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经方医案分析

 chopfscplytfve 2018-12-08

高建忠,1991年——1996年在山西中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工作。2005年院内特聘为副主任医师。近几年致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学说的研究。

1.柴胡桂枝汤加减案

武某,女,46岁。2010年6月20日初诊。 近1周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双目涩痒,唇干脱屑,咽部不利,皮肤欠润,双下肢水肿。平素月经规律,本月延后10天尚未至。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证属三焦不畅,气血失和,气水不利。 治以调畅三焦,化气利水为法。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9g,桂枝9g,黄芩12g,生白芍12g,姜半夏9g,茯苓15g,猪苓15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0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剂,月经即至,前2日为暗红咖啡色,第3日色转正常,经行5日止。经至即诸症开始缓解,睡眠好转,精神好转,唇干渐减,皮肤渐润。现惟觉双下肢有困乏感,已不水肿。上方生甘草改为炙甘草,继服5剂停药。

按:本案起病与月经该至不至有关,无外感病史,当属内伤病。诸症表现杂乱,非用一脏一腑病变可以解释。综合诸症,月经不至为气血不畅,下肢水肿为气水不利。气血不畅则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气水不利,则目涩、唇干、咽不利、肤欠润。诸症皆为气、血、水三者运行输布失和所致。而人体三焦、营卫为气、血、水三者运行之通道,故选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三焦,加猪苓、茯苓合桂枝化气利水。考虑病属内伤,所用柴胡、桂枝并非解外,故柴胡、桂枝的用量较黄芩、白芍为少;正虚不显,加之舌质红,故方中未用人参、生姜、大枣之温补,且前方甘草用生未用炙。

本案如用时方治疗,极易选用逍遥散加减。在本案中,柴胡桂枝汤较逍遥散为优的关键一点在于化气调营之桂枝一味。

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案

赵某,男,42岁。

2010年6月6日初诊。 近2周来困乏喜睡,腰困膝软,纳食尚可,大小便调,无四逆,无汗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缓。 证属肾虚精亏,阳气不振。 治以补益肾元,温振阳气。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5g,细辛3g,制附子6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怀牛膝10g。7剂,水冲服(用中药免煎颗粒,下同)。

2010年6月13日二诊:药后精神明显好转,腰困、膝软俱减轻。上方加补骨脂10g,7剂水冲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按:本案属内伤、正虚无疑。本案并非“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且用小剂,取其温振阳气、温通阳气之功。在温通阳气基础上使用补肾药,较单用补肾药更为效捷。

3.四逆汤加减案

张某,女,54岁。2009年12月9日初诊。 近1年来精神欠佳,时有心悸,睡眠欠佳,夜尿较频(每隔1~2小时1次)。近1个月来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头欠清利。纳食尚可,大便时干时稀,口不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1周前检查,血脂偏高,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尿常规正常。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馁,寒饮内停。治以温振阳气、温化寒饮为法。

方用四逆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3g,茯苓10g,猪苓10g。7剂水冲服。

2009年12月17日二诊:药后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渐消,睡眠、精神俱有好转。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上方加石菖蒲6g,7剂,水冲服。

2009年12月24日三诊:诸症俱减,精神进一步好转,夜尿2次。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猪苓、石菖蒲,7剂,水冲服。

2010年12月31日四诊:渐无不适,精神、睡眠好,心悸已,夜尿1~2次,无水肿,纳可,便调。上方加红参5g,7剂,水冲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按:本案从六经辨证易辨为太阴病或少阴病,选用“四逆辈”或“真武汤加减”。案中也用四逆汤加减,似属四逆汤常规使用。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案中所用四逆汤的功效并非散寒回阳,而是温振阳气;二是案中四逆汤所用剂量较小。之所以如此使用四逆汤,是基于从内伤病考虑。 如果认为小剂不足以胜任,或剂小疗效亦小,而随意取用大量,则有失上述用方理念,并非一定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案如取时方,多用温补,较经方灵动不足。

