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补虚第一方-------小建中汤

 杜子桐 2018-12-12


小建中汤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饴糖组成。

生白芍六两(90克)、桂枝(去皮)三两(45克)、甘草(炙)二两(30克)、大枣(擘)12枚、芍药六两(90克)、生姜(切)45克,饴糖一升(200毫升)。上六味,以水七升(14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200毫升),日三服。


加黄芪二钱,名黄芪建中汤,治虚痨诸不足;饱闷者,去大枣加茯苓二钱;气逆者,加半夏一钱五分;此方人参、当归、白术,俱随宜加之。


本方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说《伤寒论》无补法,但是后世立法都从补虚用药。什么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不胜枚举。

 

遍观经方113,单纯用以补虚的方剂倒是不多,而小建中汤就是其中的代表。后世云: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建中建中非小建中汤莫属。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变局,由桂枝汤重用芍药之二倍,并加入饴糖一升。曾有名言评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关键在于这一个调字,不是补阴阳,后世滥用补法,导致很多郎中治不好治不坏,并美言曰调理,慢病记不得,动至几个月服药,每一副药二十多味药材。


《伤寒论》载小建中汤


第一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病以伤寒命名,可见外证未解,然而出现了腹中拘急疼痛,这个时候就要用小建中汤外可以发汗解表,内可以以芍药、饴糖缓急止痛。这也是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所以说是调阴阳,不是补阴阳。

 

第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为什么会出现心悸烦躁呢?因为心阴不足,心火浮动,芍药重用可以养血滋阴,去烦躁而生心液。所以说虚人伤寒建其中,小建中汤可以养汗,给发汗以源头。

《名医类案》中记载:许叔微许学士曾经治疗尺脉弱,因此以小建中汤服用十八天,等到尺脉起,才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一剂而愈。可谓深得祖师仲景之心法。

 

小建中汤是太阴和太阳并治,以桂枝汤和太阳表之不和,重用芍药饴糖沉入太阴。

 

《伤寒论》载: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也是桂枝汤治疗太阴病的经文提示,桂枝汤经方之冠实在是实至名归。因此小建中汤治疗腹中疼痛,也是由此得来。

 

《金匮要略》载有小建中汤条文有二,一在虚劳,二在妇人病三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妇人病三篇中载: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可见小建中汤是治疗腹痛的一贴神药,很多人方证对应一两腹痛就可以止住。


小建中汤是一个补虚效力非常不错的方子,临床上可以治疗很多虚性疾病。江尔逊老中医,曾经以小建中汤治疗虚性疟疾,疗效很好。后世治疗虚性疟疾,即劳疟的何人饮同样是这种思路。

蒋氏草庐医馆按


小建中汤为治虚第一方,今人不讲久矣!凡劳证必有蒸热,此方有姜桂以扶心阳,犹如太阳一出,则焰火无光,即退热法也。凡痨证必饮食日少,此方温脾,即进食法也。凡痨证必咳嗽,此方补土以生金,即治咳嗽法也。凡痨证多属肾虚,此方补脾以输精及肾,所谓精生于谷也。今人不能读仲景书,反敢侮谤圣法,徒知生脉、六味、八味、归脾、补中及款冬、贝母、玉竹、百合、苏陈酱、地黄炭之类,恒服至死,诚可痛恨!

蒋氏草庐医馆再按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都用到了重要的药材饴糖。饴糖在小建中汤中补气养血,温中填虚,中医教科书中将之列为君药。但由于不好买,生痰助湿等原因,很多人用此方时干脆不用饴糖。可本方的补力全在饴糖上,否则是桂枝加芍汤,难怪某宝上直接就把饴糖称为小建中汤。成药小建中片、小建中颗粒、小建中胶囊就是没用饴糖,个人觉得不妥!日本产小建中汤颗粒就有饴糖!

 

经方家认为饴糖在小建中汤里的主要功效有3个:


1、滋脾补虚,为虚劳患者机体的恢复提供大量易于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质;

2、行血止痛,其微温的药性能助胃肠道血液循环,缓解不通则痛的症状;

3、养阴定悸,营养充足,血行通畅,自然心不慌、口不干,手足不烦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