加减。

    藿香10克  砂仁10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生白术10克  连翘10克  半夏10克  木瓜10克  乌梅10克  茯苓10克。

    3. 寒湿郁久化热证

    临床表现:腹胀大疼痛,泄泻,口干,手心热,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温中,佐以利湿清热。

方药:大橘皮汤。

肉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陈皮9克 

木香9克  焦槟榔9克  滑石15克  甘草6克。

4.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腹满腹胀,水肿泄泻,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或呈水滑,脉沉。

 治法:温阳理气,健脾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苍术9克  木瓜9克  木香9克  大腹皮9克  草豆蔻9克  干姜9克  厚朴9克  甘草6克。

 5. 寒凝气滞,脾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腹胀肠鸣,泄泻,吃冷性饮食或遇冷时腹痛,舌苔白,脉沉细缓。

治法:健脾温中,理气燥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半夏9克   陈皮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砂仁9克  藿香9克  木香9克  茯苓9克  肉桂9克  炙甘草9克。

 6.食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痛,食后加重,泄泻,大便酸臭,五心烦热,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槟榔四消丸。  用法:一日一次,一次6克。

 (五) 腹痛、泄泻

 1。寒邪直中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腹痛泄泻,甚或呕吐,舌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射雄丸。 用法:一次3克。

2.脾胃虚寒,心肾阳衰证

临床表观:泄泻如注,脘腹绞痛,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微。

治法:温中健脾,回阳救急。

 方药:附子理中汤。

 附子10克  人参10克  干姜10克  白术19克  炙甘草10克

 3.积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腹痛泄泻,便下黄粘而热,食后腹痛加重,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泻下积热。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枳实9克  大黄9克  黄芩9克  槟榔9克  神曲9克 木香9克。

 4.上热下寒,寒多热少证

临床表现:脘腹满痛,纳呆食减,泄泻,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黄连。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9克。

 5. 脾胃虚寒,积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脐腹冷痛,胃脘满胀,有压痛,泄泻,舌苔白,脉沉。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味。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大黄9克。

 用法:隔日一剂。若药后腹痛加重,停药3—7天,再服第二剂,不可连续服药。

 6.少阳兼里实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痛拒按,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口苦咽干,大便溏泻,脉弦滑。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黄苓9克  枳实9克  木香10克  大黄6克。

7.肝木乘土证

临床表现:胁痛,或脐腹一侧疼痛,或一侧少腹疼痛,痛而即泻,泻后痛减,生气时诸证加重,舌苔白,脉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味。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防风3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8.热积肠胃证

临床表现: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大便黄粘而臭,脉滑数

治法:苦寒泻热。

方药:香连丸加味。

木香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槟榔9克  白芍9克。

9.热结旁流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大便如稀水状,色青而极臭,舌苔黄干,脉沉实。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枳实30克  厚朴30克  大黄30克  莱菔子30克  芒硝15克(冲)。

 (六) 泄泻,便如不消化之残渣

 1.食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泄泻,大便如食物之残渣而酸臭,腹满腹胀,五心烦热,舌苔黄白而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枳实9克   木香9克 10克  莱菔子9克  陈皮10克  神曲10克  焦麦芽10克  焦神曲10克  大黄3克。

 加减: 脉濡缓,纳呆食减者,健脾消食,健脾丸加减:

 党参10克  白术10  枳实10克  陈皮10克  焦山楂30克  焦麦芽10克  焦神曲10克  扁豆9克  山药15克。

2.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大便呈不消化状,兼有白色粘液,泄泻不爽,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温脾汤加减。

附子9克   党参9克   干姜9克   木香9克   枳实9克  莱菔子9克 

木香9克  大黄3克。

 用法:隔1—3日一剂,以每日大便二次,便时稍爽快为度。

(七) 泄泻,大便呈粘液状

1,积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状,一日数次,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槟榔四消丸。

2.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脐腹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状,一日数次,指趾厥冷,脉沉细缓或沉细弦。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温脾汤加减。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焦槟榔9克  大黄3克。

用法:一周一剂,不可多服。

 3.肾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大便一日l0至数十次,便而不爽,腹冷,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硫黄0.3克  山药60克(研末,为粥服)。

