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秀莉:在厨房中成长

 老鄧子 2018-12-12

小时候有个奇怪的想法,总认为在厨房烧菜做饭是很没出息的表现,只有没文化没本事没工作的家庭妇女才会在厨房里混。在家吃母亲做的现成的饭菜,从来没有在厨房帮过忙甚至连洗碗都避而远之的我,一直到出嫁之后独立门户之时,才知道厨房是作为家庭主妇不可回避的必经之地。


婚后与公婆一家合吃了三个月,我也同样是没有亲近过油烟之劳的。只是到了分厨之后,这烧饭菜之关不过是不行了。第一天自己亲自掌厨烧的饭菜至今还记忆犹新:饭是夹生粘牙的;鲫鱼很腥味;豆芽也是一股生臭味;排骨烧焦了,无法吃;豆腐粘在锅底,能装盘子的就剩一点豆渣摸样了!总之,那一顿饭做得很辛苦,吃得更辛苦。我的先生也没比我在行多少,所以面对这样一顿不伦不类的饭菜也没说什么,只是安慰我说:“熟能生巧,烧多了一定会进步的。”


他倒聪明,每天上班比我早,下班比我迟。这样我就自然而然地被烧菜做饭给“套”进去了。那是在八十至九十年代间,外卖很少,单位也没有食堂,一日三餐都得回家吃。这对上班族来说是很辛苦的。我每日骑着自行车日晒雨淋在单位与家两处奔波,半路还得绕到菜市场买菜,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家烧菜做饭。遇到煤炉捣乱熄火更是心急火燎,手忙脚乱!经常是头上一层烟灰,脸上满头大汗。好不容易烧成的饭菜因赶时间而狼吞虎咽,味道如何都感觉不出来又得赶去上班了!唉,那段经历不堪回首啊……


现在我回顾自己几十年来在厨房磨练、折腾的过程,深深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只要有心学,没有学不会的。比如这个菜烧咸了,下次就少放点盐呗;这个烧淡了,下次盐就多放点,就这么简单。很多的菜,必备的调料就那么几种:油盐酱酒醋糖味精等。到别人家吃到味道好的菜,马上就打听其烧法;回家就尝试着做;一次两次多次,以后就像模像样的了。之前曾有滑稽的做法:买了一本食谱,烧菜之前看了,然后照着做,结果要么锅都冒火了,我还盯着书上的文字没看清楚;要么没有人家那样多的调料与配料,做出来的菜不伦不类,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想想还不如实打实地学;跟身边的人学。特别有一段时间温州电视台每天有一段家常菜烧法的节目,我就认真地看,认真地学,果真学到了不少。



其实,看得再多,还不如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做多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慢慢就水到渠成。就拿过年准备宴席来说吧。第一次,我一大早去买菜,回来后洗、切、理、做,把整个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凌乱不堪,人也忙得焦头烂额,连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咕叫都顾不上吃点什么。到晚上,家人围坐在桌子一圈,翘首以待我的菜“出笼”。可是,我总是让大家吃了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慌神了,炒不出来。然后就是,各盘菜不是太咸了就是太淡了,或者忘了放某种调料……那一次,我辛苦得差点崩溃,而家人却说肚子没吃饱……唉,真是苦煞了我!


后来,我从姐姐那里学到了一招,就是事先把菜谱安排好,按需要去购买,一清二楚。回来后把每个菜处理好搭配好清清爽爽地放在各种盘子里。客人一到,按顺序一个一个来:烧的,蒸的、炸的、炒的,时间上错开来,一个接着一个,不慌不忙的,还真是有条不紊,就这样成功了!家人夸我大有进步。我呢,自然是欣喜万分啦!现在,只要自己愿意效劳,安排一桌宴席轻而易举呢!更让我值得骄傲的是,凡有吃过我炒的菜的客人,有大部分的人都说我做的菜好吃,这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或许是客气话,我也当真了)。就拿烧茄子这件事来说,我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一辈子没尝过茄子味;没有原因,就是不敢吃。可我烧的茄子,所有的人都百吃不厌。我的一位同事到过我家吃过我为他烧的茄子,都十几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那个味,说好吃极了!我觉得自己太有成就感了。


现在,家人吃惯了我烧的菜,有时候还不习惯别家的菜,连我那位吃东西很挑剔的潘先生,都经常夸我烧的菜好吃。呵呵,这可是我之前不敢想的事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喜欢上了烧菜,且也喜欢学新花样的菜。报纸上、电视上、还有微信微博里,同事朋友圈里,凡是介绍新菜烧法,我都有兴趣去学,去讨教;就是希望自己能学会,能做。记得之前有一位喜欢烧菜的朋友说,每当自己辛辛苦苦把每样热气腾腾的菜放到餐桌上,看到家人津津有味地抢吃着,而且全吃光,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我想,这是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不可理解的。现在的我,也真的有与他同样的感受呢。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好好地生活;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能为自己与家人提供美味饭菜,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