4.四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案

阮某,男,86岁。2009年3月8日初诊。 近1周来大便不行,脘腹胀满,进食极少,精神欠佳,不喜饮水。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缓。2年前曾患“脑梗死”,现肢体活动自如。 证属阳气亏虚,邪滞腑实。 治以温阳益气,泻下通便为法。 方用四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6g,干姜3g,红参5g,生白术10g,鸡内金10g,生大黄6g,芒硝3g,枳实6g,厚朴6g,炙甘草3g。3剂水,冲服。

2009年3月12日二诊:上方服药1剂即大便通畅,3剂服完,进食好转,脘腹已无胀满,精神明显好转。舌、脉同前。运脾开胃善后,处方:生白术30g,鸡内金15g,枳实9g,7剂,水煎服。

按:本案为内伤病,大便不行,脘腹胀满,为邪滞腑实。高龄,不食不饮,精神欠佳,为正气虚馁。治疗时,补易助实,泻易伤正。处方时,取小剂四逆汤温振阳气,加人参、白术、鸡内金补气运脾,同时合以小剂大承气汤泻下通便。药后腑气下行,脾气上升,脾运胃纳恢复,诸症好转也在自然之中。

接方以“枳术丸”法“强人胃气”以善后。 本案如按六经辨证,患者并没有出现典型的少阴病四逆汤证,更没有典型的阳明病大承气汤证。如勉强辨为少阴病,也绝不可能合用到大承气汤。如为少阴病急下证,却又没有合用四逆汤之可能。但从内伤病认识入手,取用四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于理可通,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另外,本案如按脏腑辨证法取用时方,一般会取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加泻下导滞之品,较经方失之呆钝,疗效也远非经方快捷。

5.桂枝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案

赵某,女,78岁。2008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于昨晚右下腹疼痛不适,至半夜开始发热,服用“感康”、“正柴胡饮颗粒”,发热缓解,腹痛渐加重。今日请外科医生诊治,暂时不考虑“阑尾炎”。患者笃信中医,要求用中药治疗,下午邀笔者为其诊治。诊见:发热(体温37.8℃),恶风,汗出,乏力,右下腹胀痛,昨日至今未大便,平素即口干喜饮。既往有糖尿病史。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有太阳中风表虚证,内有腑实证。 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通下腑实为法。方用桂枝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桂枝12g,生白芍12g,枳实12g,厚朴12g,芒硝(分冲)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1剂,水煎两次分服。嘱药液热服,服下后接服热稀粥1小碗,捂被静卧。

患者如法服用第1次后,发热、恶风即解,大便通下1次,内有燥屎数枚。3小时后服第2次,大便又行1次,即安然入睡。次日起床,诸症俱已缓解,无不适。电话中告知停药,观察2日。2日后无不适,继续为其治疗“糖尿病”。

按:患者高龄,有“消渴病(糖尿病)”,发热、腹痛并见,且精神欠佳,无论从中医或西医角度来看,本病病情都不能算轻,随时都有“变证”出现可能。从辨证的结果来看,似属太阳、阳明合病,属“伤寒病”,属“外感病”。

但从起病来看,先有腹痛,后有发热,结合“宿病”(糖尿病),可以认为内有的腑实证似为“内伤”而非“外感”,也就是说,本病先有内伤,后有外感,属内伤基础上的外感,与“太阳阳明”是不同的。明确这一点的意义在于,治疗上可以径直采用表里同治法,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邪陷”的问题。还有,即使没有典型的阳明病的舌象和脉象,单凭腹痛、不大便,都可以按腑实证去治疗。

关于用方,患者有比较典型的桂枝汤证,故取用桂枝汤方以及桂枝汤方的服用法。腑实,合用小承气汤。因为没有小承气汤证的典型表现,故舍用清热通便的大黄,而取用润肠通便的芒硝。因腹痛且胀,故用枳实、厚朴下气除胀。