4.大肠不固证

临床表现:便利脓血,一日十几次,有时大便失禁,脉沉细缓。

 治法:固涩止泻。

 方蓟:桃花汤加减。

 赤石脂45克(研末,冲服)  干姜6克  甘草6克。

 5.痰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时泻时止,或多或少,便如胶粘蛋白,肠鸣,或两胁攻刺疼痛,脉弦滑。

 治法:化痰消积。

 方药:二陈汤加味。

 陈皮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海浮石9克  南星9克  木香9克  枳实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八) 泄泻,便利脓血

 1.湿热下利,热多于湿证  

 临床表现:便利脓血,血多脓少,里急后重,腹痛,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3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0克   地榆10克  血见愁30克。

 2.  阴虚湿热夹胃寒证

临床表现:便痢脓血,以血为主,脐腹冷痛,五心烦热,脉沉弦。

 治法:养阴化湿,佐以温中。

 方药:驱车丸加味。

 黄连10克  阿胶10克(烊化)  干姜10克  当归10克  椿根皮炭15克。

 3.大肠不固证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兼脓血,甚或失禁,脉沉细。

治法:固涩止泻。

方药:桃花汤。

赤石脂45克  干姜3克  粳米45克。

4.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便利脓血,脓多血少,脐腹冷痛,指趾厥冷,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减。

附子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甘草9克  大黄4.5克。

 加减: 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9克  木香9克.

用法:一周一剂。

 (九 )泄泻、里急后重

 1.湿热下利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腹痛里急后重,便利脓血,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导滞

 方蓟:芍药汤加减。

白芍12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当归9克  马齿苋30克  大黄4.5克。

2.湿热下利,热多湿少证

 临床表现;里急后重,便利脓血,血多脓少,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见前)。

 3.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里急后重,下利呈黏液脓冻状,腹痛或有或无,脉沉细。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理中汤加味。

附于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大黄3克。

4.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小腹、肛门坠胀,劳累时加重,大便稀溏,脉虚缓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升麻6克   柴胡6克  黄芪16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枳壳9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十) 黎明泄泻

1.肾虚不固证

临床表现:每至五更则肠鸣腹痛,痛而即泻,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涩。

 方药: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15克  吴茱萸9克  肉豆蔻9克  五味子9克  山药30克。

加减:

指趾厥冷,腹痛较重,脉弦大紧者,加附子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2.寒热交结证

 临床表现:黎明即泻,但白天亦泻,胃脘痞满,口苦口干,脉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9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枳壳9克  焦神曲9克  焦麦芽9克  焦山楂9克 大枣三个  甘草6克

 加减: 脐腹疼痛,脉弦者,去黄芩,加肉桂9克。

 3. 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黎明前泄泻,大便呈不消化状,兼有少量粘液,脐腹有压痛,脉沉细。

治法:温中导滞消积。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减。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木香9克  大黄3克。

 用法:一周一剂。

 4.肝木犯土证

 临床表现:胁痛绵绵,痛连少腹,失眠心烦,每至黎明前即少腹满胀泄泻,脉弦或弦数。

治法:舒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加减: 脉弦数者,加丹皮10克  栀子10克。

(十一) 食后即泻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现:食后不久即胃脘满胀,继而肠鸣泄泻,泄后腹胀好转,舌苔白,脉沉细或濡缓。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四神丸加减。

 党参9克  白术9克  山药30克  五味子9克   肉豆蔻9克   补骨脂9克

 益智仁9克

2.食滞不化,郁而化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食后加重,继而泄泻,口干口苦,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燥湿清热。

 方药:楂曲平胃散加减。

 苍术15克  厚朴12克  陈皮9克   甘草9克  焦神曲15克  焦山楂15克  黄连9克  焦栀子9克。

3.湿热蕴郁证

临床表现:素嗜酒肉,每次饮酒后即泄泻,脉滑。

治法:燥湿清热。

方药:葛根平胃散。

葛根10克  木通10克   枳壳10克  神曲10克   焦山楂15克  黄连6克  苍术15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十二) 大便稀溏

1.脾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一日数次,久久不愈,胃脘痞满,食纳较差,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补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木香9克 藿香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山药30克。

