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书学理论八讲之'四通八达'

 红艳c90e7hagqs 2018-12-12

讲解:于钟华    整理:希夷


哲学的两个转向


哲学是什么?哲学差不多是树的根、水的源头、楼的地基。一切的学科、一切的事物都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在所有的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还没看到一个学科未来发展的时候,它往往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的风向一旦动过,你会发现十年二十年,所有的学科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在一个学科里面本身的变化,永远是小打小闹,只要这个房子的地基不动,你上面再怎么样变化,顶多是装修方面的变化。

比如哲学近五十年以来,在开始酝酿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包含两点,第一个转向叫回到生活世界。因为在最近的两百年到三百年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到康德的时候,近代哲学,也叫德国经典哲学以来,它开启了人类自然科技的发展,也是我们叫的现代世界,或者现代社会。

在社会形态上,现代社会的一大变化,政体上以共和为主,强调民主、自由、法治。现代社会还有一大标志,是以经济来主导这个社会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三,就是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古典社会的靠贸易、靠物物交换,现在是靠自然科技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共和、民主、自由、法治,是由经济来主导的,而经济背后的推动力是自然科技。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是由科技作为主动力来发展,于是自然科技的思维模式逐渐进入到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以至于科学这个词被自然科学所取代。


于钟华在西安录制央视跨国百集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国内部分


事实上科学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

近三十年来,大家开始对这种现代性的弊病进行反思、反省和思考,来探寻未来的人类之家。因为人逐渐的被现代社会,尤其是被自然科技所掌控和统治,人被符号化、片面化了,作为一个生命,自己从内而外迸发出来的我要干嘛、我要朝向哪个方面,一切的一切,被外在的这些东西所掌控。这样下去的生活,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人逐渐异化为整个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作为一个生命饱和状态的、由内而外迸发生命力的这个人,没了。

生活世界的丧失,第一,你没有偶然的、无目的的生活,一切的东西都给你必然化了,规范的必然性代替了偶然性。第二,我们的家也丧失了。家是什么意思?家作为一个地方,就是专属于你之为你的那个地方。

然后书法艺术呢,自然科技的对象化的研究方式进入到我们的书法里面,最终,它形成的一种模式就是书法的研究完全变成了是对既有的书法形态、也就是书法字帖的研究,取代了书法的方方面面。

我们现在讲书法创作,古人写字是为什么:奉橘三百枚,霜未降……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你一看到那个古代的书法作品,就知道那是他的一个生活世界,只有在生活里面,一切的一切的东西,它才成为它本身。

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为我想写字,因为我写字获得了一种幸福,因为我写字很享受。是为了找自由找幸福找享受,使我的生命处于一种生命应该有的饱满状态,这才是人的根本的目的。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转向。就是从一个对现代性的反思,从现代性走出来,从科技世界里面走出来,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书法倡导的叫日常书写,不再是那个所谓的专业性的书写。

还有第二个转向,就是有一部分的后现代性的哲学家提出来一个新的转向,叫空间转向,一个最根本的表现叫恋地情结和场所精神。我们原来造房子,安徽有徽派的民居,粉墙黛瓦骑马墙,一看那个标志就知道是皖南的民居。但是随着自然科技的发展,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建高楼大厦,我不需要考虑这个山,如果这个山碍事, 可以用机械、科技把它捋平,如果放到三百年前的一个古人造房子 ,他绝对不可能去动这个山,他考虑的是我怎么样将就这个山, 所以叫依山傍水, 相互依靠的那种关系 。现在是地域性没了, 就是我们被统治的太厉害了。

我们的书法,古代的时候有地域书风,有南北书派论,北方的是以碑学为主,摩崖、造像等等,南方有王羲之为代表一路的魏晋风度、江左风流这种挥洒自如的东西。但是今天,东北人可以写江南婉转流媚的作品,南方人也会写碑版巨制,但是带来的最终结果,通过一种展厅的方式,通过评委的方式,通过展前培训的方式,把所有的书法变成了一种书法,把它给同质化了,个人的风格没有了,而是变成了个人的习气,地域的书风没有了,变成了同一。

