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十三》告诉我们:不是要孩子懂事,而是父母要走进孩子心里。

 阿布的书柜 2018-12-13

最近因为《狗十三》这部电影给予了每一位观众一面镜子,从镜子中我们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今天就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国内家庭教育现状,跟大家聊聊,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思考。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

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本来孩子在青春期和父母就有代沟,那孩子和老人之间,不在同一频道的语境更为严重,李玩和她爷爷奶奶之间就存在这样的状况。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不知从何时起,“孝顺,懂事,乖巧”这些词,成为了绑架孩子自由表达的绊脚石,从影片中庆功宴上的觥筹交错,回到现实中,我们小时候没少在亲戚面前展示过才艺表演吧。

一直到今天,我回家过年时,依然会有小孩子被逼着要在大人面前来段舞,唱首歌,念首诗,大人们当时也不会主动去问问,小孩子愿不愿意。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故事,带给我们不少的沉思,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回头想想自己的年少时期,仿佛那么的顺其自然,但是背后有多少梦想和性格被砍断?

关于孩子的教育,在社会上一直保有“懂事”的态度,很少走进孩子的内心,只为了那表面的听话懂事,用所谓的“父爱母爱”束缚着子女,就像一条铁链牢牢拴住。

现在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会有讨厌“家”的情绪,甚至憎恨,想要“自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事情,家庭教育不能只存在“懂事”,更多的是走进孩子的心里。

虽然在没有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每个家庭教育方式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孩子在未成年时所有决定权,都被大人剥夺和掌控,这样真的好吗?

与其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个12岁的孩子,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以终为始”是家庭教育不能忽视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