加减:

 胃脘无痞满感者,参苓白术散;舌苔黄白而厚,纳呆食减,胃脘胀痛者,宜资生丸。

 2. 脾虚不运,久泄伤阴证

临床表现:久泄不止,大便微溏,一日数次,舌质红而无苔,或舌红而痛,脉细数。

 治法:健脾止泻,养阴生津。

 方药:缩脾饮加减。

 草豆蔻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山药12克  扁豆9克   乌梅9克 

木瓜9克  白芍9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泄泻的辨证,大致可从发病的时间、大便的形状、颜色和腹痛的特点、发热的特点、里急后重,以及食欲、口味等方面去分析。

1.发病的时间:急性泄泻,多因湿、热、寒;慢性腹泄,多因虚和积。夏季泄泻,多因暑湿、湿热。冬季泄泻,多因寒。五更久泻,多因脾肾阳虚。饭后即泻,多为脾虚食积。

2.大便的形状和颜色:大便稀溏,无脓血及里急后重者,称泄泻;有脓血者,称痢疾。急性泄泻,粪色黄而奇臭,为实火。暴泻如注,便如稀水,或为暑湿,或为寒邪直中。泻下黄沫,兼有里急后重,为积热。泻下时,硬块和稀水混杂,为食积化热。便如鸭溏之状,不臭,为寒积。便如白色蛋白者,为痰积。便如黑水,腹痛,为脾胃虚寒不能摄血。腹胀痛,大便为青黑稀水,为热结旁流。便色污秽,为湿热脏毒。久泄,便溏不臭,为脾虚。

3.腹痛的特点:泄泻,无腹痛,为水湿、脾虚湿盛;脐腹冷痛为寒积;胃脘疼痛,拒按,为积、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不久又痛,痛而又泻,肛门灼热,为火热;腹痛绵绵,小便黄赤,为积热;肠鸣有声,便下不爽,为痰积;胁下,或脐之左右,或一侧少腹疼痛,痛即泄泻,泄后痛止,为肝木克土。

4。里急后重:腹部坠胀,里急后重,大便不爽,为大肠气滞;小腹坠胀,里急后重,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为中气下陷。

5。食欲和口味:口淡乏味,为脾虚、胃寒;口苦口干,为胃热。恶闻食臭,为湿浊犯胃、脾虚。

6.发热特点: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者,为风寒客表;寒热往来,为邪入少阳或邪入膜原;发热、汗出,为伤暑;午后发热,为湿热、积热、痰热。

(二)论治

治疗本病时,一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急性泄泻,治宜急;久泻而虚中夹实,治宜缓,否则,泻必伤正,补宜留邪。

 2。虚中夹实者,治宜补消同施;寒积不化者,治宜温中导滞,其服药方法,以一周一剂为佳。

 

 

便    秘

 

便秘,中医统称便秘、大便难。其中实热便秘,又称大便燥结。

辨证论治

(一)发热、便秘

1.表里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全身酸痛,大便干而数日不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解表攻里。

 方药:桂枝大黄汤。

 桂枝12克  白芍24克  甘草10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二枚 大黄6克。

 2. 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胀痛,拒按,寒热往来,大便秘结,口苦口干,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24克  半夏9克  枳实9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大黄6—9克。

3. 阳明府实证

临床表现:身热或日晡潮热,腹胀便秘,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或沉滑。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大承气汤。

 枳实15克  厚朴15克  大黄15克  芒硝15克(冲)

 加减:

脉洪大,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5克,大黄、芒硝各减至6克;舌绛、神昏者,加犀角9克(先煎)  黄连9克。

  4.津虚舟停证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盗汗或不盗汗,便秘,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便。

  方药:增液汤。

  生地15—30克  麦冬15—30克  元参15—30克。

  加减: 便秘较重者,加大黄3—9克  芒硝3—9克。

  (二) 腹胀或腹痛、便秘

  1.脾胃虚寒,实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饥饿、食后均疼痛满胀,有压痛,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苔白,脉弦大,右大于左,或弦紧。

治法:健脾温中,佐以润下。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5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当归9克  生姜9克   甘草9克  瓜蒌30克  大枣七个。

