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爱红海湾行不足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12-13

林徽因说,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无关风月,只是爱了。确实,虽然我曾无数次走进红海湾,也是无关风月的,只因为那里有一片美丽的大海,一道动人心弦的秀丽风光。




红海湾处汕尾市区东部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接的遮浪半岛,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汕尾市八景之一“遮浪奇观”就位于红海湾的南澳半岛,是闻名全省的旅游滨海风景区。


一个晚秋凉爽的上午,我和友人在市区玉台山慈云公园坐大巴前往红海湾。大巴在“汕遮公路”上行驶约40分钟的行程便抵达遮浪渔港。听不见汽笛“哒哒”声音,那时大海犹如一个摇篮,而渔船就是它的婴儿。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渔船整齐停泊在港口的避风塘,轻轻晃荡着身子。我想,这些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行走一天也是累了,正枕着微波上睡着觉,安静又壮观。



也许大家也和我一样,不忍心打扰它们,便移走向遮浪炮台。遮浪炮台是清康熙十年(1671)建置的海防炮台,是碣石卫的沿海重要防御工事之一。据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军军舰慑于炮台威力,不敢在此海岸登陆寻衅。现炮台上有一门崭新的乌油亮的大炮和一个圆柱形的烽火台,一座废墟的营房,一个小花园。沿着石阶而上,便是修建一新、花草鲜艳、树木茂绿的小园了,并没宋人陈师道的“秋声隐地,叶叶无留意”之意境。走进营房虽已变成一个长着树木杂草破庭院,但断垣残壁,不见了当年建筑物的雄风,依然隐含可见到它曾经的坚固厚实。当足下的鞋子轻敲着陈旧的石板时,或许可以凭着想象翅膀,可以感受到守卫在这里的清代官兵的气息。转出营房,沿着石墙外新建的水泥路往上,途中有从石墙缝生长一串凤仙花和一株株的仙人掌,攀行约5分钟可达炮台最高处——烽火台。伫立在炮台上眺望,可将浩渺、清澈、无边的大海尽收眼底。行驶在太平洋海域的国际航线上的巨船也肉眼可见,碧蓝的天空和茫茫深蓝海水浑然一色,有一种“眼前好景道不得”的感叹,也只好借用诗人周无君诗句:“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来描赞这一片秋天里的美丽大海景观了。



与炮台相离不远的就是“遮浪奇观”了。从炮台下去便可拐到南澳半岛,半岛伸入红海湾与碣石湾的海面,形成景象迥然不同的“左看轻潮娇抚岸,右观巨浪卷千重”的奇异景观:一边波涛澎湃,犹如沙漠上万马奔腾,另一边则碧波万顷,像一位温婉、淑静的少女。令首次见到此景的友人对此赞叹不止,立马冲下风平浪静那侧的沙滩。海滩蜿蜒绵长,黄色的沙子洁净湿润,赤足行走,凉爽直抵心坎。若不意吹来一阵海风,人略一不留神,那些淘气的海浪会爬上沙滩,溅湿衣裤,逼使人惊讶后退岸边。瞭望大海,广东省海上运动训练基地的运动员的训练帆船乘风破浪,帆影剪剪,阳光贴着海面粼粼闪耀,海水依近及远变换着色彩,所谓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应该是这种美丽的景色描写吧!



午后红海湾的天空没有太多白云,它干净、寥廓又蓝静,我们在遮浪街道午膳后,便乘车参观遮浪南海观音景区,内有《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石雕像,海滩的岩石峥嵘峻峭,景色秀美,幽静宜人,是一个游玩的好去处。约半小时后,我们前往遮浪街道东尾村和田墘的红楼,了解其红色故事,接受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并表示一定会将革命先烈革命故事写出来,以激励人们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热爱这片红色土地,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最爱红海湾行不足。我们马不停蹄地前去参观田墘街道的内寮庵,因庵背倚山峦,有奇石灵岩,耸出眺望北斗,故又叫“望斗灵岩”。据说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初毁于兵燹。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建。清同治年间续建。庵有龙岩窟、龙潭坑、莲花石、锤石、鼓石、笔架石、龙泉井、仙公桥等天然胜景,蔚为奇观。2015年6月底,我到该庵时,庵前的一个大荷塘,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叶田田,荷花吐艳,再现古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情景。这次到来,荷塘了无生机,“满池荷叶动秋风”,荷叶一片枯萎。但走进金碧辉煌的庵宇,在庭院四个角落里,各有一口大水缸,种植睡荷,各自盛开蓝红粉色鲜艳夺目的二朵花,深深吸引着大家的眼睛。走出庵门,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感觉这佛门净地的秋风与海风有一些特别,令内心深处有一种温柔又轻盈的感动!



离开内寮庵,驱车去施公寮半岛。半岛是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接处突伸入海的一个半岛。山岗叠翠,连绵起伏,环境恬静,又有“粤东麒麟角”之称,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也因岛上有许多风力发电机,也叫汕尾风车岛。大车一进入半岛水泥公路,便可透过车窗看到站立在山岗绿树之中20多米高的风车,雪白的风车随着秋风慢悠悠地在空中旋转,构成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在距半岛主峰一公里的海岸边的公路旁,因山路弯曲又险峻,我们沿着一条绿树掩映的山路攀行,鸟语蝉鸣,“一半秋山带夕阳”的半岛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步履轻盈,不到15分钟就抵达岛上顶峰的一个可供直升机升降的小型机场。岛上乱石遍布,秋风萧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望着石缝间隙的一棵青翠、孤立、挺拔的松树,好像它也看着我,心不禁惊讶,便有一种生活不易,要活出美丽需要多么坚强的感叹。



俯视岛下,沙滩蜿蜒连绵,山岛竦峙,岩石星罗棋布,垒叠嶙峋,形状奇异,似爬行的海龟,又像奔走的骏马,或像倒立的猴子,或像卧睡的狮子,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的奇异;洪波涌起之时,“惊涛拍石,卷起千堆雪”,十分壮观。远眺四顾,“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大海和白沙湖一览无遗地映入眼帘,斜阳、蓝天、海岛和绿树倒映在白茫茫、晃荡的海水里,相互映趣,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人有一种走进一幅秋天里美丽的山水画的感叹,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风萧瑟,山气日夕,倦鸟相返。我们辞别施公寮半岛回汕尾市区途中路过把白沙湖拦腰截断成二个半湖的“联岛路”时,停留观赏白沙湖,大家逸兴再次湍飞,白色苍茫的湖水摇晃着霞光,一只只的小舟穿犁在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的湖面上,还有三三两两的海鸟或轻翔或潜入水里捕鱼,整个辽阔的湖面洋溢着生动有趣的动态美感,令人“心潮逐浪高”,似乎微波起伏的湖水正在叙说着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郑成功的小妹郑祖禧船队在遮浪金屿岛(神秘岛)海域与清兵战船相遇时展开一场激烈的海战。郑祖禧英勇善战,击败了清军,但不幸身中毒箭,两天后在狮头山营寨壮烈殉国。清康熙年间,当地民众在白沙湖畔北面的鳄岩山下、郑祖禧下葬处修建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祖禧庙。据悉庙宇珍藏有郑祖禧宝剑,剑长59厘米,铸造精细,短小轻巧,玲珑精美,剑茎铸有浮雕狮头头饰,并有福、寿字花纹。庙宇后山脚下有郑氏祖禧墓地。


“澹如秋水,壮在海岛,美在红海湾。”在离开红海湾的一路途中,我在心底无数遍轻念着这些语句,就是对红海湾之美言不尽意的赞赏。




END


 |陈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