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名将英雄两千年 2018-12-12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13)

主笔:江湖闲乐生

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率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造反,并发表檄文,宣称要“清君侧,安刘氏”,消息传至长安宫中,汉景帝刘启一下子傻了。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他早猜到吴王刘濞会反,但没想到一下子竟反了七个诸侯国,而且光吴国的军队就有三十几万,这可如何是好?

而且看这个态势,其他诸侯国在吴王的鼓动、挑拨、利诱之下,说不定也会反,这可如何是好?

刘启傻眼,彻彻底底的傻眼。他哪见过这个!

傻眼之下,刘启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御史大夫晁错。这削藩之议,本就是晁错先提出来的,现在提出乱子来了,你晁错号称“智囊”,肯定也有解决的办法吧?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晁错大言不惭:有办法,两个办法,一文一武,双拳出击,两手都是好办法。

第一是武办法:让景帝刘启御驾亲征去对付诸侯联军,晁错自己则留守长安。

第二是文办法:咱道歉,咱不削吴国的藩了。不但不削,而且把吴国边境临界的几个县,反通通送给吴王,这样吴王一开心,说不定就退兵不造反了。

刘启无语,彻彻底底的无语。

——晁错,这就是你的好办法?让朕去档子弹,你却留在大后方享清福?更可笑的是你还要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张旗鼓去割人家的肉,一刀下去,反割了自己的肉去喂吴王这条老狼?你要朕的面子往哪里放?你这智囊之名就是这么混的?

看来,能认识到危局必然到来是一种极佳的政治智慧,但能积极谋划、未雨绸缪、及时提出应对危局的完善战略,却是一种更大的政治智慧。很显然,晁错具备第一种能力,却不够本事做到第二点。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总之,刘启当时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他默然良久,终于一声苦笑,郑重其事的对晁错说道:“晁错,朕有一事正告于汝。”

“何事陛下?臣谨受教。”晁错做谦卑状。

刘启跳起来手指门外:“你妈妈叫你回去吃饭!”

看来找晁错这家伙是找错人了,这家伙拉屎拉的挺欢快,却是不会擦屁股,晕!

正在晕,袁盎来求见了。袁盎是文帝时的老臣,曾因与晁错政见不和而被贬为平民,所以两人向有私怨;不过,袁盎当过吴王相,对吴国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景帝就想问问他有何好办法,于是便挥退晁错,召见袁盎。

没想到袁盎的办法更吓人:吴楚等七国的造反理由不是“清君侧”么?那么好,不劳他们清,咱们自己清,杀了晁错,堵住他们的嘴。如此则兵不血刃,大乱可平矣。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刘启听了这个办法,默然良久,却终于拍案而起,决心已下:“诚如此,吾自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晁错晁错,铸成大错,现在你惨了吧!相比于文帝刘恒的阴鸷隐忍,景帝刘启行事,更为刚猛狠辣,从来不惜丢卒丢车保天下。

十几天后,景帝授意大臣们上疏弹劾晁错,然后又派人骗说召见他,却在半路将其直接拉往与皇宫方向相反的东市,立处腰斩之刑。晁错不知就里,还穿着朝服就被侩子手用大斧砍成两半。很快,他的一家老小也和他在阴间会面,全被斩首弃尸——景帝觉得必须以此惨剧,宣示天下,才能让吴楚七国闭嘴。

可怜晁错,死前一无所知,还穿着朝服准备去面君,结果也没有经过审判,更无辩护的机会,就这么晕乎乎的肠断魂飞了,死的惨不忍睹;可怜他的一家老少,更是死的莫名其妙;简直比周家的政治冤狱还要惨不忍睹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样的世界?皇帝要你发达就发达,要你惨死就惨死,不是没有法律,但朕即法律。晁错堂堂御史大夫,位居副相,三公之一,那又怎么样?浮浮沉沉,生生死死,一切不还是捏在皇帝的手里?这就是这样的世界,太阳最红皇权最黑的世界。

想当年,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为太子家令,两人君臣相得,亦师亦友,晁错也尽心尽责,从小教导景帝“术数”(权谋之术),教他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无所顾忌,可以不择手段。但谁能想到,晁错教导景帝的这套理论,最后竟然试在了自己的头上。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图:晁错墓,在许昌烈士陵园内

替罪羊晁错被杀的事情很快传遍天下,景帝紧接着便拜袁盎为太常,吴王刘濞的侄子德侯刘通为宗正,作为议和大使,立刻去和吴王谈判,赦其发兵之罪,并允诺恢复各国故地,让其退兵。过了一段日子,恰有周勃旧部校尉邓公者回朝汇报军情,刘启就问他:“汝从军中来,可闻晁错死,吴楚曾愿罢兵否?”

邓公据实以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士人将从此噤声,不敢复言国事矣。”

刘启愕然,忙问何故?邓公道:“夫晁错欲减削藩封,实恐诸侯强大难制,故提此议,强本弱末,为万世计。今计画方行,反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闻言,连忙装出伤心的样子,一声叹息,喟然道:“公言善,吾亦恨之!”