2.脾胃虚寒,大肠结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拒按,食后疼痛加重,便秘,舌苔白,脉沉弦细。

 治法:温中健脾攻下。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小承气汤。

 附子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大黄6克。

3.痰热互结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痰散结攻下。

 方药:陷胸、承气合方。

瓜蒌30克  半夏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黄连9克  大黄15克。

 4.下焦蓄血证

 临床表现:小腹冷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白,脉沉涩或弦涩不调。

 治法:逐瘀通腑。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12克  桂枝12克  大黄12克  芒硝9克  甘草6克  当归15克。

 5.大肠、膀胱气滞证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尿急尿热尿痛,大便秘结,脉沉滑。

 治法:理气通下。

 方药: 木香9克  香附9克  乌药9克  槟榔9克  黄连9克  苏叶6克 

陈皮9克  大黄4.5克。

 6。气虚下陷证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大便数日一行,站立、行走或劳动时小腹坠胀加重,疲乏无力,走路快时气短,舌苔白,脉虚。

 治法:益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陈皮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枳壳9克  当归9克  肉苁蓉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7.肝郁血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心烦心悸,腰酸背困,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肉苁蓉15克  香附9克  乌药9克  陈皮9克。

 加减:手心热者,加元参30克  生地15克。

 8.大肠实热结滞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拒按,便秘,按之有燥屎,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或沉滑数。

 治法:峻下热结。

 方药:枳实15克  厚朴15克  莱菔子30克  大黄15克   芒硝15克(冲)

木香15克。

9.水热互结证

临床表现:上腹剧痛,按之石鞭,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拒按,日晡所小有潮热,舌苔黄腻,脉沉紧。

治法:逐水、泄热、散结。

方药:大陷胸汤。

甘遂粉4.5克(冲)  大黄9—15克  芒硝9—15克。

10.寒实停滞证

临床表现: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泄不得泄,四肢厥冷,舌苔白或质暗,脉沉紧,或腹中绞痛,大便数日不行,舌苔薄白质暗,脉沉紧或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攻下。

 方药:九痛丸。  用法:一次10—30粒。

或救中汤加减:

 川椒12克  干姜12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槟榔12克  大黄9克。

 (三)单纯便秘

1、      津虚便秘证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数日不行,粪块大不能排出,脉缓。

治法:润便软坚。

方药:蜜煎导法或肥皂水灌肠。

2。阴虚血燥证

临床表现:老人经常便秘,舌苔白,脉弦大。

治法:润燥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1—2丸。

2. 肝肺气郁证

临床表现:胸胁串痛,头晕心烦,腹微满,有欲便而不得便之感,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桔梗9克   陈皮9克   苏叶9克  

瓜蒌15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4.气血俱虚,阳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气短汗出,便后乏力,舌苔白,脉虚或沉微。

治法:益气养血,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柴胡6克   升麻6克   黄芪15克   党参9克   当归12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肉苁蓉15克  桔梗12克  枳壳12克。

5.阳虚寒秘证

临床表现:老人便秘,腹痛隐隐,得温稍减,脉沉迟。

治法;温阳破阴。

方药:半硫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3克。或、肉苁蓉30克  火麻仁30克。

6.阴血亏损,不能润便证

临床表现:产后便秘,疲乏无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反复应用攻下药后更加严重,脉虚数或细。

治法:养血润便。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生地12克   何首乌15克  元参15克   火麻仁15克  肉苁蓉15克

7.痰湿气滞证

临床表现:肥胖,腹微满,大便少而秘结,舌苔白,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木香12克   半夏9克    枳壳9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神曲9克 

砂仁9克  莱菔子9克  杏仁9克  香附20克  大腹皮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时,一般可从发病原因、腹胀痛的特点、全身症状、舌、脉等方面去分析。

1.发病原因:痢疾、泄泻初愈而未完全恢复时的便秘,为津液未复;产后便秘,为血虚;高热过程中的便秘,为热邪入腑;热病后期的便秘,为阴虚津乏。

2、腹痛、腹胀的特点:腹胀腹痛,拒按,腹热,为肠胃实热。腹剧痛,包块起伏,拒按,为寒实停滞;素有脐腹冷痛,轻度压痛,为脾胃虚寒或脾肾虚寒;胸腹胀痛,无压痛,为气滞。腹坠胀,常有便意,但便时又无大便,或虽有大便而不多,便后气短乏力,力气虚。少腹两侧或侧满胀,为肝郁气滞。小腹满胀,为膀胱气滞或瘀血。

