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之以法 融之以理——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导入介绍与评析

 书写自我 2018-12-11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应用题教学案例研究

(2)读一读:导之以法 融之以理——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导入介绍与评析

(3)赏一赏:诗文创作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应用题教学案例研究 来自一课研究 04:11

        节选自张天孝老师所著《张天孝与新思维数学》一书中应用题教学案例研究。

4

坚持阅读8分钟

导之以法 融之以理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导入介绍与评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导有引导的含义。它是指教师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得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活动。入有投入的含义,它是指教师为学生开始了解学习内容,形成学习的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我们追问导入的价值,我们希望的是,它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价值、激发学习知识的欲望;导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

       “归一问题”是两步乘除关系中很重要的种类。一般安排在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从知识的学习角度而言,“归一问题”的教学价值是一步乘除运算的延续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媒介。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看,它提供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画图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数学思考。 “归一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 “提出问题-建构模型-解释模型-应用模型”的过程。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它的解决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开端。因为它开始了数量关系的分析,同时开始有了结构的辨析。理解“归一问题”中的 “中间问题”,它是解题和建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必须是在充分感悟“中间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图抽象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画图策略意识及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

      “归一问题”教学导入的通道有哪些?可以通过复习导入,把学生已有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从而让从一步运算到两步运算悄悄产生了联系;可以设问导入,让学生在问题中明晰了“归一问题”的模型,从而让学生渐渐明白心中的小问号;可以借助情境导入,让学生在不同情境间抽象出共同的模型,让学生构建模型,让模型静静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心;还可以借助儿歌导入,让学生在首尾呼应中学习感知模型;还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让模型渐渐生长起来。

复习导入

让模型悄悄联


        复习导入,一般是教师在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知,通过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用复习的方式进行铺垫导入新课,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旧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条合适的桥梁。

      [导入方式一]

     (1)学校买3个书架90元,每个书架多少元?

     (2)每个书架30元,买5个书架要多少元?

     (3)每个书架30元,21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导入方式二]

       复习铺垫

       1.一步计算乘法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芳芳买了4本《快乐漫画》,每本8元。”组织学生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

       师: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下图,引导学生相应理解图意。

      学生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乘法含义: 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解决。

        2.一步计算除法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下图,组织学生解读题意。

       师:这幅图是小丽买书的信息和问题,你能看懂吗?

       生:小丽带了35元钱,《快乐童话》每本要7元,可以买几本? 学生口答列式,课件出示除法含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解决。

       [导入方式三]

       多媒体出示:

       师: 根据表中的信息,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我知道了买 1 瓶牛奶要花5元钱, 这就是牛奶的单价。

       生: 我求出了做口算的工效: 平均每分钟做 20 道口算, 列式为:80÷ 4=20(道)。

       生: 我求出了汽车行驶的速度, 即每小时行 45 千米,列式为 90÷ 2=45(千米)。

       师: ( 概括)“工效” “单价” “速度” , 我们统称为“单一量”。


解读与评价:

        [导入方式一]这个导入教师很好的铺垫了3个基本练习,目的是为学生提出新问题搭建阶梯,使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

        [导入方式二]这个导入通过两道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回顾乘、除法的含义,为接下来正反归一问题解决作好算理准备;同时通过单层图示表征方法及图示解读的回顾,为学生画图表征题意进行了有效的渗透。

        [导入方式三]这个导入通过表格中开放的问题,复习“工效” “单价” “速度”的含义,并且抽象出单一量,丰富学生对单一量的感知。

        比较3个导入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复习,但是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归一问题”的模型存在差异。[导入方式一]善于运用 “题组练习”对比的策略为旧知识做铺垫。[导入方式二]善于运用图示表征进一步理解一步乘除应用题,紧紧抓住了新知识的固着点和生长点。[导入方式三]善于运用表格表征的策略,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经历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

       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归一问题”的基础是一步乘法和一步除法的应用问题,不管是以文字式、表格式、还是完整地运用图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重点都是复习旧知识。

        我们认为这样的导入的方式经历了两个环节,第一个,让学生复习一步乘法应用问题和一步除法应用问题;第二个,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设问导入

让模型渐渐明


       [导入方式四]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通常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知道什么?

       生: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师:对。首先请看一组信息:妈妈买 3个碗用了18 元。读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好,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还有一个信息: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学生点头表示可以,也有学生表情迟疑,在思考)

      师:如果你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尝试画图来分析;如果你能够直接列式,请画图解释算式的含义或道理。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导入方式五]

       教师先出示一个碗,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觉得这种碗有特色,于是就买了几个,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数学问题:“王老师买了3个碗用了18 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并要求学生先“阅读与理解”:

     (1)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2)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请用画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读与评价: 

        [导入方式四]这个导入教师设问精准。教师运用不同层次地呈现例题,给学生独立读懂和思考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不仅列式解决还要画图,借助图来“说话”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在安静的课堂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并为后续交流提供丰富的直观素材。这样的导入采用一连串问、议、说、算、画来亦步亦趋读懂儿童。这种方式有层次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学生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困惑,教师还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导入方式五]这个导入教师出示了数学问题中的内容,直接出示题目,给学生提出一串问题。教师的问题有三个,基于阅读与理解,问题一、你知道了什么条件;问题二、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问题三、请用画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比较2个以问题为驱动的导入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入方式四]有层次、有梯度的放缓问题的进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导入方式五]运用了多问题,但是问题的价值的不大,同时也看不到学生的表现情况。

        设问导入,这种方法很适合问题解决的教学。但是,教师设定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延伸的过程。导入的内容也有利于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既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又能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

