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萧望卿(1917—2006),字成资,湖南宁远县人,生前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入清华研究院深造,西南联大毕业,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且交情甚笃,是当时的新生代 “平津新写作”里的重要人物。抗战胜利后,这个包括穆旦、郑敏、汪曾祺、盛澄华、王佐良等在内的以“新写作”为标识的文学试验潮流,在处于政治和文化边缘状态的平津地区希图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们引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思潮同步发展。
陶渊明的朋友,有政治上的人物,有高僧隐士,也有乡邻中的一些农民。在政治上的人物中,官位较高而交情深的是颜延之;也有一些官职较低的朋友,非故交而能相知,有诗相互酬和,如庞参军、丁柴桑、戴主簿、郭主簿、羊长史、张常侍等人。庞参军的事迹不详,并遗其名,只知他是江州刺史王宏的参军。渊明有《答庞参军》二首,一为五言,一为四言,都作于宋废帝景平元年(423),渊明五十九岁时。 这年春天,庞参军奉王宏之命,以浔阳(当时王宏镇浔阳)出使江陵;有诗赠渊明,渊明写了一首五言诗作答。当时宋文帝刘义隆正做宜都王,以荆州刺史镇江陵。这年的冬天,庞参军又奉宜都王的命令,以江陵出使京师建康,路过浔阳;有诗见赠,渊明又作了一首四言诗酬答。本篇是春天作的那首五言诗。 《答庞参军》是酬答庞参军赠诗并为他惜别送行的。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又是杰出的散文家。原诗有序,日本近藤元粹说:“序文简净,自是小品佳境。”(《评订陶渊明集》卷二)序里的思想和感情都经过提炼净化,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简净的境界,的确是一篇很好的小品。特别是前面几句:“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俗颜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追叙他们过的交往,惜别情深,低徊往复,很能感动人。 诗这样开始:“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渊明和庞参军并非旧识,因为是邻居,常诚挚亲切地交谈,只不过一年多时间,便俨然成了旧交。其所以这样,就因为彼此相知;这就证实了《史记·邹阳传》中邹阳狱中上书所说的话:“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这位客人就是庞参军,他赏识渊明的志趣。他们所以能够相识,恐怕主要在于在志趣上是彼此接近的。渊明在那首四言体的《答庞参军》中说了:“不有同爱,云胡以亲?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渊明受儒家的影响是较深的,他和庞参军所谈论的,都是儒家的经典(“圣人书”)。他在诗文里,每每提到自己爱读儒家的经书,例如,“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他也说起自己要遵循儒家经书的教导:“先师遗训,余岂之坠”(《荣木》),“师圣人之遗书”(《感士不遇赋》)。 渊明很穷,不一定有酒;间或有几斗酒,就和庞参军安闲地品尝,自然都很欢愉。 以上这一段是渊明回忆庞参军时常来访,亲切交谈,接杯酒之欢,就成了旧游的情景。下面这一段就写惜别送行。 临时自然要谈谈心。“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也许是庞参军劝渊明再出去做官吧,他婉言谢绝了。渊明四十一岁就辞官归田,到此时已经五十九岁,再也没有东西奔走求官的意愿,他就爱这点隐居的乐趣:“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答庞参军》,四言) 诗笔随即转到庞参军离去以后,“物新人惟旧”,物新,万物更新。此比喻刘裕篡位,晋朝改成了宋朝。“人惟旧”,人是旧相识好,渊明和庞参军还是旧游呢!在这两句诗里,他对晋朝似乎怀着眷恋的感情。“弱毫多所宣”,弱毫指笔,宣即表达。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庞参军以后多写信来。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承接上句。在万里以外,感情可以借书信传达,虽然人(“形迹”)被江山阻隔,是不得相见的。这两句借“万里外”和江山的形象,传出了渊明对庞参军思念的深情。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诗就这样结束了。庞参军身在官场,风浪很多,渊明在《答庞参军》那首四言诗里,曾劝他“敬兹良辰,以保尔躬”,同时渊明已经年老,抱病多年,所以“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两句,蕴涵着很深的惜别的感情,也有不少感慨,可不是泛泛地期望以后能够再见。 《答庞参军》是一首很好的诗。粗略读过,也许感到它平易亲切,不难理解,但所能把握住的却往往只是其中词句的表面意义。要反复阅读,仔细探索,才能发现其中深远的涵义和艺术美,才能发觉平易的字句间有一片热烈诚挚的深情,撼动人的心弦。 陈祚明说得好:《答庞参军》(五古)“殊有款款之情,物新人旧,涉笔便不能忘”(《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指出了这首诗的价值。温汝能也说:“至其与人款接,赠答之什,自有一种深挚不可忘处。”(《陶诗汇评》卷二)这首诗为什么能这样感人呢?首先在于渊明在诗里注入了他热烈诚挚的深情,注入了他的品质、性格,注入了他的整个心灵;此外,还有赖于诗的技巧。诗写得真率自然,自首至尾,好像是有渊明面对即将离去的老朋友披心畅谈似的。一开头就说:“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说得真率而又委婉。接着就畅谈他们结识以来的情谊:“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渊明和老朋友谈起话来,是那么自在,无拘无束;用的语言也是那么平易自然,接近口语。这样写来,多么自然真率啊。这里面也就呈现出渊明的热情、坦率、真挚的性格。他不说旧游常来访,而说“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多么有风趣!这就又透露出渊明性格的另一面——幽默。 渊明这一片热烈诚挚的深情,又那么自然真率地表现出来,情真意切,娓娓而谈,显露出他的性格,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不能不被它所感动而难于忘却。 如果说前面这一段的情调是热烈明快的,那么惜别送行这一段就显得有些忧郁而深沉。在表现方法上,前一段回忆他们过去的交游,真挚自然而有风趣;后一段惜别送行,就比较含蓄,意义更为深远。若论艺术感染力,则后一段比前一段更深化、更热烈一些。 ——摘自 萧望卿《陶渊明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