3.脉象;弦紧,为寒;沉迟,为虚寒;沉实、滑数,为实热。细数,为阴虚;沉,为肝郁气结;沉细无力、虚缓、虚大,为气虚、气血俱虚或阴阳俱虚。

4.舌苔、舌质:舌红,为实热;红绛,为营血有热;舌质淡白,为气血俱虚、阳虚寒饮;舌质暗,为寒;舌边有瘀斑,为瘀血;舌苔黄厚干燥,为阳明府实或大肠实热;舌苔黄腻,为积热、湿热;舌苔白厚,为寒实结滞;舌苔黑干,为实热伤阴;舌苔黑灰润或腻,为寒湿较盛。

此外,便秘之急证多实,久病多虚。

(二)论治

治疗本病时,一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的治疗原则:便秘虽多实证,虚证亦不少见。虚证当补,不可因其有

便秘而再加泻下药。   

2.一般的用药方法:实热便秘,宜用苦咸寒之大黄、芒硝;气滞便秘,宜用

枳实、厚朴、陈皮;肺气不降的便秘,宜用苏子、杏仁、瓜蒌;血虚便秘,宜用当归、熟地、黑芝麻、火麻仁、柏子仁;阳虚便秘,宜用肉苁蓉、锁阳、硫黄、胡桃肉;阴虚津枯,宜用生地、元参、麦冬。

 

 

肠    梗    阻

 

肠梗阻,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吐逆、二便不通者,称关格;大便秘结;腹胀痛者,称肠结;腹痛者,称腹痛;寒气攻冲作痛者,称寒疝等。

辨证论治   

(一)塞实结滞证

临床表现:素有不能吃冷性饮食史,突然腹部剧痛,包块起伏,拒按,大便秘结,舌苔白或黄白而润,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温中攻下。

方药:九痛丸。(李翰卿法)。

用法: 一次10—30粒,顿服,不效,1小时后再服30粒。

或:枳实  厚朴各15克  附子9克  二丑粉(冲服)6克  芒硝9克(冲服)

加减:神疲乏力,脉沉细无力者,加人参9克。

(二) 实热结滞证

临床表现:突然腹痛剧作,拒按,腹胀便秘,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或沉滑。

治法:峻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枳实30克  厚朴30克  槟榔30克  大黄30克  芒硝15克  莱菔子30克。

(三) 寒邪直中证

临床表现:吃冷而难消化之食物后,突然腹痛呕吐,包块起伏,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舌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大建中汤加减。

川椒10克  小茴香10克  党参6克  乌药10克  木香10克  干姜3克。

加减: 腹胀,呕吐严重者,加苏叶6克  陈皮9克。

(四) 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呕吐,神疲欲寐,前额、耳壳、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消胀。

方药:厚朴半夏甘草人参生姜汤。

厚朴24—30克  人参10克  半夏15克炙  甘草9克  生姜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辨证时的重点是病史和治疗经过。即:生气后突然发病者,多为气滞;吃冷饮食后突然发病者,多为寒实;有肠粘连病史者,必兼瘀血;应用寒下药治疗无效者,必为虚寒。

(二)论治   

本病一般的治疗原则是:寒实者,宜温下;热实者,才可寒下;气滞者,必予理气;瘀血者,应佐活血。

 

 

 

 

 

 

 

第六章、  泌 尿 系 统 疾 病

 

第一节           泌尿系统疾病治疗大法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主宰的,所以影响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发生水液代谢的失调。因此,水液代谢失调时,不但要注意利水,而且应该按照肺、脾、肾、三焦、膀胱的不同脏腑和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进行治疗。

一、宣肺解表法:适用于风邪外袭,壅遏肺气的浮肿,恶风,身痛,脉浮,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僵蚕、蝉蜕、牛蒡子、桔梗。

二、理气行水法:适用于肺气不利,水泛肌表的浮肿,头面四肢悉肿,小便不利,药如: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冬瓜皮、西瓜皮。

