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

 如冰释水 2018-12-12

知道事物阳刚的一面,关心守护其阴柔的一面,就像是能天下的溪谷一样滋养万物生长。能够如同溪谷一样滋养天下,就能保持自身道德品质不丢失,回归到婴孩一般纯真自然。知道事物正确的一面,遏制其错误的壮大,就是维护天下正义,能够维护天下正义,原始质朴的道德品质就会不断的回归,达到没有极限。知道事物荣耀的一面,包容其屈辱的一面,就像天下山谷胸怀博大包容万物,能够胸怀博大包容万物与世无争,原始质朴的道德品质就会充足,就能够回归于道。“朴”是道最基本的元素,“朴”生成了天下万事万物,圣人以“朴”无为的特性管理自己的行为。所以说:对待万事万物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不要把其属性片面的进行割弃。

大道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万事万物禀阴阳二气而生。雄为阳为刚为强为外,雌为阴为柔为弱为内。阴阳相生,柔弱胜刚强是道的基础理论,所以能知道事物阳刚的一面,守卫其阴柔的一面,让阴阳交互流行于事物之间,像溪流一样在事物间和顺流畅滋润事物的生长,不断的洗刷事物因阴阳变化产生的污垢,这是一种爱,是对所有事物的爱,有了这样的爱心,原始的道德品质就会不离其身,就能回到像婴儿一样专气至柔的状态。能够顺应事物阴阳的变化,合理的给其充足的关爱,使事物成长、壮大,不为名、不图利,就像小溪一样默默的在事物不起眼(雌)的地方滋润事物的成长。

知道事物正确的一面,扼守其错误的一面不能发生,摒弃事物错误的一面,就是维护天下正义,能够维护天下的正义,更是一种大爱,是对天下的爱,这样原始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发生改变,原始的道德品质就会不断日渐积累,就能达到道德无极限的状态。道德自在人心,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道’在世间的体现,‘白’就是德在世间良好品质的显现,就是‘道’的正气在世间的弘扬,所以弘扬道德正气,维护天下的正义是对天下的爱,是对’道‘的回报。域有四大,人为其一,维护世间道德正气是做人的高尚品质,也是对道的回报,更是对天下的大爱。

大道混沦无极,无阴无阳,无善无恶,无上无下,无美无丑,无高无低。所以能够知道事物荣的一面,包容事物辱的一面,就像山谷一样包容天下万物却与世无争,就回到了大道原始无极的状态,回归于道成为了道的基本元素‘朴’,这是最高的修为,是人类修为的最高境界。

‘ 朴’是道的真气,是大道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朴无阴无阳、无黑无白、无荣无辱,朴生成了万事万物。圣人以‘朴’无为的特性管理自己的行为,对待天下事物。用谦卑柔软之心爱天下万物,以道德正气行光明正大之事,以道无极特性成就万事万物。因此我们知道:对待任何事物的管理,都不能把其属性片面的进行割弃。

道德一经,博大精深,用文字描述,费而隐。此篇知、守、雌、雄、黑、白、容、辱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同时学人又感到其中有很多不同于无为思想的地方。学人应知,证道的过程漫长、艰辛、寂寞、曲折、平淡。在不同的阶段过程中,要取之有法,何为法?如攀岩用工具,过河用舟船的道理。证道的方法,只为一时所需,最终是要进入舍法,进入无爱无恨、无仁义道德等一切四大皆空的境界,这才是进入了大道无的最高境界。

能够知其雄,守其雌,给万事万物提供无穷活力供其壮大、成长,就像山涧溪水蜿蜒、绵长,低调、平凡,这样性格的人,自然真气决不外泄。德是真气的聚集,所以说为天下谿,常德不离。道的真气能永久保留,不断聚集,人们就能复归于像婴孩般的无知状态。婴孩般无知状态的玄与妙。这是悟道的初期阶段,就是善行,寻找‘丹头’,佛家称其‘忍辱’。

同样’白‘与’黑‘,也包含了很多,为使方便,简单讲就是正确的与错误的。此文的”守“与上文略有不同,有固守、不超越为底线。底线是什么呢?就是’式。为人处事立身天下,要知道正确的事能做,错误的事不能做。同时此文更包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如此克制自己不入邪道、不起邪念,要担负起维护天下道德正气的责任,自然真气不断聚集,阳气不断聚集,阴气不断消散,加以时日一团阳气在抱。这是悟道的中期阶段,就是‘炼丹’,佛家称其‘精进’。

‘荣’与‘辱’包含了事物所有相对的两面性,如阴与阳,美与丑等等。能够不以分别心看待任何事物的荣与辱,其胸怀之大像山谷像大海,无所不包容,达如此胸怀,真气具足,就能归真返璞,回到了大道混混沌沌的初始状态,也就是回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这是悟道的高级阶段,就是‘丹成’,佛家称其‘禅定’。

这一章讲解了做人的道理和责任,更是提供了求大道的法门。讲了凡人修道到婴孩阶段、到无极阶段、以至达到还淳返朴重返大道一步一阶的几个阶段。紧接着‘老子’又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在讲解第十八章:大道废,仁义出时,已讲了人们在大道时期所具有的古朴纯真的性格因欲望的生长而渐渐散失,被各种欲望所替代,统治者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一种政治制度,依据民众的欲望加以管理,进行统治;民众则因自己的欲望而为自己带上了羇绊。如此的管理怎能比得上道德社会无为自然的管理思想呢?道德社会以无为而治,没有法律没有制度,也没有道德之谈,公序良俗自然纯真,大家自然遵守,并不需要法律来约束;人人都不必讲道德,举止言行却自然合于道德的标准。因此,能保持民众直朴无华的天性,不使其产生无端的欲望,使民众朴素无华的性格不被分割、代替才是大治的最高手段。这就是“大制不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