另外一边,袁盎与刘濞的谈判果然失败了。这造反可不是请客吃饭,说取消就取消,说改期就改期,那刘濞此时已自立为东帝,号称与西帝刘启乃分掌天下,他又怎会拜受其诏书呢?果然,刘濞将使者们大大嘲笑了一番,总之晁错人头不够看,要就要刘启人头,笑罢又派兵将使团扣留,欲逼袁盎投降。袁盎幸遇故人相救,这才趁夜逃出生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回长安给刘启报信。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刘启闻信,又恨又恼,简直要发疯:看来指望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是没用了!先皇文帝教导我们:有危急,找亚夫。横刀立马,安定天下,还得靠我周大将军!

现在就是大汉最危险的时候了,再不动用先帝留给他的这个秘密武器,更待何时?

刘启终于想起了周亚夫,现在想起来,还不晚。

于是,景帝连夜召见了车骑将军周亚夫,问:“吴楚七国借名为乱,朕诛晁错以谢之,竟无济于事,吾深悔恨。今事急矣,且为之奈何?”

周亚夫笑道:“陛下不必悔恨,今诛晁错,未必于事无补。”

刘启一愕:“何哉?”

周亚夫从容解释道:“前吴楚为乱,振臂一呼,则天下诸侯响应,何者?其托名清君侧以匡天子也。今晁错已死,君侧已清,则吴楚之叛无名,七国之乱无义也。夫名不正而义不直,其众必然离心。夫其众离心,则猜疑必生于肺腑,祸乱必起于萧墙。如此则即以之攻无道亦不克,何况以之犯顺哉?”看来晁错的死还是价值的,叛军的口号是“清君侧,安刘氏”,现在“君侧”清了,他们却还在犯上作乱,等于是自打耳光,如此其正当性必大打折扣,其气势亦将大挫。

但景帝还是不放心,又问:“虽然如此,然七国仍强,将军可有万全把握?”

“当然。陛下明鉴,叛军虽名为七国,实则各自为政,难以配合,我可各个而击破之!臣在此断言,不出一月,吴楚必破;不出半载,七国必平。”

刘启闻言大喜,周亚这夫一番话,不仅提振了他平乱的信心,也减少了他对晁错的负疚感,他不由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周亚夫,人才啊!

于是,景帝的脸色总算平缓了些,又问:“既如此,将军可有平叛之通盘计划?”

周亚夫道:“以如今之战略形势,臣为陛下计,可南北固守晋阳、武关,中据荥阳三大战略要地。继而主力沿渭河顺流而下,腰斩诸国之联系,阻击吴楚于梁地,并另遣二军分击赵齐,而各个击破之。则贼大势定矣!”

景帝大喜:“善!吴楚为七国之首,吴楚即破,七国无能为也。只是将军可有破吴之计?”

周亚夫道:“臣自有决胜之策。然需陛下全力支持,使臣自专,如李牧之故事,否则请另择高贤。”

“这……”景帝迟疑了,周亚夫要自专军权,这可是很危险的啊,万一他有了不臣之心……

周亚夫见皇帝迟疑,忙道:“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孙膑曰:‘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夫将者,成败之所系,社稷之所倚也。夫兵权者,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也。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况且,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尹、吕尚之谋,韩信、白起之能,而不得自保也,更何言取胜?《六韬》云:‘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也。’请陛下孰虑之。”

话已至此,刘启也没啥好说的了,只好一概答应。如今之计,也只有把帝国的命运全部交到周亚夫手里了,上天保佑,他是个大大的忠臣,希望老爸当年没看错人吧!

法家晁错被他学生汉景帝当街腰斩,虽然悲惨,却死的很有价值

得到皇帝的保证,周亚夫心中大石落地,这才自信满满的说道:“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如釜底之火,阳中之阳也,炽热不可当。臣意避其锋芒,先以梁委之,加汤而止其沸;后绝之粮道,抽薪而断其火,则必可制之也。”

刘启心中咯噔一下子,顿时愣住。好办法是好办法,但梁国是他亲弟弟刘武的封地,太后(文帝的老婆窦氏)甚爱之,周亚夫现在却说要把梁地当成挡箭牌来阻耗叛军,太后知道了肯定得跟自己翻脸,这可怎么办?

周亚夫却好像不知其中奥妙般,死死盯着景帝,要他点头。

“陛下若不忍,自可另择高贤。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

忽然,刘启用力的一拍案子,跳了起来:“好,平叛之事,就请将军自决,寡人绝不干涉!”

周亚夫笑了,笑的既轻松,又沉重。

好极好极,只要你能顶住太后的压力,我就能顶住叛军的压力,你我君臣各自努力吧!

周亚夫最后极富感情的说道:“陛下,大汉正值危难之秋,然亚夫但一息尚存,便粉身碎骨,也要拼保社稷完全,陛下请宽心勿忧!”

景帝刘启听了这话,只觉得冰冷的身体满腔温热,感动的差点就要流下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