三、化气行水法:适用于膀胱不能化气的小便不利,浮肿,药如:桂枝、猪苓、泽泻、茯苓、车前子。

四、健脾燥湿法:适用于脾虚湿盛的浮肿,胃脘痞满,疲乏无力,四肢沉重,脉濡缓,药如:白术、苍术、茯苓。

五、补气行水法:适用于气虚不运,水湿停蓄的浮肿,气短,乏力,药如。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六、利水通淋法:适用于膀胱湿热的尿热尿频,尿痛尿赤,药如:瞿麦、篇蓄、石苇、木迩、泽泻、车前子、防己。

七、滋阴清热法:适用于肾阴亏损,湿热内蕴的尿热尿痛,腰困,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药如:知母、黄柏、熟地、女贞子、旱莲草。  

八、滋阴温化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膀胱不能化气的尿闭不通,尿道涩痛,小腹胀满,药如:通关丸。

九、温补肾阳法:适用于肾气亏损,阳不化水的小便不利,腰困,浮肿,药如:金匮肾气丸。

十、活血利水法:适用于瘀血阻滞,肝木失升,肺金失降的水肿,小便不利,久久不愈,药如: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

十一、峻逐水饮法:适用于水肿较重,腹水,尿少,药如:大戟、甘遂、芫花、二丑。

总之,泌尿系统疾病,急性期者,宜祛邪,并应择其主要脏腑而分别采用利水、解表、宣肺、通淋;慢性者,宜扶正,择其脏腑论治。

 

 

 

 

 

第二节     各    论

 

急  性  肾  炎

 

急性肾炎,中医大致包括在水肿的范畴之中。根据临床表观的不同,又将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脉浮者,称风水;一身面目浮肿,按之没指,无汗,不恶风者,称皮水。

辨证论治

(一) 风邪客表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颜面或全身浮肿。口干,头晕,尿少,脉浮或沉。

解表利水:

方药:五皮饮加味。

苏叶9克  荆芥9克  蝉退12克  陈皮10克  生姜皮10克  桑白皮12克  大腹皮12克  茅根30克。

(二) 水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浮肿,腹胀腹水,口干,尿少,脉沉。

治法:理气行水。

方药,:茯苓导水汤加减。

茯苓皮15克  桑白皮15克   大腹皮10克   陈皮9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砂仁9克  木瓜9克  紫苏9克  白术9克  生姜9克  槟榔12克。

(三) 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浮肿,腹胀,午后加重,有或无腹水,尿热尿少,口干,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利湿清热消肿。   

方药:大橘皮汤加减。

桂枝9克  白术9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茯苓9-12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陈皮9克  木香9克  槟榔10克  益母车40克。

(四) 秽浊犯胃证  

临床表现:水肿,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心烦口苦,尿少,舌苔黄白厚腻,脉滑数。

治法:芳香化浊,除湿清热。

方药:苏叶6克  砂仁9克  神曲9克  枳实9克  黄芩9克  槟榔9克  大黄3克  枇杷叶9克。

加减:

舌质红者,加麦冬15克  生地9克  元参9克;脉洪大,面色恍白者,参芪地黄汤加减:人参9—15克  黄芪30克  生地30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白茅根60克  竹茹12克 苏叶3克  黄连2克(方药中法)。

(五) 肝胆实火,水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轻度浮肿,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尿热尿痛,尿少,舌尖边红,脉弦数。    治法:泻火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栀子10克  黄芩9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  蝉退10克  白蒺藜10克  益母草60克  白茅根60克。

(六) 风热客表证

临床表现:轻度浮肿,或不浮肿,咽干或咽干而痛,尿黄赤而少,脉浮滑或滑。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蝉衣五物汤。

蝉退9—15克  连翘15克  益母草60克  白茅根60克  麦冬12克。

(七) 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黄赤,尿灼热或尿热尿痛,舌尖红赤,脉数或不数。

治法:清热通淋,除湿泻火。

方药:导赤散加减。

生地15克  连翘10克  竹叶10克  甘草6克。

加减:  舌尖不红者, 猪苓汤加减:猪苓  泽泻  滑石各12克  阿胶9克(烊化)  茅根30克  连翘15克。

(八) 脾虚湿盛证

临床表现:下肢轻度浮肿,四肢沉重,汗出恶风,脉浮。

治法:健脾益气行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

防己12克  生黄芪12克  生白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七个。

加减: 身肿较重者,加茯苓15克  桂枝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辨证时的一般原则:  首先应区别有无表证,其次,再分寒热。

