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志》开篇对于诸葛亮的描写
其实这段话说明了诸葛亮早年丧父,跟这叔父才能活下来,因为家庭是官宦出身,收到的教育相对较好,在叔父死后,自己回到了本地以种地为生,在田间耕种时以读《梁父吟》来打发日子,或许在读这首来表明他的志向,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但是现在没有找他,所以就想读这个歌谣引起别人的注意。
二、在三国那么一个荡气回肠的年代,诸葛亮为什么不自己走出去。常常都是乱世出英雄,人才也都在乱世之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况且在三国这么一个大乱世下,有多少英雄人物,又有多少诸侯林立,很多人都是自己走出去,投奔明主。此时的天下几大玩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曹操不用说了,文武大将一大堆,东吴只想偏安一隅,不想去争天下,但是人家老爹也给他留下了一整套文武班子,袁绍,袁术,刘表,刘璋之辈就不用说了,虽然昏聩,但是人才还是有的,可惜最后都被其他玩家吞并了。就不说了。 我们在看看曹操和孙权的具体情况。 曹操:起事之前就有家族的曹仁、夏侯惇等人相随,后期更有荀彧,郭嘉等人相随,曹操更注重的世族豪强的合作,向诸葛亮这种已经没落的小世族,曹操压根就不知道,就算诸葛亮自己投奔过去,也不会重用,只能从小官做起。 孙权:孙权依靠父辈的艰苦奋斗,占据了江东这个地方,相对比较保守,武有周瑜,问有鲁肃。更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所以他也压根就不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
二、诸葛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啥都没有的刘备呢?刘备:辗转各地,跟过曹操,追过袁绍,奔过刘表,随过吕布等等,可以说身无片瓦,只有身边的两兄弟,诸葛亮出山之前他基本可都可以被其他玩家灭了。偶尔听他有诸葛亮这等人才,不管怎么样,请来在说。 诸葛亮的理想和刘备的理想一样,都是为了光复大汉,不管是不是各怀鬼胎,但是表面上都是一样的理想,怎么可以看出呢,因为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后,问了诸葛亮问题后,刘备“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在这里大家是不是可以想到秦孝公和商鞅也是密谈几日,忘记吃饭了呢。 诸葛亮必须从现实出发,他必须选择刘备,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了,刘备此时正是落魄,孔明投奔了他,必然得到重用,地位仅次于刘备,所以他要选择刘备。事实证明他对了,只是后来关羽太过傲气了,导致失败。 所以说“武侯出山,必选先主!” |
|