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崖归渔图》

 花样年华malan 2018-12-12

 

    袁松­(1895-1966),又名袁十(石),字鹤文。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寓居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西洋画。当时康有为、陈独秀等人主张利用西洋画法,变革中国画,袁松年受到他们的影响,毅然放弃西洋画,专事国画创作。并提出了“国画合理化”的主张,且积极加以实践,做了许多借西洋画法革新国画面目的尝试。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积极投入画院组织的深入生活活动,创作了较多现实题材的作品。其传世作品《上海鲁迅纪念馆》、《急滩运粮》、《福建前线军民联防》、《太湖一角图》、《运菜图》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袁松年的山水对范宽、沈周、龚贤等古代名家有较深入的研习,喜以笔墨追求物象真实感,多运用斧劈皴法,笔触坚硬,层次鲜明,自成一格。他的作品在东南亚一带颇有影响。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黄浦区政协委员。亦善作钢笔书法,兼能诗文,著有《抒情小唱诗集》、《名胜写生集》等。

  袁松年的画作,虽然对传统有所继承,但更突出的是他跳出了传统的窠臼,需要用一种新的审美观点和分析方法来加以欣赏。他的画,是特殊时代中特殊思潮的产物。袁松年取法董源、范宽、龚贤,都有他独特的切入点。董源是五代画家,善写江南丘陵,作品以细密的披麻皴和层次丰富的渲染法取胜;范宽为宋代画家,善写北方的大山大壑,技法上则采用了雨点皴(或名之为豆瓣皴)为主,反复皴染,层层深入,直至营造出磅礴、浑厚、深郁的气象;龚贤为清代画家,他直接师承董、范,善于用干笔短皴和淡墨渲染塑造层次丰厚的山岳邱壑,可以说三家是一脉相承的,其相通之处在于均不尚华巧,而注重邱壑营造的丰厚和层次。这一点在袁松年的画中得到了体现。


 

  今观袁松年所作《松崖归渔图》,可见他喜用硬毫小笔,在勾勒了山崖的轮廓以后,以干笔反覆皴擦,再以淡墨渲染,塑造出了山崖的阳面和阴面,又表现出了山石的起伏错落感。崖上的杂树,造型变化不多,亦着重于面的刻画,使细密的笔触连成一片,亦与传统重线的方法侧重点略有不同。画中点景人物造型十分朴实,而水的画法,更具有他的个人特征,他采用了与传统留白画水相反的方法,用线、墨、色恰当渲染了水面的光泽和色彩,使欣赏者有一种全新的审美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