2。尿蛋白的一般辨证方法:按照一般的杂病辨证方法进行。

3。高血压的辨证方法:按照一般的辨证方法进行,不必拘于肝阳上亢一说。

(二)论治

1.治疗水肿的一般方法:利水消肿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方法,但在兼有表证时,必须解表,否则表邪闭塞,肺气不利,水气不行,或延误病机,表邪入里,内伤脾肺,病必难除。其解表药的选择,一般是:表寒者,宜用麻黄、紫苏、防风、荆芥;表热者,宜用桑叶、蝉蜕、薄荷、浮萍。另外,还应注意解表药在整个方剂中的比例,若表邪闭郁较甚者,当重用解表,衷邪较微者,仅佐解表之药即可。

2。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应按照肝胆湿热者,利湿清热;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风热上扰者,疏散风热的原则处理。

3。血尿的治疗方法:多为火热。因此,利水通淋、利水泻火为本病主要治法。

4.难消水肿的治法:浮肿不消时,多因外有表邪来子解表,阳虚者未予温阳,湿热者未予燥湿,所以处方用药时,当注意佐入解表、温阳、清热燥湿之品。 

3、      蛋白尿的治法:应按一般的辨证论治原则处理。

 

 

慢  性  肾  炎

 

慢性肾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水肿为主者,称水气或水肿;腹水腹胀严重者,称臌胀;腰痛者,称腰痛;尿血者,称尿血;精气虚极者,称虚劳。

辨证论治

按照水肿和无水肿去叙述。   

(一) 水肿

1、肾气亏损,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喘不能平卧,浮肿腹胀,有或无腹水,四肢厥愣,口渴喜饮,尿少,舌苔黄白,脉浮紧。

治法:温阳利水,解表散寒。

方药: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加减。

麻黄9克  桂枝9克   细辛6克   附子10克   生姜10克   甘草6 克 

茅根30克  防己12克  大腹皮10克。

加减:

口渴较重者,加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

2. 三焦气滞,膀胱不能化水证

临床表现:水肿尿少,腹胀有少许腹水,但按之不硬,脉沉。

治法:理气行水。

方药:茯苓导水汤加减。

茯苓30克  大腹皮10克   桑白皮10克   陈皮10克   泽泻10克  生姜l0克  猪苓10克  砂仁10克  木瓜10克  苏叶6克  白术10克  槟榔10克。

加减:

效果较差者,加桂枝10克。

3.脾阳不足,气滞水停证

临床表现:水肿尿少,腹胀腹水,按之腹尚柔软,手足厥冷,舌质淡,脉沉细弦。

治法:温阳健脾,理气行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茯芩1 5克  白术10克  木瓜10克  木香10克  腹皮10克  草豆蔻10克  附子10克  生姜10克  槟榔30克  厚朴10克  甘草6克。

4. 湿热阻滞,膀胱不能化气证

临床表现:水肿,腹水或仅腹胀,午后腹胀加重:尿少尿热或尿痛,口苦口干,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利水,除湿清热。

方药:大橘皮汤。

茯苓15克   猪苓10克  白术10克  泽泻10克  桂枝10克  滑石30克 

甘草6克  木香10克  槟榔10克  陈皮10克。

5. 水饮停聚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严重,按之较硬,大小便均不利,但用利水药治之不效,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 (1)十枣丸:甘遂  大戟  芫花各3克

用法:枣泥为丸,或养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饭后服。每次服三分之一,不效,再服三分之一。以一日泻下6—8次为佳,不可大泻下。

