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黄山天下无山

 静乐斋 2018-12-13
 
 

                      /杨甲午

 

    200111月我应中铁四局朋友之邀,第一次登黄山,被黄山的天然美景所陶醉。当我站在山顶上,置身于云雾中,雾从身边飘走时,呈现在眼前的一幅幅美景若隐若现的画面时,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难怪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登黄山天下无山。此行之后,有一种黄山没看够的感觉。

    200210月我去安徽合肥参加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参加第21次档案工作协调会,会议结束,铁四局安排登山,这是我第2次登黄山,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没有更深的解读。

20071224日我去黄山参加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也是我第3次登临黄山。

   这一次会后我专门拜访了187师老战友,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长张脉贤同志。他曾担任过黄山市主管旅游的副市长、他是一位黄山通,也是把黄山推向世界的大导游,徽州文化与旅游学方面的权威学者。在张老的陪同下,通过他对黄山的解读,使我对黄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根据轩辕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过去关山阻隔道路不通,一座奇秀绝顶之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它一露峥嵘,即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艺术大师、著名画家刘海粟93岁十上黄山,有诗云: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香港摄影家罗苏民不顾昭昭路远旅途之艰辛,20次上黄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16161618年在登山要冒生命危险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上黄山,并且两次都登上了顶峰。叹而赞之,昭示后人:“博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是什么引起慕名登山者如此的浓厚兴趣呢?有讲黄山之奇之险的。如宋人说:江南诸郡多佳山水,其间雄绝者莫如黄山。”康熙六年《黄山志》首句:“黄山乃震旦国中第一奇山。”清人诗句:“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早年黄山还有“阎王壁”、小心坡”、“罗汉级”等等,只能靠绳索栓身才能攀登。也有讲黄山之秀之丽的,山上山下都郁郁葱葱,植被茂密。黄山南北屏障,也就集南北植物之大成。九百米以下,翠竹摇曳,盛开玉兰木莲等树花,花香树雅,显其华丽。山中,诸如小叶青刚栎等。树荫相交,丛丛覆盖。山上寒带植物,如高山杜鹃,一花三色,在山之巅洒满缕缕清香,因其四季常青,花落之后亦不失其清高。更有珍禽异兽,空山鸟语,增添情趣。“天下山秀数黄山。”“黄山天下奇”这都是有事实根据的。陈毅元帅概括为:“潜山险后山秀”,也恰到好处。

   黄山最明显最有个性的特点,在于“变”。他山以形胜,观可尽;黄山以变胜,观无穷。其味无穷在“变”中。进黄山者,一次一山行,一步一山景;次次不同,步步有异。当然,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乃黄山一奇绝处。

   几亿年的大自然造化,花岗岩为题的巨峰,又构成无数怪石。而从根须中分泌出一种酸,专腐花岗岩并从中吸取养料的黄山松,迎风斗雪,一直顽强的把根扎在群峰之巅、怪石之间。“黄山奇松知多少,棵棵皆穿石罅中。”气压、气流、风向、阳光的影响,奇松布满黄山,神奇的松景、石景、松石结合景、山景、水景、山水结合景,因气候、角度、季节不同,阳光、月亮投射位置不同,而产生无穷的变化。有微妙微肖的“天狗望月”、“仙女弹琴”;有神似神传的“仙人踩高跷”、“十八罗汉朝南海”;有静中有动的“羊子过江”、“五老荡船”及“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还有,这方看为“金鸡叫天门”,换一处看成了互扶相助的“五老奔天都”;这方看为“喜鹊登梅”,那方看则成了喜迎四方来客的“仙人指路”。多变,给人无穷的回味;多变,使人增加无边的遐想,拓宽了观赏空间,充实了观赏内容,丰富了观赏想象。

   “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自古黄山云为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天海。有时千帆竟发;有时渔舟点点;有时乱云飞渡;有时彩云追仙。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衣体相形,云遮雾罩;虚虚实实,半隐半现。把山峰作了各种巧妙打扮之后,雄伟刚强的黄山群峰,恰似喜爱梳妆的大家闺秀,怀抱琵琶半遮面,矫揉造作,增加了几分羞涩之美。游人身临奇境,“峰奇石奇松更奇”中,又添了“云飞水飞山亦飞”。神奇,梦幻,多变,奇特。特别是当白云充满柔情向你拂面,以致柔身涌来深情拥抱你的时候,确能产生一种飘然入仙境之感。古人盛赞黄山为“仙境”。编了许多成仙的故事。首先是我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从这里升天的美妙故事。这自然之景象,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据。

   邓小平同志1979年到黄山,一步一步从前山走上后山,盛赞黄山奇秀。提出“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要使最佳之山岳风光让各国朋友共赏。

   黄山美景甲天下,黄山冬游更销魂。

   黄山冬景之绝,冬游之妙,却至今鲜为人知。黄山冬游,是梦幻般的享受。一夜北风来,大雪菲菲,是黄山锦上添花,千里晶莹。赏不尽的冰挂雾凇,如梨花竟放,漫山皆白;如玛瑙成串,令人目眩;一路是玉雕杰作,一路是宝石奇观!漫步这清新无暇的琉璃世界,如履海中珊瑚岛,似游天上广寒宫,给人更强烈、更独特、更幻美的精神享受。

   张脉贤,安徽绩溪人。195015岁参军入伍,在军营里度过了25个春秋,在187师政治部当了18年的文化干事。他经历了并具体领导了以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为基础到组成演唱组,到组成师演出队,到形成演出京剧“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多种剧目与节目的综合性文化团体的全过程。

我刚到部队时,就知道我们187师宣传队名气很大,张老是创作兼艺术指导,那是能看到他们的一场演出,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大餐。在1974年,张老因为家庭成份高,出身不好,社会关系等问题,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老复员到了地方,当了工人。到地方后一切从头开始,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还是整天笑咪咪,乐呵呵的。正如他喜欢唱的一首歌那样:自古人生多风浪,何须愁白了少年头。他很坦诚的跟我讲: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我在部队干了很多活跃官兵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事,被定格为只能干事不可重用,叫做可使不可用。

他坦诚地说:我还是要感谢部队,因为我是在军营里长大的,在187师政治部当了18年文化干事,写材料,搞报道。作词,谱曲、教歌、编剧本、作形势报告这些看家本事全是在部队学到的,倒地方后全都派上了用场。有了用武之地,先后担任了芜湖市东方纸板厂党委书记、芜湖市委常委秘书长,黄山市委常委、副市长主管黄山风景区的工作,2000年在安徽省旅游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

他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知识十分广泛、朋友十分广泛的人,他认为:"人类应充满温馨""旅游是友谊的事业""文化是感情的纽带""诚以待人、宽以处事,坦荡豁达、平易近人。多为他人着想,生活永远是乐观的。"他非常满意的是自己的朋友遍天下。

在黄山逗留期间,我和张老一起登山赏景话黄山很长见识,游屯溪老街,品尝徽菜、饮茶聊天。听他介绍“徽州文化”,可以说是享用了一次精神上的大餐。临别时老前辈向我赠送了字画和墨宝、徽墨等颇具特色的文化用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