  情境导入

让模型静静融


        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进行问题的迁移。新课程情境教学的意义在于第一,促进迁移,从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第二,真实的学习;第三,主体性构建,让学生经历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和体验。我们认为,“归一问题”的教学导入要关注到实际情境中的“归一问题”的本质,我们希望能够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向数学化的过程。

      [导入方式六]

      师:我到超市买了几个碗,碰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我买了3个碗用了18元钱,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先仔细阅读题目,然后问学生:“是否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要求学生用“○” 表示一个碗,将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以检测学生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导入方式七]

     (1)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物品。昨天,我已经布置大家去调查了有关情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你最喜欢的物品调查表”。

    (2)把学生的调查情况用表格展示。

    (3)师:像一支钢笔15元,一辆滑板车120元,等等(学生中的例子),用来表示一件物品的价钱,我们把它叫作单价。(用颜色闪动)表示有几件物品,我们把它叫作数量,一共需要多少钱,我们把它叫作总价。

   (4)讨论数量关系

      师:观察调查表,你发现已知单价、数量,怎样求总价?(单价×数量=总价)

师: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数量×单价=总价)

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计算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5)实际应用

        师:这些数量关系式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到超市去逛一逛;暂停影像中的镜头,指出2元表示什么?(单价)顾客手中的1瓶罐头,这个“1”表示什么?(数量)   在收银台计算的是什么?(总价)

    (6)用一用,说一说

       师:由此看来,在超市里,单价、数量、总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你去超市购物,你会应用吗?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

     (7)算一算下面各题

       ① 每本数学课外书5元,3本数学课外书多少钱?

       ②8个玩具120元,每个玩具多少钱?

       ③5瓶牛奶要多少钱?(为例题教学作准备)


        解读与评价: 

       [导入方式六]这个导入教师主动为学生搭建了买碗的生活情境,虽然与例题情境内容一致,但是在数量上,教师有意识把“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改为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条件改编,为后续学习过程学生自然联想到“倍”的知识,同时教师对例题和改编问题情境是否可以运用倍比法展开了讨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境下用倍比的方法比较好”,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楚解决同一个问题常常可以从不同的思考路径。我们可以选择简洁的方法。

        [导入方式七]这个导入教师以丰富的学生的实践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的学习,把常见的数量关系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实物场景联系起来。

        以上教师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的认知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学生理解问题。

儿歌导入

让模型渐渐迎

       [导入方式八]在上课前,老师送给学生一首动漫儿歌。儿歌的名字《数青蛙》。让学生跟着电脑播放的儿歌念一念。老师说:“同学们念得真不错。现在加点难度,不按照顺序,2只,5只,8只,12只,你们还能念吗?”学生尝试发现节奏变慢了。老师提问,怎么一下子变得不整齐了。有时候还故意把某个字念长,这是为什么?(学生会意地笑,我们在算。)老师最后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学习有关怎么算的问题,学了以后,我们不仅能背儿歌,还能编儿歌。


        解读与评价: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方法。最后,老师以前后呼应的方式,让学生继续解答儿歌中蕴含的归一问题的多样模型。

数形结合

让模型慢慢长


        希尔伯特说:“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简化些呢?往往在终于弄清楚之后,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几何直观的价值就是在于能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导入方式九] (多媒体出示:3块黄色的小正方形表示75, 大长方形表示300)

      师: 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整个大长方形内共有几块小正方形? 300÷ (75÷ 3)=12。                  

       [导入方式十]

      1.直接揭题, 解决问题。

      2.出示方格图(5格涂满蓝色) 和问题“蓝色部分代表多少平方厘米” , 学生疑惑。接着, 出示条件“红色部分   (3小格)24平方厘米”。

      3.学生独立解答。

      4.全班交流。

      生:24÷3=8 (平方厘米),8×5= 40(平方厘米)。

      师:8 平方厘米是每个红格子的面积, 为什么用它乘5来求蓝格子的面积啊? 


        解读与评价: 

        [导入方式九]这个导入直接从直观图形入手, 让学生提出问题,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又可以在提问过程中复习简单归一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准备及素材。

        [导入方式十] 这个导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和几何直观都是很重要的教学策略。无疑,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是两个重要的内容。解析几何就是用方程的思想去描述空间与图形。这也就是归一问题和直观图形结合的智慧之处。

       写到这里作者深感遗憾,由于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难免对许多研究成果没有引用到。由于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难免对许多内容没有做到更深入、更透彻的分析。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参考文献:

       [1]罗丽卿.基于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问题例题的教材比较[J].中小学数学,2017( 11).

       [2]张天孝.张天孝与新思维数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教学,2016.

       [3]陈丽云.“归一问题”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3(12).

       [4]邬盼盼、宋煜阳. “归一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5(10).

       [5]孙静. 源于生活 用于实践-归一问题案例与反思[J].小学教学设计,2006(5).

       [6]于萍.以资源意识,促进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解决(归一)问题”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 6).

       [7]王正玉、李红. “归一问题”不同的教与学所引发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9).

       [8]张冬梅. “归一问题”的有效教学尝试[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5(8).

      [9]徐卫国、吴卫东. 数形结合的归一问题[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7).

      [10]王萍珠. 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的新反思——听特级教师钟麒生“解决问题”一课有感[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5).

5

赏一赏

      飘雪

      文/罗丽卿

      盼雪雪飘落满肩,散落入心间。

      飘入眉宇眼帘,岁移辞旧迎新;

      青松沐浴,凝神远望,定神赞叹。

      灵感似雪飞舞,拙笔如花绽放。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本期审核人:欧景升、蓝海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