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蓁老师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有个说法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选择了较差的学校,想当“鸡头”,但他进了差学校,成绩仍然是中等。难道存在“排名守恒定律”? 有个带过7届学生的班主任告诉蓁蓁老师,所有班级几乎都划分了三类学生,而且孩子如果没有找到对路的学习方法,可能永远都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中间挣扎,蹦跶不出来。 1. 前十名——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批学生是班里公认的优等生,而且比较气人的是,他们中间大多数都不是最努力的,做作业从来不熬夜,好像轻轻松松地就把知识点掌握了,而且还有富余时间。 【班主任建议】 - 不要安于现状,继续把班级里的同学当成竞争对手,应该把目标放到全年级、甚至全区。 - 在完成了学校里的学习任务以后,再做一些提高类的训练。 - 设定长远目标,把目标大学和工作都考虑进去,在学习上方向就会更明确。 2. 十到三十名——学习认真,但不得法这批学生往往是老师最没印象的,学习不好不坏,看着好像挺努力,但就一直普普通通,成绩上不去。但其实,关键原因是,一直用笨办法学习,不会用巧劲。 【班主任建议】 - 犯低级错误的时候,不要用“粗心”安慰自己,而是应该正视错误,养成检查习惯。 - 不要盲目题海战术,认真把自己的错题理解透彻,比狂刷一百道题还要有用得多。 - 每天做作业到12点,未必就是刻苦,也可能是拖延症,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 倒数十名——无心学习的学生一个班倒数十名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差生”了,这些学生学习差,很少是因为智商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智商水平都差不多。他们就是不想学,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班主任建议】 - 去看看招聘,不同学历的人,薪资水平差异有多大。 - 去中国顶尖的大学逛一逛,在和中专职校对比一下,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学生气质面貌。 - 逼自己一次,看看努力学习是什么感觉,能达到什么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