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一来,各种总结报告开始排上日程。 如何让这些文字,既有高度,又不流于形式?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案例,找到一个很不错的逻辑框架,分享如下。 第一部分 交待背景我们的任何行动,都是战略的执行落地。 所以,在开篇的时候,有必要对行动的背景进行简要阐述。以下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第一,政府类的报告。一开头普遍是强调站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二,对于公司层面的报告。一般会从宏观环境入手,再过渡到行业情况,最终聚焦到公司在这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 《恒瑞医药2017年年报》 第三,部门层面。更多是强调「围绕公司战略」开展了XX工作。例如: 聚焦提质增效,全力攻坚克难,向运营要生产力,发现主要的风险点和失血点…… 最后,个人层面。开篇则可以更加人情化,比如: 今年是来公司的第五年,做了角色的转变,明显感觉挑战增加…… 总之,开篇的作用是交代清楚做事的逻辑基础。强调没有偏离主航道,服务于公司和部门发展的大局。 第二部分:内容摘要铺垫过后,便进入了「秀肌肉」板块。 在具体陈述细节前,需要用几句话说明核心业绩 。这有点像论文的摘要,方便他人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例如: ↑《广发银行2014年年报》 第三部分:强调贡献接下来,便是具体的任务阐述。 首先是聊贡献,它分为两类:标准贡献和特殊贡献。 1.标准贡献一般来说,就是完成了哪些 KPI 。在表达时,不要只是停留在陈述单一数据,例如完成 500 万销售额——因为这没有感觉。我们要用别人的、行业的情况来衬托自己。 例如: 1.和任务比。如:完成年计划的120%。 2.和去年比。如:同比增长 50%。 3.和别人比。如:区域排名第三。 4.和公司其他团队比。如:公司排名第一。 5.和行业比。如:在行业平均增速为 5% 背景下,实现 10% 的业绩增长。 总之,哪个有利于自己,就和哪个比。 2.特殊贡献企业的发展不止包括经营业绩。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企业考核经典工具:平衡计分卡(BSC)。它包括四个维度: 1.财务(Financial) 2.客户(Customer) 3.内部运营(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4.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 标准贡献一般是围绕「财务」项来谈的。而特殊贡献,则可从其他几个维度展开。例如: 1.客户:客户满意程度提升至XX,客户赢利能力提升XX%…… 2.内部运营:制定了XX规章制度,标准化流程…… 3.学习和成长:进行了X场培训,向兄弟公司输送人才X人,改善信息系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一系列都是保障业绩完成的基础,是重要的支撑模块。 第四部分:发现不足没有哪项工作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没有必要避讳这个版块。 但是,写不足的目的并不在于承认错误,而是「向失败要回报」。 重点聊聊:如何改进现有做法,如何拥抱挑战背后的机遇。更多的,是看见对不足的思考,对未来的发展期望。 第五部分:来年计划这部分涉及到来年计划。如果有详细的方案,那么就一五一十地讲出来。 而如果不太系统,那可以采用并列的方法来表达,例如: 1.关键词:明年将围绕五个关键词开展工作,一是「走出去」,二是「炼内功」…… 2.扮演角色:明年将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后视镜」,二是「望远镜」,三是「照妖镜」…… 3.角色转换:明年既要做好「猎人」,抓业务,提业绩;也要做好「牧人」,强管理,建梯队。 最后总结一下,年终报告的五个结构: 1.交待背景 2.内容摘要 3.强调贡献 4.发现不足 5.来年计划 我是尾巴 如果大家不太清楚年终总结的表达,可以参考各家企业的年报,里面的《董事长致辞》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板块都很值得借鉴。 ↑《华为2017年年报》 获取方法推荐两个: 1.去公司官网。找到「投资者关系」一栏,基本都会有该上市企业的年报。 2.去「巨潮资讯网」上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