本方也可以理解为桂枝汤加枳实、厚朴除胀,加芒硝通便。《伤寒论》中有桂枝加大黄汤而没有桂枝加芒硝汤,但“少阳篇”中有柴胡加芒硝汤。既然小柴胡汤可以加芒硝,那么桂枝汤加芒硝也当在情理之中。

6.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案

张某,男,42岁,干部。2007年9月23日初诊。 主诉低热2月余,咳嗽、关节痛1月余。患者素体健壮,嗜食肥腻。发病前有恶寒、高热病史,之后低热缠绵,每日午后(14时以后)体温升高,波动于37.2℃~38.2℃,入睡后体温渐降。无明显出汗。近1个月来咳嗽频繁,多发于白天,咳时胸憋胸闷。全身多处关节不舒,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

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0余千克,精神欠佳,动则气短,上楼梯需要歇息,不能胜任办公室工作,食欲几无,食量锐减,食后胃脘不舒,全身畏寒,夜尿频多,每2小时1次。既往体健。发病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多个系统检查,很少有阳性结果,始终不能得出明确诊断。

转诊于中医,也以治疗无效建议继续找西医诊治。患者经他人介绍来诊时已做好去北京就医的准备。 诊见舌质淡暗衬紫,舌苔薄白,脉大软不藏。 首以柴胡桂枝汤方加减调和太阳、少阳试进。

处方:柴胡9g,桂枝9g,生白芍12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僵蚕12g,蝉衣9g,炒谷、麦芽各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9月26日二诊:药后低热减退(不超过37℃),咳嗽减轻,进食时有汗出(病后很少出汗),关节疼痛减轻。上方党参改人参,炙甘草改为6g,加炒杏仁12g,接服4剂。

2007年9月30日三诊:病情平稳,夜尿有所减少。转方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涉少阴,由阳经渐转阴经。处方:柴胡9g,黄芩12g,人参6g,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先煎)12g,干姜6g,五味子9g,炙甘草9g。4剂,水煎服。

2007年10月4日四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精神好转,但体温又有波动,可达37.2℃,大便干结。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大。少阴之邪有转归阳明趋向?如有,促使其转归,且稍利阳明。上方制附子、干姜各加3g,加酒大黄(后下)6g。5剂,水煎服。

2007年10月9日五诊:体温趋正常,伴随精神的好转,他症继续减轻,大便每日1次。上方稍作调整,少阴之邪尚需借少阳枢转。处方:柴胡12g,黄芩12g,人参9g,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先煎)15g,干姜12g,五味子6g,茯苓15g,炙甘草9g。6剂,水煎服。

2007年10月17日六诊:病情进一步好转,体温完全正常,关节疼痛已无,可胜任正常工作。偶有咳嗽,有时手颤。舌脉同前。阳经残邪已尽,治从少阴,予真武汤加人参。处方:茯苓15g,生白芍15g,炒白术12g,制附子(先煎)15g,人参9g,生姜5片。5剂,水煎服。

2007年10月22日七诊:手颤已无,食量大增,近几日常觉饥饿。治从少阴,谨防阳明有热。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知母。处方:制附子(先煎)15g,干姜12g,人参12g,炙甘草12g,茯苓15g,知母12g。7剂,水煎服。

后以四逆加人参汤方随症加减,连续调治,诸症渐失,体重渐长,至11月21日最后一诊,身体完全康复。当建议其停药时,很不情愿,希望每日1剂继续服用。

按:本案当属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本在元阳、元气大损,与生活不善摄养有关,不排除房劳过损。标在寒邪外伤。本病证涉阴阳,治需抽丝剥茧,先后井然。贯穿治疗始终的指导原则是寒邪当祛,正虚当补。始终注意给邪以出路,适时、及时使用人参、附子当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