所以空间的转向就是从一个由时间主导的、同质化、必然性的社会里面走出来,解放出来,回到你的地域上面来,回到你的偶发性上面来,变成是我就是这个地方的、以这个地方为主导的这个人,使我得以成为人,我才能自由。

其实这两个转向根本问题差不多,都是希望从现代性里面把大家解放出来,第一个是被科技所控制了,第二个是回到我的具体的地方上来。

 


书写事件的参与者


我们讲这个是干嘛的呢?于是就牵涉到我们书法的走向。以自然科技方式来研究书法,其实是一种对象化的,一切的东西都是按照最佳的标准状态去做的,不能把自己主观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它是一种无我状态。

这个时候,书法就要回到人,回到人的意思是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能做什么。我们说一个完整的事情包括第一,why,为何之故,第二,how,怎么去办?第三,what,结果。三个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书写事件。how里面最重要的参与者,不是王羲之,不是赵之谦,是我的手和我的毛笔,这才是两个最重要的参与者,才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所以要研究毛笔,我如果在江南,可能就会喜欢用湖州的羊毫,比如赵孟頫,他差不多用的都是湖笔,尽可能的把湖笔的性能发挥出来,所以就写出笔触非常细腻温润优雅的风格。中山兔毫非常好、劲健,王羲之拿那个笔来写,他就写得挥洒自如。



老子说,圣人善就物,故无弃物,圣人善就人,故无弃人。善就物,就是善于和这个物相互将就着来做这个事,所以高手拿不同的毛笔都可以写,和这个毛笔成为同事,和不同的同事做事结果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特别讲究生成,打个比方,毛笔就是母亲,手就是父亲,这两个生出来的孩子就字。不同的夫妻,生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再看我们的手,每个人的手不一样,长短首先是不一样的,转动的灵活度也不一样,有的天生就比较拙,有的天生就比较灵敏,但是整体上来讲,我们的手腕能够婉转流动,任何一个东西转动就代表了前面有一个东西是不动的。

于是我们就开始进一步的考虑我们的手,就发现我们的手最自然而然的时候,好像往这个桌子上一放,好像有一个基本的点一样,比如说,左右摆动之间,好像中间有一个点,没有这个点,谈不上左右摆动,然后上下运动,是因为有一个不上不下的一个点,这个点在哪里呢?就是在我的手最自然的放在的这个地方。于是我们就需要找我们的手左右运动的那个基点,上下运动的那个基点,如果再加下面一个不黑不白,不中不中,其实是手的撇捺运动,从手的基点出去以后,叫去远拉近,就有由粗到细和黑白的变化,一带过来就是捺出来了,捺是从远到近,所以前面是细的后面是粗的,这样的东西合起来,其实是基于我们的天生的手的运动研究下我们得出来的,于是我们的书写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不中不中。



把这些合起来概括一下,就是米芾所讲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缩和收,是为了干嘛,是为了下一笔的连贯起来,所有的笔画全部连贯起来以后,笔画不是一个个笔画而是一团气。还有第三的是,一个人往那边一坐,回到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场。砚台、镇尺、毛笔、纸张所放的位置,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一个林中空地,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概念叫真理之居,或者叫真理的场所,就是一切万物都是在这里面,共荣共生,共荣共长,人在这个里面就获得一种自由,这个自由在哪里呢?就是我在书写的时候,干扰我的书写的一切因素全部淘汰出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我们的身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个体的身体最自由、最舒畅,混合着我们先天的生理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展开的。

这样来做到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不中不中,这个时候,你这个字写起来就开始舒服了,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够做到四通八达。

所以书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讲的四通八达,是希望人能够回到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怎么样生活才是自由的,才是幸福的,这个是书法书写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