(2)若舌质红,舌苔黄者,改用下方:大蟾蜍一个  砂仁9克。

用法:先将蟾蜍去肠杂,再将砂仁放于蟾蜍腹中,于铁锅中烙乾,研末。每日一剂,连服三天。腹泻严重时停服。

6. 肾阳不足,水湿不运证

临床表现:腰酸痛,劳累或不劳累时脚跟痛,下肢浮肿,尿少,足冷,脉沉细弦,尺大或沉微。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   山药12克  肉苁蓉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怀牛膝9克  车前子(布包)9克。

    7. 气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下肢浮肿,四肢沉重,恶风汗出或不恶风,脉沉或浮。

治法:益气健脾行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

    黄芪24克  防己12克  白术12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加减: 四肢沉重,水肿较重者,加茯苓15克  桂枝9克,去姜、枣。

8. 气阴两虚,水湿泛滥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浮肿,疲乏无力,五心烦热,或身热,食欲不振,恶心,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利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药中法)。

人参15克  黄芪30克  生地30克  苍术12克  五味子9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丹皮12克  麦冬12克  竹茹12克  半夏9克  茅根60克。

    (二) 无水肿

    1.风热伤阴证

    临床表现:腰酸困,口干,尿黄赤,脉浮或滑。

    治法:疏风清热养阴。

    方药:姜蝉茅根汤。

    茅根30—60克   益母草60克  连翘9克  麦冬9克  石斛9克  蝉蜕9克  僵蚕9克  川续断9克。

2.气阴两虚,肝热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下肢沉重或不沉重,脉弦大。

    治法:益气养阴:平肝泻火。 

方药: 黄芪30克  夏枯草15克  白芍15克  五味子15克  地龙15克 

龙胆草9克  青皮9克  橘叶9克  当归9克。   

3.肝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胁苦满,心烦急躁r月经不调,脉沉弦。

治法: 舒肝理气。 

    方药: (1)逍遥散加减。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薄荷9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加减:心烦较重,手足心热者,加丹皮9克 栀子9克;腰酸痛者,加生地9克。

    (2)当归芍药散(李翰卿法)。

    4.气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下肢沉重,尿黄赤,脉沉。

治法:益气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李翰卿法)。

    加减:

    尿黄较重,加茅根30克  益母草30克  连翘15克;尿热者,加扁蓄12克。

    5.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或白,疲乏无力,口干,有时咽喉疼痛,腰酸痛,下肢沉重,舌质淡,脉虚而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

黄芪15-30克  党参12克 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山药10克 芡实10克 淡肉苁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6. 肾气不足,肺气亏损,湿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疲乏无力,面色恍白,舌苔白腻或黄白腻,脉虚大。

治法:补肾益气,燥湿利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药中法)。

生地15克   苍术12克  五味子12克  土茯苓30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茅根30克。

加减: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7. 肾督亏损,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记忆力差,腰酸腿困,舌苔白,脉虚或虚而尺稍大。

治法:培补肾督。

方药:熟地60克  鹿角胶30克  菟丝子15克  血余炭6克

8. 心火移热于膀胱证

临床表现:尿黄尿赤,舌尖红赤,脉滑。

治法:清泻心火。

方药:导赤散加减。

生地15克  木通6克  甘草6克  竹叶10克  茅根60克。

9.下焦湿热,阳气不化证

临床表现:尿热尿赤,脉沉细弦。

治法。滋阴清热,佐以温阳。

方药:通关丸加减: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肉桂3克。

10、膀胱湿热,阴液亏损证

临床表现:尿黄赤,脉缓。   

治法:利湿清热,佐以养阴 

方药;猪苓汤加减。 

滑石18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阿胶(烊化)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水肿的辨证方法:一般采用面色、脉象、症状的对照法,即实证为主时,以症状为主,兼顾脉象;虚证为主时,脉象为主,兼顾症状。

2.高血压的辨证方法:以脉象为主,如:脉弦大者,虚多于实;沉弦者,实多于虚。

3。血尿的辨证方法:一般按照舌苔舌质、脉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舌苔白腻者,为湿热;舌尖红赤者,为心火;脉虚大,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尺大而弦,为肾阳亏损;尺大而滑,为肾虚火旺。

(二)论治

1.处方用药的一般方法:除注意一般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外,还应注意补泻、寒热药物的配伍关系。

2。注意辨证论治:应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处理,不要按什么药能消尿蛋白、什么药能降血压的方法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