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彦晖:外感与内伤湿热病的诊疗对比

 昼三夜二205 2018-12-11


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


在本次的微课分享中,王彦晖教授指出:湿热病大家都能看,但是很难把处方开好。因为湿为阴邪而热为阳邪,二者结合加之感邪发病途径多端,病情复杂。其后王彦晖教授便注重对比分析了外感湿热病和内伤湿热病的理法方药等诸多异同,以期砥砺后学加深对湿热病的认识深度。

 

发病

外感:外邪自口鼻而入

内伤: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

共同表现:舌红苔黄腻,胸脘痞闷、小便黄大便溏、身热不扬,体温计读数与体感差异;病程长,但内伤湿热病病程较外感湿热病更为漫长。


舌象

外感舌象简单:薄黄腻,从舌前部开始

内伤舌象复杂:舌苔紫黄腻不均匀


治疗关键

外感:因势利导,从外从上祛邪气

内伤:把握祛湿和清热之间关系,追踪邪气来源以调理脏腑,守方


处方及加减

外感:三仁汤

(表证:藿香、佩兰;发热:青蒿,黄连、黄芩、栀子;脾胃阻滞:神曲砂仁,咳嗽:枇杷叶桑白皮。)


内伤:温胆汤

(发热重:黄芩、黄连;肝起上逆:天麻、泽泻;瘀血:泽兰、益母草、失笑散。)


用药注意

并非一剂分3次吃完,而是一天3-4包药。注意也不能一次开3天的药,需每天开一次药,及时调整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